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结局”

曼文随心课程 2024-12-19 20:40:36

你有没有这样的瞬间,觉得孩子好像天生带刺儿,怎么说都不听;可转过头来,别家孩子听话懂事,仿佛天生自带“学霸气质”。

那么请问,是天赋使然,还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其实多数时候,父母们总爱归咎于孩子“不争气”,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的言行习惯。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父母若不懂得改变自己,何谈塑造孩子的未来?

其实,成为一个“学霸型”父母,没那么复杂,只需修炼三招,就足够点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第一招: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有些家长最怕接到老师的电话,总觉得那是一场“问责大会”。

久而久之,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而孩子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其实,家校合作并不是什么新鲜理念,而是教育最基本的配合。

比如邻居王叔叔家的小儿子,上课时总爱走神,被老师批评多次也改不掉。

这事儿放在别人家,可能早就吵得鸡飞狗跳,但王叔叔却选择和老师一起商量解决办法。他主动向老师了解课堂情况,还尝试通过每天家庭小测验巩固课堂知识,老师也用更具互动性的提问方式吸引孩子注意力。

一学期过去,小孩不仅改掉了走神的坏习惯,成绩也从班级垫底跃升到中游。

说到这儿,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老话:“教不严,师之惰;教不好,父之过。”

教育从来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演奏的协奏曲。

还有位家长抱怨孩子成绩差,老师建议:“每天陪孩子复习一个小时。”

家长怒道:“那我干脆直接上学吧!”

老师叹气:“这倒是个好主意,比现在这个‘撒手掌柜’强。”

第二招:学会沟通,成为孩子的朋友

有的父母,总爱用“命令句”对话:“别做这个!”“快点儿去做那个!”

殊不知,这种语气只会让孩子心生抗拒,甚至走向叛逆。

邻居家大姐就是个典型例子。

她女儿某次考试失利,英语只考了70分。

换做一般家长,可能早就气得训人了,但大姐却不慌不忙地和孩子聊了一番。她先肯定了孩子其他科目的好成绩,又轻描淡写地提到英语的不足,并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

没想到,孩子主动提出制定学习计划,下一次考试,成绩直接提高了20分。

原来,用心沟通胜过千言万语。

正如《非暴力沟通》中所言:“沟通的目的是传递,而非施压。”

再比如,一位父亲对孩子说:“考了70分?那干脆别读书了,直接学修理!”

孩子憋着气说:“不行,我就要读书!”

结果下一次考试,他竟然拿了95分。

父亲暗笑:果然,修理脾气最有效。

第三招:持续学习,升级育儿认知

很多家长总爱“盯分数”,觉得考得好才有出息,却忘了,孩子的未来从不只是几张试卷的故事。

教育格局小的父母,犹如井底之蛙,只会局限孩子的视野。

还记得李玫瑾教授的故事吗?

她的女儿中学时数学很差,老师甚至断言考不上大学。但李教授没有因此责骂女儿,而是帮助她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音乐。

后来,女儿不仅顺利考入音乐学院,还成了一名出色的音乐老师。

事实证明,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想要孩子飞得更高,父母首先得学会“抬头看天”。

一位母亲天天对儿子念叨:“你数学考60分,将来会饿死的!”

结果孩子长大后成了网红,年收入数十万。

母亲无奈叹道:“这个世界啊,我已经看不懂了。”

由此可见,教育的路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只有不断升级的认知和耐心。

家长不是孩子的“老板”,而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伙伴。

当我们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共同成长时,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依靠。

就像《父母的觉醒》中所说:“孩子的成长是父母一面最清晰的镜子。”

跳出眼前的局限,看得更远一些,教育的风景自然更加广阔。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