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太多显空,画得太多显挤,如何把握国画的疏密?

一笑墨知 2024-11-20 21:32:57

前面说了中国画的黑白、布白(留白)、虚实,那接下来一定得提下国画的另一个概念——疏密了。

在西方绘画中,画面是要填满的,哪怕是背景,也得画出光影明暗出来,而中国画就可以留一大块空白。这空白可以留多大?有句话叫做“疏可走马”,与其相连的下一句就是“密不透风”。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幅中国山水画前,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是不是觉得画面既开阔又细腻?这就是疏密。

疏,指的是画面上的空旷与留白,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密,则是指画面上的繁复与充实,它让人感受到画面的丰富与深邃。

疏可走马,并不是说画面上真的有几匹马在跑,而是形容画面空旷处,虽简却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比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那水面上的几叶扁舟,远山淡淡的轮廓,让人仿佛能听到水声,感受到风的轻抚。这就是“疏中有物、有序、法度慎严”,虽然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部分

密不通风,也并非一味的堆砌。虽然笔触紧密,但每一笔都要精心编排,多而不杂,呈现出一种紧凑的美。比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那山势的层层叠叠,树木的郁郁葱葱,就是“密”的教科书。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密集的部分要留有呼吸的空间,而稀疏的地方则要有内容,不能显得空洞无物。所谓“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就像是一首交响乐,既有高潮迭起的密集音符,也有悠扬舒缓的空灵旋律,这样的搭配才能让整首曲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美。

中国画还有“密体”与“疏体’之分。

如元四家中,王蒙的山水为“密”,他所画的《青卞隐居图》《太白山图》及《葛稚川移居图》,景色稠密。而倪瓒的山水画,向有人评其为具有“空疏美”,其所作《渔庄新霁图》以及《六君子图》《虞山林壑》等,都画得疏离空灵。

元王蒙《青卞隐居图》

元倪瓒《渔庄新霁图》

除了画中景物外,题款和印章也在调节画面的疏密关系上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曾指出:“款志、印章,亦即画材也。”通过合理安排题款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印章的布局,可以使原本单调的画面产生新的视觉焦点,增强整体的美感。有时候一幅画看似平淡无奇,但加上巧妙的题款和印章,立刻就有了疏密对比,画面就生动了起来。这就像是在一首好诗后面加上一个点睛之笔,让整个作品更加完整和谐。

虚实、繁简、疏密,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需要得到统一,这就非常考验画家的文化和审美功底。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言:“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所以,当你欣赏中国画时,你会发现原来中国画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流动的诗,一个会呼吸的故事。在这片艺术的天地里,疏密之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美感,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