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保安
作者/冯华
五十多年前,父母为了改变我的处境,写信告诉在保安工作的姐姐,把我从山沟里拉扯出去,过上不一样的活法,为了改变前途命运,我两手空空一路风尘直奔姐姐家,不日,便来到了这个小城,面对生疏的地域和陌生的人,虽然不是举目无亲,一时间还适应不了环境,真正要在这里打拼一辈子,如何拉开序幕,走好开头,最终实现生根开花,谈何容易。因此,我在心里暗暗的下了决心,一定要混出个模样,以报答父母的重托和恩爱以及姐姐的操心。试想,谁愿意在风华正茂之时,拋下年迈的老爸老妈和妻儿离乡背而去谋求生计,我的脑海里滚油烧心,反反复复问自己:是不是要在世上成就一件事就必须忍痛割爱,付出极大的努力吗?
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保安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在这里成功地解决了“西安事变”, 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群众领袖刘志丹将军,于1936年6月更名为志丹县。 地处延安的西北部,总面积3781平方公里,当时人口总数约10万左右。
生活不易,世路艰难,一开始,无所事事,目睹人来人往有点近似荒凉的街道,感觉非常惆怅,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安身的地方一时还没有着落,心里盼望着尽快找到一个落脚之处,虽然亲戚也不宜久居,过了一阵子,终于联系好一个插队落户的村子,从此,我就是一个新婚不久的单身汉,也是一个地道的知青农民,要适应好这样一种生活模式,必须彻底改变往日“张口吃饭伸胳膊穿衣”的赖散习惯,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万事开头难,就这样在闯荡人生的历程中,迈开了艰辛的第一步。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写下了第一首格律诗;
出 行(清平乐)
欲进深山,
莫岐我之行,
踏遍沟壑志更坚,
红心一颗永存。
王湾岭上大道,
接连直通京城,
身居黄土高坡,
望眼三秦大地。
一九七二年八月六日
落户的生产队,是全县人所共知远近闻名的落后贫穷村庄,村里人家不到二十户,稀稀落落,冷冷清清,平时也看不到多少人走动,进村后我被安排在一个退休老人的空窑洞里居住,白天也需要点灯照明,不过总算安家落户了,面对此情此景,我感觉前景十分渺茫。还好,过了一段时间,村里聘我出任教师,每月补贴三元钱,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大窑洞里,教十几个男女学生,分三个年级,就这样忍耐着度过了两个难熬的年头。
中国的七十年代,到处都是一派大干快上的形势,农业学大寨的运动如火如荼,大年三十也不肯停工,男女老少简直忙的不可开交,学校有时也得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上上下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感动了我激励着我,自愿报名担任生产队长的申请得到了组织上的批准,从此,我起鸡叫睡半夜,带领村里的男女老少苦战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的拼博,赢得了村民们的信赖和支持,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人均生产粮超过千斤,新修农田面积和植树造林得到了公社党委的表扬,二年后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出席了全县第三届青年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并且上台介绍了经验。人生的第一步迈得还说得过去,随后我离开生产队,加入了县上的路线教育宣传队,派往其他村庄开展路线教育,每月薪金领到三十元,也许这就是第一桶金,拿上如此丰厚的薪水,我欣喜若狂,内心充满了激动之情。
在这里,我居住了四、五十年,生男育女,苦苦求生,为了实现人生的愿望,献出了青春年华,汗水洒遍了山山洼洼,期间,结识了不少的父老乡亲和三朋四友,由一个世代农民的儿子变成了国家公务员,这个成长过程,为我以后的为人做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十年代初,有幸在自订大型文学刊物《收获》杂志上看到了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15万字)当时小城晚上12点后不再供电,我点着腊烛一口气看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反复思考:自己的经历和小说中的高加林何等相似,后来又读了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矛盾文学奖),越发崇拜他的文学才华,此后路遥就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他是多么好的一位现代作家啊!惋惜42岁早年夭折 ,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大损失,我曾经在他逝世之后,还写过诗句表示深切哀悼,路遥的精神感染了我,鼓舞着我朝着既定目标顽强的前行。
在这里,我接受过十多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教育和熏陶,从中学到了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工作部门调动了十多次,担任了十多个单位的第一责任人,与很多部门领导同志称兄道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搬过十几次家舍,由于工作得到了县上的认可和部门的大力支持,曾经获得了“优秀公务员”的称号,所撰写的调研报告获得全国统计系统二等奖,2006年入编陕西文化名人大典,从此以后,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寻求和探索,把文学当作精神食粮,尽管我所工作的单位业务性质与文学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一直没有放弃练习写作,直至退休以后也没有放弃文学。在“今日头条”上先后采用了140多篇现代诗歌。
在这里,一儿一女是吃着这里的粮,喝着这里的水长大成人的,并且受到了良好的初级教育,儿子升入大学,女儿在中等职业技校毕业,妻子也找到了工作,工作之余,爱好的文学没有放松,除了给县上领导书写讲话稿外,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曾经刊登于《诗刊》、《陕西日报》、《延安报》、《延安文学》、《金秋杂志》、(陕西省老干局主办)等数十篇文稿,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国性的论文、诗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十多年来,陆续出版发行了八本原创书籍,其中有半数都免费赠送予有关领导和部门以及亲友邻家。
在这里,也是我退休之后长期居住地,买车购房没有缺少,人虽然退出了革命阵营,心里还有家国情怀,重操旧业创办了网络电子杂志,取名《文化圈》,现已完成美篇创作460多期,占目标任务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快手作品发布了近800部,并联系同事同学和同乡九十多名,组建了微信群,取名《文化乐园》,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已有三个年头了,期间得到了朋友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这些虽然算不上什么业绩,但对于退休人员来说,有了自己的阵地,有了自家的圈子,有了使展自己才艺的舞台,逐步向“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境地靠近,也不失为之一种发挥正能量积极向上的选择。从2023年起,先后在“今日头条”平台上采用了140多篇现代诗歌和散文随笔。
在这里,我伺候了结发妻子近二十年,妻子早在2005年突发脑梗死,后遗症是生活不能自理,面对如此的状况,我没有失去信心而被困难吓倒,更没有放弃嫌弃,我自然而然地成了家中的“主男”,买菜做饭是家常事,生活上千方百计的予以照顾,端屎倒尿,洗头泡脚,穿衣吃饭,所有的家务那得我亲自操办,说来她也非常争气,至从得病后再没有住过医院,现在家里备有小型吸氧机和半导体激光治疗仪,降压和调节泌尿系统的药物从未中断,知情的同学和邻家这样说:“如果她们得了这样的病患,可能死过几次了”。我精心的服伺,也证明不了我是模范标兵,其实,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证我们有一个完整的家。虽然负担确实不小,但我从来没有把负担推给子女和亲戚,也没有雇请保姆,自己能办到的事,绝不连累别人。有苦自己吃,有福大家享,这是我的人生信条。在伺候老伴期间,我熟悉了厨艺,热炒凉拌红烧清蒸,样样熟悉,蒸的馒头和烙的烧饼,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同事同学赞口不绝连连叫好,在闲余时间,轮椅上推着她在外面理发或者晒晒太阳什么的。实践证明,守得住家陪伴好老伴,是上策就是圆满。如此劳作,我的身体除没有垮下来,反而体重增加了二十斤。
在这里,我不仅要度过自己的晚年,而且还要承担起教育好子女和亲属的责任,促使她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偏离正轨,并且还叮拧她们一定要管照好自己的子女,在家庭宴会上我曾经这样说过:“没有我姐姐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我的今天也没有子女和亲属的今天“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的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纷纷表示,一定要以百倍的努力,不辜负老人的期望,这样也就达到了我教育好后代的后代的目的。
正是这一幕幕生活的小情旧事和断断续续的文字章节,记录了真实的昨天,凭着这些印记和情由,支撑着我走到今天,并且还将会鼓舞我在人生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必将为明天的旅程铺垫牢不可破的基石,注入不可估量的生力和动力!
作于甲辰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