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看手机?家长懂得新教育的意义,就明白是唤醒不是督促

海雪聊教育 2023-10-02 08:20:01

每个年代,横亘在亲子关系中的问题,都不尽相同。如今进入网络时代,手机,成了亲子矛盾或冲突的主要导火索。

在父母眼中,孩子总是机不离手,不是刷视频就是追剧,或者打游戏,唯独不把学习放在眼里。

而在孩子的眼里,学习是日常的标配,早行动晚行动都是同一个结果,那就是没完没了。而手机是生活的调味品,活在当下图的就是及时行乐过把瘾。

如今的父母总提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快乐、懂事,而如今的孩子好吃好喝,却不懂得享受美好的时光,而把大量时间消耗在手机里。

对于孩子的教育,每个时代的家长都想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但都会遇到各自的烦恼和困惑。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怎么样教育孩子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们都知道,教育就是立德树人。所谓的立德即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即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但那些时代,整环境营造的氛围却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到了大学,学生的生活都是简单又枯燥的。

他们通过不断读书、考试、参加培训班,实现节节向上的升学通道,挤进了象牙塔里。

等到进入大学里,他们仍然继续为大学英语考级、专业课合格、毕业证、学位证等刻苦努力学习。

在过去的年代里,他们大学毕业后,还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找到跨行业的工作。

也许很多人会在擅长但不热爱,热爱但不挣钱,挣钱但不擅长的各种各样行来里反复横跳着。

他们寒窗苦读的十余年里,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学的知识对以后有什么作用。

让他们埋头苦读的唯一动力,就是考上好的大学。等到高考后如愿以偿进入心仪的大学后,不少大学生突然感到前途迷茫了。

因为从小到大,他们很少主动学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学习。而到了大学,突然失去了外力推动,他们找不到前行的方向了。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空心人的概念。要说现在的孩子确实挺可怜的,没有选择权没有自主权。

读了四科大学,还活在单纯校园与复杂社会的断层里,面对这个现实又残酷社会,不少人失去了面视勇气,所以选择逃避,躲在家里不肯走出去。

正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和危害。特别是我们众所周知的ChatGPT的到来,更加剧了传统应试教育体系的危机。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走进大众视线,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屏蔽孩子一切可以接触网络的方式,是不是与正在革新的教育背道而驰?

未来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他们必须要有旺盛的好奇心,坚韧的自信心,坚定的目标感,喜欢探索,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他们会有更强的创造力,需要更好的判断力,更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家长要想孩子与新时代无缝连接,要想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过得如鱼得水,要想孩子进入热门行业工作,父母一味杜绝孩子不看手机,无异于截断了孩子以后就业的有利通道。

我们都知道,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抱着“宜疏不宜堵”的态度,去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就如孩子沉迷手机这事,正是当下父母们最上头的一件事情。时代在发展,教育在不断改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学会变通。

对于孩子看手机这事,已经不是家长监督和杜绝,而是要放宽心态学会接纳这一事实,然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唤醒内在驱动力。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就是说,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激发人的热情,唤醒内在动力,那不叫真正的教育。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四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在未来的教育模式中,必将会以当下的学校教育为中心模式慢慢转变为以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为中心的模式。

因为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那就意味着教育方式将会是个性化教育为主。如果只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那是不太可能的。

而让家庭教育参与进去,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自发学习,不仅从课堂上、网络上学习,还可以深入到社会中去实践。

只有孩子具备跨学科通识,又有接触真实世界的实践机会,他们才能做到更加了解真实的自己,与此同时也学会接纳真实的他人。

而正是因为他们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建立这些深刻又牢固的连接,长大后就会有更强的创造力,生命力,抗挫折能力。

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全面思考和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成长和发展。

9 阅读: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