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成功后,印度核武之父叫嚣18个月赶超中国,结果被摔死

崔以安沧桑史 2024-10-30 13:36:52

中国原子弹成功后,印度核武之父叫嚣18个月赶超中国,结果被摔死

【引言】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震惊了整个世界。这一天,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就在全国上下欢欣鼓舞之际,远在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却发出了惊人之语:"给我18个月时间,印度一定能研制出比中国更先进的核武器!"这位豪言壮语的印度科学家,就是被誉为"印度核武器之父"的霍米·贾汗季·巴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距离他承诺的期限还有3个月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空难却永远改变了这位科学家的命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充满雄心壮志的科学家在半路上折戟沉沙?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从天才少年到核物理专家

1909年10月30日,霍米·贾汗季·巴巴出生在印度孟买一个显赫的帕西教家族。他的父亲是孟买著名的律师,母亲则出身于当地知名实业家族。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巴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条件。

在孟买的伊尔芬斯顿学院就读期间,年仅15岁的巴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1927年,这位年轻的印度天才进入了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厄斯学院,主修数学和物理。在剑桥求学期间,巴巴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开始了他在理论物理领域的研究生涯。

1930年,巴巴完成了他在剑桥的第一次重要研究,发表了关于电子与正电子相互作用的论文。这篇论文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他赢得了艾萨克·牛顿奖学金。随后的几年里,他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与沃尔夫冈·泡利等著名物理学家共事,进一步深入研究量子力学和宇宙射线。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本计划返回欧洲继续研究的巴巴被迫留在印度。这个看似不幸的转折却为印度的原子能研究开创了新的篇章。巴巴开始在印度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学教授,并于1945年创建了塔塔基础研究所,这成为了印度第一个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的机构。

在塔塔基础研究所的日子里,巴巴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才能。他不仅吸引了众多印度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回国工作,还成功地与国际科学界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1948年,他被任命为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开始全面主持印度的原子能研究工作。

1955年,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一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上,巴巴作为印度代表团团长发表了重要演讲。他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主张,这次会议使他在国际原子能界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此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国际会议,积极为印度争取在原子能领域的发展机会。

在这一时期,巴巴还建立了印度第一个原子能研究中心——曼巴研究中心。他提出了著名的"巴巴计划",主张印度应该通过和平利用原子能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个计划为印度后来的核能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赢得了"印度原子能之父"的美誉。

二、印度核计划的开拓者

1948年,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个重大科技决策就是成立印度原子能委员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巴巴向印度总理尼赫鲁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原子能发展规划。这份规划不仅包含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方案,还涉及了铀矿勘探、重水生产等具体项目。尼赫鲁对这份规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任命巴巴为该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

塔塔基础研究所的建立是印度核计划的重要里程碑。1945年,巴巴说服了印度工业巨头塔塔集团,投资30万卢比建立这所研究所。研究所选址在孟买郊区的科拉巴区,一座被改造的古老别墅成为了印度核物理研究的摇篮。

在塔塔基础研究所的头几年,巴巴采取了"双轨制"发展战略。一方面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开展应用技术开发。他从英国、美国等国聘请了多位核物理专家担任顾问,同时派遣印度青年科学家到国外进修。到1950年,研究所已经拥有了一支50人的核心研究团队。

1954年,巴巴促成了特朗贝原子能研究中心的建立。这个位于孟买近郊的研究中心配备了当时印度最先进的研究设施,包括一座研究用核反应堆。在巴巴的规划下,特朗贝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印度最重要的核研究基地。

为了推动印度的核工业发展,巴巴制定了三阶段核能计划。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铀发展压水堆;第二阶段是建设快中子增殖堆;第三阶段则是开发基于钍的核能系统。这个计划充分考虑了印度的资源特点,特别是该国丰富的钍矿藏。

在国际合作方面,巴巴展现出了非凡的外交才能。1955年,他成功与加拿大签署了"印加核合作协议",获得了加拿大重水堆技术。1956年,他又促成了印度第一座研究堆"阿普萨拉"的建成,这座反应堆使用的燃料来自英国。

1962年,在巴巴的努力下,印度在拉贾斯坦邦的罗塔开始建设第一座商用核电站。这个项目不仅标志着印度进入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新阶段,也为该国培养了大批核工程技术人才。

同时,巴巴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他在特朗贝建立了培训学校,系统培养核技术人才。到1964年,印度已经拥有了一支超过1000人的核科技队伍。这支队伍后来成为印度核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推进核计划的同时,巴巴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他主导建立了多个核技术研究机构,包括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等。这些机构形成了完整的核科技研发体系,为印度后来的核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印核竞争的暗流涌动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这场冲突不仅改变了两国的政治关系,更成为印度加速核计划的重要转折点。在冲突结束后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巴巴向印度国防部提交了一份关于发展核威慑力量的建议书,这份建议书得到了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视。

1963年初,印度政府增加了原子能委员会的预算,同时授权巴巴扩大核研究的范围。特朗贝原子能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开始悄然转向了核武器相关技术的研究。这一年里,印度在喜马偕尔邦的坎德拉建立了新的铀矿开采基地,同时在比哈尔邦扩建了铀提炼厂。

1964年5月,中国第二次核试验的消息传来,这让印度政府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在随后召开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巴巴向印度总理沙斯特里详细汇报了印度核计划的进展。他提出了著名的"18个月计划",声称只要给予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印度能在18个月内研制出比中国更先进的核武器。

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包含了三个主要阶段:首先是扩大铀浓缩能力,其次是建立核爆炸装置研究实验室,最后是进行地下核试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巴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调集核物理专家,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

1964年7月,巴巴率领印度代表团访问法国,试图获取核技术支持。虽然这次访问表面上是讨论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但实际上巴巴更关注的是法国的核武器技术。在巴黎期间,他与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进行了多次秘密会谈。

同年9月,印度在拉贾斯坦邦的波克兰建立了新的核研究基地。这个基地表面上是进行农业和医疗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实际上却在进行核爆炸装置的关键部件研究。巴巴亲自监督了这个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多次到现场指导研究进展。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后,巴巴立即在新德里召开了紧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加速核计划的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科研人员、扩大实验设施、加强保密工作等。同时,他还向印度政府提出了购买更多核材料和设备的申请。

1965年初,印度开始在拉贾斯坦邦的波克兰地区进行地下核试验场的勘察工作。巴巴亲自参与了试验场址的选择,他认为这里的地质条件适合进行地下核试验,而且远离人口密集区域。根据计划,第一次核试验将在1966年年中进行。

在这期间,巴巴频繁往返于新德里、孟买和波克兰之间,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他一方面要应对国际社会对印度核计划的质疑,另一方面还要平衡国内各方势力对核武器发展的不同意见。这种紧张的工作节奏一直持续到1965年底。

四、空难之谜与未完成的承诺

1966年1月24日,印度航空101航班从孟买起飞,计划经停贝鲁特后飞往维也纳。这架波音707客机搭载了106名乘客和11名机组人员,其中就包括了正在前往维也纳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的霍米·巴巴。

当天凌晨3点27分,这架客机在即将降落贝鲁特时,突然与勃朗峰相撞。这座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雪峰成为了印度核计划的转折点。空难发生后,救援人员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展开搜救行动,但最终没有发现任何生还者。

事故调查随即展开。根据法国民航局的初步调查报告,飞行员在接近贝鲁特机场时偏离了正常航线。当时的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能见度低,加上飞行员可能对地形不够熟悉,导致飞机撞上了山峰。这份报告提到,事故发生时,飞机正处于4500米的高度,比正常进近高度低了近千米。

然而,这起空难很快引发了各种猜测。一些印度媒体指出,事故发生前,巴巴曾收到多个匿名威胁。还有报道称,在空难发生前的几个月里,巴巴的一些重要文件曾遭到翻动。这些细节引发了人们对空难真相的质疑。

更令人关注的是,在空难发生前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中,巴巴透露印度的核计划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他表示,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印度即将进入核试验的准备阶段。这番言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空难调查期间,法国当局在现场发现了大量分散的机身碎片。其中,驾驶舱的黑匣子受损严重,许多重要数据无法恢复。这一情况加深了事故调查的难度。同时,一些目击者称,事故发生前曾看到不明物体在飞机周围盘旋,但这些证词后来都未能得到官方确认。

巴巴的突然离世给印度的核计划带来了重大打击。原定于1966年中期进行的核试验计划被迫推迟。特朗贝研究中心的多个重要项目也陷入停滞。作为印度核计划的主要决策者,巴巴掌握着许多关键信息,这些信息随着他的离世而成为永远的谜团。

空难发生后,印度政府对巴巴的办公室和住所进行了彻底清查。调查人员发现,许多重要文件和研究资料已经不翼而飞。特别是关于核装置设计的一些关键文件,至今下落不明。这些文件的神秘消失更增添了这起空难的神秘色彩。

在巴巴遇难后,印度原子能委员会的工作一度陷入混乱。新任主席维克拉姆·萨拉巴伊接手工作后,不得不重新梳理和规划整个核计划。那个曾经轰动一时的"18个月承诺",最终成为了印度核发展史上一个未能兑现的诺言。

五、巴巴之后的印度核计划

1966年2月,维克拉姆·萨拉巴伊接任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职务。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因巴巴离世而陷入混乱的核研究体系。萨拉巴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重组研究团队、调整项目优先级,以及重新建立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联系。

在特朗贝研究中心,萨拉巴伊发现许多关键文件已经遗失。为了弥补这些损失,他组织专家团队重新梳理了所有在研项目。这项工作持续了近三个月,最终形成了一份新的核计划发展路线图。这份路线图保留了巴巴时期的三阶段核能发展战略,但对具体实施步骤做了重大调整。

1967年4月,萨拉巴伊启动了代号为"微笑佛陀"的秘密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完成印度第一次核试验。为了避免国际社会的干预,这个计划被伪装成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项目。在此期间,印度在拉贾斯坦邦的波克兰地区加快了地下核试验场的建设。

同年8月,印度与苏联签署了新的核技术合作协议。这份协议表面上涉及民用核能开发,实际上为印度获取了重要的核技术支持。通过这个渠道,印度成功获得了一批关键的核材料和设备。

1968年,印度开始在卡纳塔克邦建设新的铀浓缩设施。这个项目由萨拉巴伊亲自督导,采用了改进后的气体离心技术。到1969年底,这个设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铀浓缩能力,为后续的核试验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970年12月,萨拉巴伊在孟买视察核设施时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离世再次给印度的核计划带来了打击。但这一次,由于前期工作的完善布局,核计划并未因此陷入停滞。新任主席赛义德·侯赛因继续推进"微笑佛陀"计划。

1971年,印巴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促使印度政府加快了核计划的步伐。在战争结束后,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批准了核试验的最终方案。波克兰试验场的建设随即进入最后阶段。

1972年至1973年间,印度在多个研究机构同时开展核装置研制工作。这些机构采用分散研究、统一协调的方式,有效规避了国际社会的监视。同时,印度还在古吉拉特邦建立了新的核材料储存设施,为即将到来的核试验做准备。

1974年5月18日,印度在拉贾斯坦邦波克兰地区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这次代号为"微笑佛陀"的核试验,标志着印度正式成为核大国。试验成功后,印度政府宣称这是一次"和平核试验",但实际上完成了巴巴生前未竟的事业。

这次核试验的成功,证明了巴巴为印度核计划奠定的基础的重要性。虽然他未能亲眼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但他规划的技术路线和培养的科技人才,最终帮助印度实现了核大国的梦想。在此后的岁月里,印度继续沿着巴巴开创的道路,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核能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