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撞坏的船,却跑到中国来修,中国造船业真的这么牛吗?

月浩叙事 2024-12-19 16:44:36

一起重大航海事件震惊了美国东岸。

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一艘名为“达利”的商船刚离开巴尔港口不久即遭遇突发状况,突然丧失推进能力,进而失控撞击至一座桥梁。

此次碰撞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不仅导致桥梁部分结构垮塌,致使正在作业中的八名工作人员坠入水中,最终六位不幸罹难。

与此同时,“达利”号本身亦遭受显著损伤,船体多处受到破坏。

在这次事故后,美国方面对该事故进行了调查,希望能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好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在联邦调查局对该事故展开一系列的深入调查之后,找到了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原来在“达利”号离港前曾有一次因检修失误而停电,给事故埋下隐患。

“达利”号离港后断路器意外跳闸,导致这艘船失去控制,最终导致了这项事故。

这件事故整个处理过程中最有趣的是,这艘船从事故现场拖走后只在美国的造船厂进行了简单的维修。

他们竟然选择把这艘严重受损的船不远万里的送到中国来维修!

这一决定引发了诸多疑问,美国作为工业技术发达的国家,为什么不在本国对 “达利” 号进行维修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一、为什么不在美国本土修船

在我们看来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应该是有非常发达的造船业的。

可事实是美国后期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金融和服务行业,对于造船业这样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行业逐渐萎缩。

这也就导致他们的造船能力大幅下降,在维修技术方面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

美国造船业的萎缩直接导致大量的造船厂倒闭。

自二战以来,美国的军舰、航母等大型船只的使用年限不断延长,但随之而来的维护成本却呈上升趋势。

这导致了大量资源被投入到这些老旧军舰的保养和维修工作中,使得原本就有限的美国本土造船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美国不得不将部分需要维修的船只送到国外。

更糟糕的是,美国国内的维修任务完成率非常低,存在大量的维修任务积压。

如果一艘名为“达利”的货轮需要维修,那么在美国本土根本无法确定何时能够开始维修。

在这种情况下,将“达利”号送到中国、日本或韩国等国家的造船业进行维修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这些国家的造船业实力日益强大,能够提供更快、更高效的服务。

二、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史

我国的船舶业发展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很长,但它也是近代以来我国最早建立的五大产业之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奠基阶段。

为了推动船舶工业的发展,我国设立了多个船舶科学研究所、船舶工业学校等教育机构,并邀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船舶技术人才,为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从1961年至1978年,我国船舶工业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船舶工业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船舶工业体系。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我国船舶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在过去的40多年里,船舶工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市场活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我国船舶工业逐渐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完成了从造船小国向造船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我国目前造船业的实力

截至本年度的前三季,中国造船行业的产出表现尤其突出。

据数据统计,从年初至9月,已完成建造的船只总载重量达到了惊人的3634万载重吨,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18.2%。

同时,新增订单数量高达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幅达51.9%。

截止九月底,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三个关键指标—完工量、新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按载重吨计算)分别占据了全球总量的55.1%、74.7%和61.4%的份额。

近年来,中国造船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充分体现了中国造船业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为全球航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具备船型建造的全面实力。

当前,我国造船业具备承接世界所有主力船型的强大能力,不管是大型集装箱船,油轮,还是各类高附加值船型,我国的船企都有能力承接。

还有众多不同类别、不同型号、具备不同功能的巨轮陆续从中国的造船厂交付到世界各地船东手中,彰显了中国造船业在船型建造上的全面且高超的能力。

中国造船业凭借独特的成本和技术双重优势,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国内领先的造船企业积极拥抱智能科技,加速数字化转型,在设计研发、生产工艺、质量检验以及运营管控等多个环节融入先进信息技术,由此打破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壁垒。

伴随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综合管理和生产效能得到显著升级,船舶制造周期得以缩短,品质稳定性更加可靠。

从成本角度看,中国造船业展现多重利好。

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使得各类船舶配件供应充足,自产率高,减少了因外部依赖带来的额外开支和延误风险。

提升了整个行业链的协同效应,保障了项目按时交付的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配套产业相对齐全。

作为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我国的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配套能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比如中船恒宇能源(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套超大型船用甲醇燃料主机台架试验平台投入使用,可满足多型号甲醇双燃料主机的出厂试验需求。

随着这些国产配套产品的投入,保障了船舶建造过程中各关键部位零件的稳定供应,使我国的船舶制造不再受制于人。

还能进一步增强我国造船业的整体优势,使我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四、我国造船业未来的展望

首先应该对我国的造船业持续巩固其优势。

我国的造船业在全球虽然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仍需持续巩固其优势,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

但要持续巩固优势,仍需要从多方面发力。

在研发创新方面,要加大资金技术等的投入。

面对国际海事组织不断提高的环保标准,尤其是对船舶污染排放的要求愈发严格,加之欧盟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市场需求正在迅速转向绿色、低碳的新型船舶。

在此背景下,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正致力于研发和设计新一代节能环保船型,以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另外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其产业结构。

我们要不断推动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转型转产,让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增强其综合竞争力。

我们还可以提升智能化水平从而巩固其优势。

智能化是当前的发展趋势,未来还需进一步拓展智能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让中国造船业在全球率先全面进入智能化时代。

利用智能化手段降本增效、提升品质,进一步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稳固在全球造船业的领先地位。

未来两年是我国船企交船的高峰期,也是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的集中交付期。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秘书长李彦庆的看法,我们要推动总装建造模式的变革,促进其转型发展。

还要加快“智改数改”,提高总装建造效率,确保高质量按期交付。

结语

尽管我国的造船业发展已经在世界前列,但在风云诡谲的国际市场重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这些不确定因素会给我国造船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我们要不提升发展自己,积极应对,以保证自己处在不败之地。

尤其是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日韩等传统造船强国一直在试图提高竞争力,夺回市场份额。

还有一些新型的造船国家也在不断发展,试图在全球市场重分一杯羹。

面对这样大的竞争压力,我国船企更要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提升全行业的实力。

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具备更强的话语权,实现整个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