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三首古诗,祭灶灯前酒,扫尘梅花天,相与醉新春

笩筏文化 2025-01-22 22:38:48

大寒才过又小年,扫尘祭灶梅花天。

盼望着,盼望着,街边的灯笼红了,家里的窗花开了,灶前的糖瓜粘了,年味越来越浓了。

当小年如期而至,人们从一碗腊八粥就开始氤氲的新春期盼,终于要在今朝迎来高潮迭起。

白天家家净扫迎新吉,夜晚灶君言事上青天。率先归乡的人,提前享受阖家团圆,喜乐无边。

还未返乡的人,一边归心似箭,一边来日可期,人总是在无限接近幸福的时候最快乐最美好。

小年,是春节的彩排,父母积攒了一年的期盼终将兑现,游子压抑了四季的思念终会消散。

不管经历多少风雨,走过多少荆棘,有家可归,有人可待,就不枉费这一年流离颠沛。

1

浮生若萍梗,岁月易蹉跎。

久客乡书少,慈亲白发多。

春回残雪在,腊尽小年过。

未就閒居赋,聊吟桂树歌。

—明·金幼孜《腊月二十四夕偶成·其二》

明代初期名臣金幼孜乃江西吉安人,遵循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节日传统。

这一年他客居他乡,如断梗浮萍行踪无定,漂泊无依。岁月匆匆流逝,可自己依然功业未成。

常年辗转他乡为客,山长水阔,乡书愈发难以传达。可怜慈爱双亲旧日红颜改,新年白发多。

如今春回大地,残雪还未完全消融。腊月将尽,匆匆又是小年佳节,只能在孤独寂寞中度过。

可叹无法如西晋文学家潘岳大笔一挥《闲居赋》便从容归去,姑且吟唱《桂树歌》聊作慰藉。

当初潘岳辞官归隐洛水之滨,栽花种菜,岁月优游,以《闲居赋》成就了赋闲的千古高情。

可惜名不副实,归隐没多久他便依附上权臣贾谧,以望尘而拜留下千古骂名并酿成杀身之祸。

金幼孜绝不想身败名裂,他既要如屈原《九歌》里的桂树坚持君子品格,也愿早日蟾宫折桂。

他此生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皇帝信任,被誉为“才华一代文章伯,事业三朝社稷臣。”

直到生命垂危,金幼孜还在惦记回报朝廷、有益生民,坚决拒绝为自己和家人谋取身后之恩。

值此小年,愿背井离乡的天涯游子都能早日衣锦还乡,择一小院,一半种菜,一半养花。

2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

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

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

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

—明•林光《小年二首•其一》

广东游子林光在北国燕京度过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佳节,一派喜庆祥和。

这是一个甲子年,人间即将腊尽春回。国都燕京又迎来了小年,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

烂漫孩童欢乐地观看祭灶仪式,香炉供品摆满灶前,锣鼓喧天响彻街头。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诗人也备受感染,屈指盼着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抬头望着清风徐来纸鸢翩飞。要将晦气放走,且把福气迎来,他怀着羡慕独对天空写满新年期盼。

世间纷纷扰扰,人生短如幽梦。富贵荣华皆如过往云烟转眼成空,只有此身强健方可百事无忧。

这大概就是网友所言“但得此身强健在,何须辛苦觅封侯”,没有什么比身强心闲更为重要。

诗人在盛世京华感受到了浓浓年意与隐隐春光,也领悟到了知足常乐和安之若命的人生哲学,读来内心安宁。

他此生以“读尽天下书,说尽天下理,无自得入头处,终是闲也”为志,乃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献章的得意弟子之一。

愿我们也能明白蜗角虚名与蝇头微利不值一提,只有世清平、身强健和常相见值得永远追随。

3

翦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

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

—唐•李远《翦彩》

小年这天除了人间祭灶忙,还有扫尘剪纸欢。

诗人李远通过女子剪彩的画面,表达了古人对爱情的渴望、新春的祝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剪下五彩绢布或纸张,配上银钗上的凤凰图案,送给心爱的人,或贴于鬓角,或粘于门窗。

绶鸟衔着丝带出双入对地在桥上自由嬉戏,像极了有情之人相依相伴共度这一世的福寿连绵。

叶子随着金刀飞舞而葳蕤生出,鲜花伴着玉手挥动而娇艳绽放,一切栩栩如生,满满诗情画意。

只愿心爱的你,年年今日,岁岁今朝,每一度时光流转都能邂逅满面春光,享尽春风得意。

当然,也有人说此诗为正月初七的人日彩胜所写,但这并不妨碍传递人们对新年新春的祝福期盼。

正是,油花窗纸换,扫舍又新年。当小年贴上花鸟虫鱼各式各样的窗花,年味就已经来到家。

愿朋友们也能在小年这天扫尽尘埃与晦气,裁剪窗花与心意,与相爱的人此生共享烟火年年。

真心祝福小年佳节,祭灶灯前酒,扫尘梅花天,相与醉新春。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