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业力和阿赖耶识都是不存在的

探索保持怀疑 2024-11-15 03:47:56

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阿赖耶识”?

日漫《圣斗士星矢》中,借用阿赖耶识的概念觉醒了“第八感”,可能其设定就是觉醒了圣斗士的前世记忆和天赋。化学家朱清时也很迷信这种东西。那么,什么是阿赖耶识呢?

朱清时

我们来想象一下,阿赖耶识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神秘主义仓库。

这个仓库里装着你的前世,还有你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记忆、经历和学到的东西,甚至还有一些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潜在能力。

比如说,你弹钢琴的天赋,并不是偶然获得,而是原本被放在这个“种子”仓库里,当你需要的时候,就去这个仓库里面提取,于是你就有了天赋。为什么仓库里面原本就有呢?因为业力和心念的积累,就像存钱,存起来就可以“交换”天赋。

而且,这个仓库还会影响我们以后的行为和想法。就像你以前偷东西被“怀疑探索者”打了屁股,下次再偷东西的时候就会更小心,这就是因为那个仓库里的记忆在提醒你。

它一直在那里,默默地储存着一切。

在宗教理念中,阿赖耶识就是一个巨大的仓库,它储存着我们过去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想法和每一种感受产生的“种子”。

这些“种子”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发芽、生长,影响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命。

比如说,如果我们过去做了很多善良的事情,在阿赖耶识中就种下了善的种子,未来可能就会得到好的结果,生活更加幸福、顺利。阿赖耶识被用作一种解释的工具,用来解释生命现象(比如,性格和天赋为什么不一样)、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诸多问题。

然而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彻底否认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阿赖耶识更多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和假设,帮助人们去理解和探索生命、心灵等个人想不通的问题。而业力和心念,更多是一种对行为和思想的隐喻或象征,用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培养积极的心态,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宗教理念认为,阿赖耶识的形成是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业力和心念的积累。就好像我们不断地做事情、产生想法,这些行为和想法留下的“痕迹”逐渐汇聚成了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属于唯心主义的东西,意识完全凌驾物质世界!

注意:如果没有业力和心念,就没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存在的根基,就是业力好心念必须存在。但是这两种东西,仅仅是信仰的人“希望”它们存在,现实世界是不承认的。

从佛陀的最基本理念“无常”来看,业力、心念、阿赖耶识都是不存在的!这些概念都是后世僧团为了吸引教徒,吸纳婆罗门教理念后的再创造,与佛陀的本意是冲突的。

“无常”,意味着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从这一理念出发,所谓的业力便难以立足。如果业力存在,意味着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着注定的结果,无论善恶,都将在未来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回报或惩罚我们。但现实是,世界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一个善举可能在当下看似带来了好的结果,但后续的发展却可能因诸多不可控的因素而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同样,一个恶行也未必会按照预设的轨迹带来必然的恶果。生活中的种种偶然和意外,让业力所谓的“规律”显得苍白无力。

再看心念,人们常认为心念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决定命运。然而,“无常”揭示了心念的产生和变化也是无常的。我们的想法瞬间即逝,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不断改变。一个瞬间的念头或许能引发某个行动,但下一刻,新的情境和感受又会让心念发生转变。心念并非是稳定而持续的力量,它无法掌控和决定一个注定的未来。

阿赖耶识被传说为是由业力和心念的痕迹所组成,是储存一切记忆和业力种子的神秘所在。但如果业力和心念本身都不存在,那么阿赖耶识又如何能成立呢?业力既然无法确保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其所谓的痕迹也就失去了依据。心念又如此多变和无常,无法形成稳定的、可积累的痕迹。没有了业力和心念的支撑,阿赖耶识这个被想象出来的永恒储存库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重点证明:业力是不存在的,而业力是阿赖耶识存在的基础!

在我们的一些信仰体系中,业力被认为是一种因果报应的力量,决定着人们的命运和遭遇。然而,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业力并不存在。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可观测、可测量的物理力量或机制能够对应业力的概念。科学依靠实证和可重复性来验证现象,如果业力存在,应当能够通过科学方法检测到其作用,但至今没有这样的证据。

其次,我们观察到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许多善良的人遭遇不幸,而一些作恶的人却暂时逍遥法外。如果业力存在,应当有明确的、一致的善恶报应规律,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例如,一位热心公益、帮助他人的志愿者可能突然患上绝症,而一个欺诈他人的骗子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未受惩罚还享受着财富。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与业力所宣称的因果关系相矛盾。

再者,人类的行为和结果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个人机遇、遗传因素等。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业力作用。比如,一个努力学习但家庭贫困、教育资源匮乏的学生可能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另一个条件优越但不太努力的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外在条件而取得较好成绩。

还有,业力的概念常常被用来解释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理性思考和寻求真实原因的方式。当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某些事情发生时,将其归因于神秘的业力,而不是去深入探究背后的真正原因,这阻碍了我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对问题的解决。

用量子物理学知识,也能否认业力是不存在的!

首先从量子的叠加态原理入手。在量子世界中,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直到被观测时才确定其具体状态。这意味着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如果业力存在,那么它应该会决定一个确定的因果关系,导致特定的结果。但量子的叠加态表明,在微观层面,事件的发展并非是由某种预先确定的力量所引导。

还有量子的涨落现象。在真空中,量子会不断地出现和消失,这种随机的能量涨落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

如果业力存在,应该能够对这种看似无序的量子涨落进行约束和引导,使其符合业力所设定的因果规律。然而,实际观察到的是,量子涨落完全不受任何假设的业力影响,自由地发生。

再看量子的概率性。例如,在放射性衰变中,原子核何时衰变是一个概率事件,无法精确预测。

按照业力的概念,每个行为都应该有确定的、可预测的后果。但量子世界中的这种概率性表明,结果并非完全由先前的“行为”所决定,而是存在着本质的不确定性。

通过对这些量子物理学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完全得出结论:量子物理学所揭示的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概率性,与业力所假设的那种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完全不符。

因此,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业力这种被认为能够决定因果报应的力量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业力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实际存在的证据支持。

量子物理学证明否认阿赖耶识是不存在的

量子物理学的理论就可以否认阿赖耶识。

首先从量子纠缠的现象入手。量子纠缠表明,两个相互关联的粒子,无论距离多远,其状态都会瞬间相互影响。物理学家们思考,如果阿赖耶识存在,它是否能像量子纠缠一样,在瞬间传递信息和影响所有与之相关的个体。

然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实验和观测,他们发现量子纠缠的作用仅限于微观粒子,且遵循着严格的物理规律和条件。而阿赖耶识所宣称的能够跨越时空、不受物质限制地存储和传递人类的记忆、意识和业力等信息,与量子纠缠的特性完全不同。

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也否认阿赖耶识。这一原理指出,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某些属性,如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精确确定。如果阿赖耶识存在,它应该具有确定和稳定的特性来承载各种信息。但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表明,自然界在微观层面存在着本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与阿赖耶识所被描述的那种确定性和恒常性相冲突。

同样,量子隧穿现象也否认阿赖耶识。在量子隧穿中,粒子有一定概率穿越看似无法逾越的能量壁垒。但这种现象仍然是基于量子力学的概率性和随机性。而阿赖耶识被认为是一种绝对可靠和稳定的存在,不受概率和随机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量子物理学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量子物理学的种种原理和现象都无法支持阿赖耶识的存在。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以及微观粒子的特性,都与阿赖耶识所需要的那种超自然、稳定且超越物质限制的特性背道而驰。

总之,阿赖耶识只是一种个人想象中的概念,而非基于现实物理世界的真实存在。

从宇宙最基本的自然规律——热力学定律的角度,也可以否认阿赖耶识是存在的。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阿赖耶识被描述为一种能够储存和产生精神或意识能量的神秘实体。但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如果阿赖耶识能够产生新的能量或意识,这就违背了能量守恒的原则,因为没有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创造出了新的“能量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总是倾向于增加,即系统会趋向于更加无序和混乱。

假设阿赖耶识存在,并且能够完美地组织和保存信息与意识,不受熵增的影响,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普遍的无序化趋势相矛盾。在现实世界中,信息的保存和传递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能量消耗和信息失真,而阿赖耶识被认为可以永恒且无损地存储和传递信息,这在热力学的框架下是难以成立的。

综合这两个热力学定律,阿赖耶识所被赋予的超越物理规律的能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在热力学的视角下缺乏依据,从而可以对其存在提出质疑和否认。

其他逻辑分析、科学理论、生活常识都证明阿赖耶识是不存在的!

1. 缺乏科学观测证据:科学依赖可观测和测量的现象,至今没有任何方法能直接检测到阿赖耶识。

2. 违背神经科学:神经科学表明,人的记忆、认知和意识都由大脑的神经元结构和神经活动产生。例如,大脑特定区域受损会导致相应的记忆或认知功能障碍,这清楚地显示了大脑是这些功能的基础,而非神秘的阿赖耶识。

现代神经科学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已经对人类的记忆、认知和意识形成了相对清晰和基于实证的理解。众多科学机构的研究报告都表明,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遵循物理和化学规律的器官。

例如,当特定的大脑区域,如海马体受到损伤时,人们会出现严重的记忆障碍,无法形成新的长期记忆。这清楚地表明,记忆的形成和存储与大脑的这些特定结构和神经连接密切相关。

再比如,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我们可以实时观察到当人们进行思考、学习、感知等活动时,大脑中不同区域的神经活动会相应增强或减弱。这直接证明了大脑的神经活动与各种心理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

如果阿赖耶识存在,并被认为是存储人类所有记忆和意识的神秘场所,那么我们应该能够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证据或者至少观察到大脑活动与阿赖耶识之间的交互作用。然而,至今为止,所有的神经科学研究都只指向大脑本身的生理结构和神经化学过程在记忆、认知和意识中的关键作用,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存在一个独立于大脑的阿赖耶识。

此外,一些针对脑部疾病患者的研究也进一步支持了大脑对于心理功能的决定性作用。例如,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其大脑中的神经细胞逐渐退化,导致他们的记忆和认知能力逐渐丧失。如果阿赖耶识存在,这些患者应该仍然能够从阿赖耶识中获取完整的记忆和意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所以,神经科学的众多研究成果和发现都与阿赖耶识的概念相违背,有力地证明了阿赖耶识在科学上是不存在的。

3. 与进化论冲突:进化论强调生物适应环境而逐渐演变。如果阿赖耶识存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应该有明显的痕迹或作用,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对生物进化有影响。

4. 无法重复验证:科学方法要求结果可重复,阿赖耶识永远无法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出现和验证,迄今为止仅仅出现在个人的信仰之中。

5. 不符合能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规定,能量是不能凭空产生或消失的,阿赖耶识的能量却无法解释其来源和运作符合该定律。

6. 社会文化差异:阿赖耶识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中的解释多样,缺乏统一标准,显示其非客观存在。

7. 缺乏预测能力:阿赖耶识若存在应能准确预测人的行为和命运,但实际做不到。

8. 与心理学研究不符: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人的心理形成机制,如环境和经历的影响,与阿赖耶识无关。

9. 无法解释个体差异:每个人性格和经历不同,阿赖耶识无法合理说明这些个体多样性。

10. 没有物质基础:科学强调现象基于物质,阿赖耶识作为非物质存在缺乏科学依据。

11. 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解决疾病、贫困,阿赖耶识的概念毫无帮助。

12. 与遗传学矛盾:遗传学从基因角度解释人的特征和倾向,阿赖耶识与此毫无关联。

13. 缺乏科学理论支持:主流科学理论中没有能容纳阿赖耶识的合理框架。

14. 与信息科学相悖:信息科学有明确的信息存储和处理方式,阿赖耶识的方式不符合。

15. 无法经受批判性思维:用严谨逻辑分析,阿赖耶识概念充满无法解释的矛盾。

比如,阿赖耶识被描述为能储存一切业力和记忆,但无法解释为何人们会遗忘大量的经历和信息。如果阿赖耶识是完美的储存库,遗忘现象就不应该发生。

比如,按照阿赖耶识的理论,人的善恶行为所产生的业力会影响未来的命运。然而,现实中许多善良的人遭受苦难,而作恶的人有时却过得顺遂,这与阿赖耶识所宣称的因果报应逻辑相矛盾。

比如,阿赖耶识被认为是超越物质和时空的存在,但又声称能对现实世界中的人的行为和命运产生影响。然而,无法明确这种非物质的影响是如何作用于物质世界的,也无法解释其作用机制。

比如,若阿赖耶识决定了人的天性和天赋,那么个体通过后天努力所实现的巨大改变和突破就难以解释,因为这意味着阿赖耶识的设定并非绝对和不可改变的。

比如,阿赖耶识被说成是众生共有的,但每个人的经历和命运又如此不同。如果存在共有的阿赖耶识,应当有更多的共性和一致性,而不是如此显著的个体差异。

比如,对于阿赖耶识如何在生命的起始和终结时发挥作用,以及新生命如何继承或获得特定的阿赖耶识内容,缺乏清晰和合理的解释。

比如,如果阿赖耶识包含了所有的业力和记忆,那么在轮回转生中,为何人们不能清晰地回忆起前世的所有经历和知识?

比如,阿赖耶识的概念假设存在一种超越科学理解的神秘力量来主导人的命运和意识,但科学的方法是基于可观测、可验证和可重复的证据,阿赖耶识无法满足这些科学要求。

这些例子从逻辑上揭示了阿赖耶识概念在解释现实和自身理论上存在的自相矛盾之处。

16. 不被普遍教育接受:正规教育传授基于科学的知识,阿赖耶识因无科学依据不被纳入。

17. 与计算机科学原理不同:计算机科学的信息处理和存储有清晰规则,与阿赖耶识不同。

18. 不能促进技术发展:阿赖耶识对科技进步没有实际推动作用。

19. 与社会学研究结果不符:社会学基于群体和社会现象研究,阿赖耶识对其无影响。

20. 严重违背常识认知: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判断不支持阿赖耶识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证明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判断不支持阿赖耶识存在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阿赖耶识存在,我们应该能够直接感知或察觉到它对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明显影响。但实际上:

1. 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时,是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重复来强化记忆和提高能力,而不是依靠某种神秘的阿赖耶识来瞬间获取或提升。

2. 人们在遭受意外或突发状况时,往往会表现出惊慌和无措,这表明我们的反应是基于当下的情境和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而非由阿赖耶识预先决定或引导。

3. 比如在准备考试时,需要通过努力复习和理解知识点来提高成绩,而不是依赖一个所谓的内在的阿赖耶识来赋予我们知识。

4. 当我们面临道德抉择时,思考的过程通常基于社会规范、个人价值观和当下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由一个神秘的阿赖耶识来直接指示我们的选择。

5. 人们在生病或身体不适时,会寻求医疗帮助和遵循科学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寄希望于阿赖耶识来消除病痛。

6. 在日常的工作中,想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实际的努力、制定合理的计划和与他人合作,并非依靠某种超自然的阿赖耶识的作用。

7. 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产生矛盾时,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沟通、妥协和理解,而不是由阿赖耶识来自动化解矛盾。

8. 我们在规划未来时,会考虑各种现实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资源和外部环境,而不是依赖一个无法证实的阿赖耶识来指引方向。

这些日常的经历和行为模式都表明,阿赖耶识的存在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体现,与我们基于常识和经验的认知完全不符。

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否认了阿赖耶识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通常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学习、社会文化等。

从遗传角度看,个体的某些特质和倾向可能具有先天的基础,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例如,在一个充满关爱和积极引导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表现出友善和合作的行为。

学习过程也是关键,通过正强化、负强化等机制,个体逐渐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背景则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提供了广泛的框架和规范。

然而,业力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因果报应力量,决定着人们的善恶行为会在未来得到相应的回报或惩罚。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结果更多地是由上述可观测和可解释的因素所决定,而非某种神秘的、不可知的业力。

阿赖耶识被描述为储存一切意识和记忆的神秘仓库。但心理学通过对记忆形成、存储和遗忘的研究发现,记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神经活动来实现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时间、情感、注意力等。记忆并非存储在一个超自然的、永恒不变的“仓库”中。

例如,心理创伤可能导致某些记忆的压抑或扭曲,而新的经历和学习又可以改变和重塑我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而不需要借助阿赖耶识这样的神秘概念。

综上所述,心理学对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科学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提供了基于实证和可观测的解释,从而从侧面否定了业力和阿赖耶识这类缺乏科学证据的神秘主义概念。

延伸阅读

https://m.toutiao.com/is/iA42nuua/ - 为什么说“中阴身”是不存在的,仅仅是文化现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