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出发90周年!5分钟梳理长征路上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

历史详说官 2024-12-17 09:31:54

*本文所说的“长征”,是指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的红一方面军长征。

一、突破封锁线和湘江战役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向西部的湖南转移,目标是在那里活动的红二、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根据地。

此前,中央已经派出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率领红六军团前往湖南,“一为探路,二为诱敌”。

出发时,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机关人员共计8.6万人,红24师和地方部队共计1.6万人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的领导下进行游击战。

红军主力出发时的阵型为:红一、三军团做先锋,红八、九军团分居左右两翼,红五军团为后卫,军委纵队居中。

由于出发前,潘汉年、何长工就奉命与陈济棠达成了秘密协议,所以,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过得相对轻松,从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到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只用了20多天。

第三道封锁线突破后,蒋介石确定红军的方向是西边,于是命令何健率部尾追。

11月下旬,红军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但因为湘江战役,红军出发时的8万多人只剩下了3万多人,红八军团因此撤销番号。“三人团”的军事领导能力受到严重质疑,博古自感责任重大,十分内疚。

二、湘江战役后的反思——通道会议(1934年12月12日)

12月上旬,红军翻越了广西和湖南的界山——老山界。此时,红军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是继续按照原定的计划,向湘西前进,与贺龙、萧克会师?还是放弃原计划,向别的方向转移?

为此,中央在湖南西南的通道县临时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这一生死攸关的问题。

这次会议上,顾问李德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让追击的蒋军跑到红军前面去,红军在他们的后面向北前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然后在湘赣川三省交界处创建根据地。

毛主席听后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蒋介石已经洞悉了中央红军要和贺龙会师的计划,必定已经在路上设立了重重埋伏,此时如果继续北上,必将陷入重围,后果不堪设想。他建议放弃原计划,继续向西,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同志的支持。这次关键的调转行军方向,史称“通道转兵”。

据情报显示,当时蒋介石已经在湖南构筑了4道堡垒线,所投入的兵力是红军的五六倍,北上必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通道会议虽然只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却是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对李德的威信是一次重大打击,李德因此在会议期间托病离开,此前被李德罢免的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朱德的提议下恢复了职务。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在离开军事指挥位置二三年后,首次参加了这次军事会议,他临危不惧,果断决策,提出意见并被采纳,这是他重新获得指挥权的开始。极而言之,没有通道会议的基础,就没有后来的遵义会议。

三、否定和肯定——黎平会议(1934年12月18日)、猴场会议(1935年1月1日)

通道会议后,红军向西进入贵州黎平县。此时,博古等人认为,红军进入贵州,已经避开了敌人的追击,应该继续执行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毛主席针锋相对地指出:应该彻底放弃原先的会师计划,继续向贵州西北进军,在贵州和四川边界建立根据地。

在黎平会议上,毛主席的主张再次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并形成了《黎平会议决议》的正式文件。文件中除了确定行军方向,还决定红军到达遵义后应召开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黎平会议后,李德、博古还不想放弃和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他们沿途一路争辩。为了彻底解决整个问题,必须进行组织上调整,让毛主席出来领导军事。1935年1月1日的猴场会议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召开的。

猴场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议,明确了红军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贵州北部和四川南部,并要求今后作战方针,军委必须向政治局报告,李德一家独断的指挥权至此被剥夺。

猴场会议后,李德、博古实际已经退出了军事指挥层。15天后,遵义会议召开,他们将进一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四、历史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红军到达遵义后,中央根据《黎平会议决议》,召开遵义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经过3天的激烈讨论,张闻天根据毛主席的发言,起草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肯定了毛主席等关于红军作战原则的主张,否定了李德、博古在军事问题上的主张。同时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取消“三人团”。

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结束后,毛主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迷惑调动追兵,奇迹般地突出重围。

五、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拓展——扎西会议(1935年2月上旬)

遵义会议后,由于敌情所迫,一些重大决策还没有来得及落实,很多重要的工作还没来得及部署。所以,在遵义会议20多天之后,中央在云南召开了扎西会议。

扎西会议并不是一次会议,而是在扎西的几个地方召开的系列会议。扎西会议有以下几个决议:

一、以洛甫代替博古担任“总负责”,博古改任总政治部主任(此前为李富春);

二、通过《遵义会议决议》,确定日后发展方向;

三、讨论二、六军团行动方针问题,以及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问题;

四、讨论红军缩编问题,即著名的“扎西整编”。红一、三军团取消师级建制,编为4个团,五军团从3个团缩编为2个团,九军团一部编入一军团,一部编入三军团。

扎西整编是长征中最大的一次缩编,部队通过缩编和加强政治工作,更加适应机动作战的需要。

六、三人军事小组成立——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中央在遵义县苟坝村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是否进攻打鼓新场的问题。会议上,大家都赞同打,毛主席认为此时不应该进行攻坚战,如果不能快速解决战斗,红军将陷入险境。但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提着马灯找到周总理和朱老总,详细分析了战场态势。3月11日,大家重新讨论后,最终决定放弃攻打打鼓新场。

有感于20多人讨论决定军事指挥会贻误战机,主席提议成立“三人军事小组”全权指挥军事。3月12日,毛主席的提议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成。

苟坝会议确定了应对战争危机时的新的决策指挥体制,形成了精简、高效、统一的指挥系统,为日后战争状态下的指挥形式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模式。

七、维护团结、统一认识——会理会议

在四渡赤水期间,有人对红军走弓背路,不走弓弦路提出了疑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5月12日,中央在四川会理城召开了会理会议。在会上,大家批评了个别同志的错误意见,并做出红军立即北上,同四方面军会师的决定。

八、北上——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懋功胜利会师。为了确定两大主力会师后的行动方向问题,6月26日,中央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了两河口会议。

周总理在这次会议上做报告,并提出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随后,中央做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一、四方面军各部队陆续开拔,分路北进。

8月上旬,中央在沙窝召开会议,决定加强两个方面军的统一指挥和领导,并积极推动张国焘执行北上方针。

8月下旬,中央在毛儿盖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红军北上之后,应该向东(陕甘)发展,而不应向黄河以西,并强调左路军应该向右路军靠拢。

九、最危险的时刻——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

9月9日夜,中央率领一、三军团连夜北上,于9月12日抵达甘南的俄界,并在这里召开了俄界会议。

这次会议指出了张国焘的错误性质,强调了继续贯彻实施北上方针,确定了以游击战的形式打通国际。会议决定将一、三军团、中央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主席任政委,单独北上。

会议后,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进入哈达铺,并在这里得到了刘志丹在陕北根据地的相关情况。中央随即召开哈达铺会议,将陕甘根据地定为红军的落脚点。

据统计,在长征途中,中央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会议,其中重要的有32次。本文所列举的这些会议,则是最重要的几次会议。如有补充,请在下方留言。

2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