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多友鼎绝对是国之重器,它不但是陕历博的镇馆之宝,更是国家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尤其是它上面高达279个字的铭文记述的内容异常珍贵。
图一
在 1980 年 11 月 12 日,陕西省西周丰镐遗址斗门镇下泉村的几个村民,在村头东北河道旁的细沙中,竟意外地发掘出了一件惊世珍宝——西周时期的多友鼎。这件多友鼎通高 51.5 厘米,重 35 千克,与常见的青铜器不同的是。它没有华丽夸张的纹饰,表面为素面,仅在腹上部有两道凸弦纹,呈立耳半球形,三足圆底,整体器型俊伟,堪称西周晚期圆鼎铸造的杰出代表。刚出土时,鼎腹底部有厚达 0.2 厘米的木灰,这显然是长时期炊烹留下的痕迹。
图二
然而,多友鼎最引人瞩目的,绝非其外观造型,而是其腹内壁那多达 22 行、共计 279 字的铭文。这可是自建国以来发现的铭文第二长的青铜器!第一长的是 2003 年发现的逨盘,其铭文有 372 字,后面的视频我们再一同领略它的风采。多友鼎的铭文疏密有致,跳跃灵动,字迹秀丽,宛如灵动的舞者在鼎腹内翩翩起舞让人赏心悦目,是篆书书法爱好者的重要范本。
图三
而这珍贵的铭文,更是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战争往事。西周时期,北方的猃狁民族时常与周王朝发生冲突,成为西北主要的边患。他们侵扰边境,劫掠财物和人口,严重威胁着周王朝的统治。周厉王时期,猃狁再次入侵,危及京畿腹地。厉王果断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这场激战持续了半个月,先后在龚地世地和杨冢等地展开,一共经历了四次大仗。多友率领的军队大获全胜,共斩敌军三百余人,俘获二十多人,缴获战车一百二十七辆,还成功夺回了被掳去的人民,将猃狁逐出了周境。武公将多友的辉煌战绩报告给周厉王,厉王大喜,给予多友重赏,赐给他青铜一百多钧。为了纪念这段非凡的经历,多友特铸造此鼎。
图四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发现的铭文涉及猃狁的铜器中,多友鼎是最为重要的一件。它详细地记录了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它还揭示了一个新的重要线索:猃狁并非人们传统印象中单纯的游牧骑射民族,而是具备大规模车战能力的强大民族。至于多友究竟是谁,目前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郑桓公,另一种则认为“多友”只是武公手下的一名普通将领。
图五
多友鼎,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器,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瑰宝。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让世人为之惊叹!关注我,每天带您领略国宝的魅力,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