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追完《显微镜下的大明》,个人感受与评价,改编有多难?

好剧榨干 2024-03-18 06:28:35

早上中午晚上好呀~大家伙儿请坐请坐!

今天说说看完《显微镜下的大明》这部剧的整体感受,没看过的朋友也可以当“追剧指南”了解一下。

看之前我就觉得,这部剧的剧名就很“别具一格”了——

显微镜?大明?不古不今的像个纪录片的名字。

为此,我特意去查了查改编前的原著信息,原来这就是沿用了原著的书名;

而马伯庸所著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就像一本“历史百科全书”,人家是以咱们现代人的旁白视角展开叙述的。

这么看来,文字版原著还真有“科普纪录片”那味儿,要想改成一部跌宕起伏的影视剧,的确挺难的~

而我们今天讨论的剧版《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是原著的第一个单元——

神算子男主帅家默偶然发现了田地面积与实际记录不一致、并因一处白白多出来的上千两“人丁丝绢税”展开调查;

以此为切入点,帅家默作为一介草民,竟开始锲而不舍地上报追溯——

他接触了各路心怀鬼胎的官员、经历了种种磨难,只为纠正这个错误,揭开表象下遮遮掩掩的虫蠹污秽。

如原著中所说:

“以匹夫而尘万乘之览,以一朝而翻百年之案。

虽遭谪戍,而歙人视若壮夫侠士。”

这部剧大概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义无反顾的弱势者坚持用最明确、最诚实、不容纰漏的数字,来匡正“乡绅豪夺、欺压百姓”的乱象。

历史书上短短的一行字、或简单的一个词,穿透的却是无数沉重的岁月;

经历多少挫败、冒险、侥幸,前仆后继,才够发出临刑前的一声控诉。

我们先看看,剧版导演为改编做了哪些努力呢?

首先,我们大多数观众看剧都有个主流倾向:

三观立意要正,但不能太无聊太干巴;

要让观众沉浸其中,但也要适当有放松的空间;

再就是“新意和深度”的问题了,当然是越多越好。

而《显微镜下的大明》剧版也算尽力了:

导演给男主角加了一个父母因税银被冤枉烧死、呆症自闭的身世——

这可以使观众更同情他、更赞成他,也会更期待他为双亲申冤的“崛起之路”。

还有好兄弟宝玉、宝玉的姐姐丰姑娘、鹿飞龙等小配角,也起到“舒缓气氛”搞笑的作用。

更有萌宠猫猫坐镇,导演你是会吸引观众的。

(不过我觉得,剧中宝玉和枝儿、丰姑娘和程仁清,这两对配角cp的感情线其实没必要拍出来;

把两个阶级、或两种人生的“冲突与交融”归到“爱情”上,反而显得没太大深度了。

更何况从台词上看,cp之间都没什么火花,强塞一些偶像剧桥段进去、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不过,这部剧的亮点也尤其突出,它非常细致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制度、官阶、礼仪等等;

税赋还分“本色”和“折色”,运输过程中还会消耗“脚费”,不同年月的记录方式还不同……

甚至连状告的具体步骤、条陈用什么纸、银子铰断称重等等,这些细节都还原了史实。

(终于不是那种“整块整块扔元宝”付钱的剧情了 ,这才是勤俭持家的正常人啊~)

而且,编剧也尽量给每个配角、尤其是知县老爷们设定了小个性——

比如暴躁自私、简单粗俗的毛知县;

只求自保、精明的同时尚有赤诚之心的邓知县;

一生兢兢业业、小心翼翼的任主簿;

还有懒惰无能、内心却天真柔软的方知县,也带来了很多笑料。

还包括,对“丝绢税”爱莫能助的黄知府,他只能暗地里助力主角团、也为了自己升官的私心。

黄知府的好友刘巡按与黄知府性格有点相似,但我感觉刘巡按比较清正果断、脾气直,也比黄聪明一点点;

【顺便插一嘴——

饰演刘巡按的这位演员好眼熟啊,想起来特意查了查,竟然是演古早剧《爱情宝典》里顾秀才的王同辉老师!

果然帅哥老了还是帅哥,身上那股清冷傲气依旧存在~】

可见,导演已经尽力用这么多性格各异的人物、把这些“干货知识”串起来了;

这部剧的节奏总体上比较和缓、也没什么血腥冲击性镜头,当下饭剧看挺合适的。

虽然男主角“求公平”的过程很坎坷、总是带给人提心吊胆又憋屈的感觉——

但在最后发泄之时,还是会让你彻底的长出一口气。

一个绝对纯粹公正的“算呆子”,一点点用内心的真挚“以卵击石”、融化复杂的人心——

而大结局那颇有些虚幻感的“胜利”,似乎也预示着成功是一件很难、很侥幸的事。

说完了优点,作为普通观众再说一说个人眼中的缺点吧:

第一,看这部剧需要一点门槛。

虽然这部剧没死几个人、没有冲击性镜头,氛围也不压抑——

但是有时它的“知识名词”有点太杂太密集了,偶尔会有种“信息量太多、大脑过载”的感觉;

反正我是需要更生动的注释或画面、帮助理解这个朝代背景。

剧中无论是关于数学的知识、还是各种官阶、制度程序,几乎都是靠口述一带而过——

观众还没来得及沉浸其中,就被迫“不明觉厉”、囫囵吞枣地鼓掌感叹。

(也不清楚哪里厉害,反正厉害就是了。)

而且,我直到大结局也没领悟到男主角频频提及的“推步聚顶之术”之皮毛——

我本以为它会和本剧主旨有什么联系,但就算从最后的歌词上横看竖看、也完全联系不上。

本来这部剧的亮点就在这些“古代百科”上面,但若是这“百科知识”这么难啃,自然会令一部分人弃剧。

二,人物细节。

虽然我刚才夸了配角们个性丰富、争斗起来很有趣,但配角毕竟戏份稀少,该着重描绘的几个主要角色性格却有点单薄;

尤其是男主角:

数学天才、自闭症、童年创伤、双亲丧命这么多要素加在身上,注定不是普通人——

不知是不是编剧想要得太多、反而顾不过来了,最终他的形象也没有完全立起来;

帅家默和人交流一下都费劲、都说他“不通人情”,后来却能第一个戳破丰姑娘和程仁清之间的感情。

尤其是帅家默在牢中慷慨激词时,那段台词也根本不像一个自闭症本人的口吻:

虽然表达了对数字的喜爱,但这比喻、这修辞,更像是站在旁观者角度的作家为人物所写的赞美诗;

台词写得有种文笔堆砌的“浮”,不像一个眼中只有数字的底层边缘人说出来的话——

他如果有这思想觉悟,根本不会成为边缘人。

也有人提出说,张若昀在这部剧里演“自闭”演得不太好嘛——

其实从剧本台词上看,这个人物设定本来就不扎实、性格不够细腻,演员估计也蛮伤脑筋的。

三,受众来源。

很多电视剧之所以加很多狗血剧情、爱情线、搞笑桥段甚至“卖腐”情节,都是为了吸引不同的受众。

比如有人喜欢打戏、有人喜欢言情、还有人喜欢磕CP,先被吸引过去才能再说观剧质量。

大概《显微镜下的大明》导演也知道,单凭原著的“史实知识”、看剧跟上课一样枯燥,很难吸引大批观众;

因此,在“帅家默状告丝绢税”这条主线之外,编剧丰富了支线情节——

比如,范老派来鹿飞龙干扰、刺杀主角(增加笑料与紧张气氛);

宝玉的陪伴(兄弟友情);

枝儿与宝玉的情愫(青涩初恋与阶级交流);

丰姑娘与程仁清(人的迷失与自我寻找、欢喜冤家式爱情)等等。

但问题是,这些设定其实很寻常,新意和亮点较少;

制度虽贴合史实、爱情线却有点像俗套的古偶,偶尔台词也尬尬的,感觉编剧不太擅长写“人物心理和情感”:

看着看着,我时不时就怀疑剧组是“为了这点醋才包的这顿饺子”——

为了串起这些知识,才勉强虚构出一个个小人物、建立起一段小说故事;

“塑料袋里装秤砣”,它的亮点很明显,但薄弱之处也有很多。

如此一来,喜欢磕CP的观众磕着没意思、喜欢打戏的看不到太多打戏、数学的奥妙展现得不深、除了历史百科之外,更没什么反套路的情节吸引眼球——

感觉什么都沾点、但又都挖得不够深刻,老是差那么一口气;

这样拍,受众人数自然就降下来了 。现在的观众也偏急躁,所以这部剧没大爆也不是没有原因。

因为这种作品改编起来很费劲,要想把意义如此宏大的书面文字转成“影视化”,需要极大的制作成本、甚至不止一个编剧。

总结下来,对于《显微镜下的大明》,我个人挺推荐的:

节奏和缓、老少咸宜,立意和三观都很好,还能学到很多历史知识。

不过,你要是冲着“悬疑探案”去看的话,可就要失望了;

这部剧没有那种直白的凶案,但只是“田地记录”的一个数字之差、已足以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至于剧中的人物 :

我还是比较喜欢老戏骨们演的那些性格各异、各怀鬼胎的官员们——

这群人各有各的私心、坏也坏得不一样,看他们斗来斗去很震撼;

可惜这部剧人物众多、每个角色出场率有限,很难产生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层次感的完整角色——

这种略显“松散”的拍摄方式也使得它的连贯性和沉浸度差一点,但的确是挺优秀的。

好啦,写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捧场求支持o( ❛ᴗ❛ )o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