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用这一招!

萌妈小教室啊 2024-03-30 03:22:07

从来都没有所谓的问题少年

01

周末早上醒来的我,惊了。放眼望去,周围居然是一片玩具箱的海洋……

原来,他们趁我晚睡未起之时,把玩具箱搬到了床垫上,说是要给我打造一个安全的城堡,让我好好睡觉。

我哭笑不得,但未置可否,就洗漱做早饭去了。谁知,我再返回卧房时,差点一口血喷了出来。

如果你还记得刚才那张图上的油画棒....

那么,现在它变成了这样……

不仅彩色盖子错位,笔身满是颜料,还把原本崭新的刘看山和小鸡球球给涂得青一块、紫一块。

更别提床单上,也早已沾满了花花绿绿的颜色。

更可气的是,家里的玩具全都变了样。

无论是皮卡丘,还是超级飞侠,不管是积木小人,还是恐龙玩偶,全都涂上了各种色彩。

在清洗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位「小画师」的手法还非常细腻。

不仅把恐龙的小嘴抠开,给里面白森森的牙齿涂上了鲜艳的红色,给舌头根部都涂上了深红色,就连恐龙的嘴唇也涂上了性感可爱的芭比粉。

清洗起来,可别提有多困难了!

你说,这俩娃是不是在家故意捣乱?

那是必须是呀!床单、地板、玩具、衣服,无一幸免,还涂抹得如此细腻,一看就是刻意为之,根本无法用【不小心】来文过饰非。

可是,难道我要因此收拾他们一顿吗?

02

其实,孩子的问题,正是成长的机会。

现代心理学奠基者之一,个体心理学派的开山鼻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养育孩子就像是骑自行车。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你甚至都不会意识到自行车的存在,更不会想着要给自行车做什么改变;然而,当自行车驶过泥坑,车轮飞了出去,你摔得满身是泥时,你才会意识到:遇到问题了!

很少有人因为摔倒,而对自行车拳打脚踢一番。大多数人会扶起自行车,走出泥坑,并且给自行车装上车轮,甚至加固、改造、升级一番,好让它下一次顺利通过泥坑。

然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却很容易对孩子发火,认为这是孩子自己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甚至相信拳打脚踢一顿就能搞定问题——而不是仔细检查一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且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对这些父母来说,养育孩子所花费的心思,也许还比不上对一辆自行车花费的心思,这难道不是非常可笑的事吗?

03

我们常常说[问题孩子],却很少说[孩子遇到了问题]。

1岁的孩子开始扔东西时,有的父母认为打几下就能教会他不要扔东西,全然忽略了孩子正在尝试自己的手臂力量,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举起多重的物品,又能扔得多远;

3岁的孩子一被拿走手机就哭时,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被惯坏了,哭就得收拾一顿,却忘记了孩子只是缺乏有趣的游戏或蒙台梭利所说的[工作],好让他打发时间,并从中学习;

6岁的孩子总是学不会拼音的复韵母,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就是没用心,劈头盖脸一顿骂,骂完孩子依旧出错,他们忽略的是孩子没有掌握好拼音规则,这时需要从头巩固一遍,而不是做更多的题、错更多的题;

9岁的孩子和家人发生争执,顺手摔了自己的课本,有的父母发现打一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但他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摔课本、为什么会持续和家里人发生冲突.....

你看,这上面哪一个孩子是一开始就存心捣乱的[问题孩子]?

他们不过是遇到问题罢了。

但是,绝大多数父母,总采用【问题思维】来养育孩子,一看到问题就头疼,见不得问题,总觉得应该快速把问题解决掉。

实际上,遇到问题的孩子,比起责备和打骂,更需要的是得到来自父母帮助,从而重拾信心--这实际上就是[目标思维]的养育: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应该如何达成这样的目标?

采用目标思维养育孩子,就会把问题视作是抵达目标之路上必然会遇到的、正常的现象,从而想办法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罢、孩子也好,都能[打怪升级],获得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站出来,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而面对每一个问题,只要我们帮助孩子建立起[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不是给孩子代劳、而是在关键环节适当引导,慢慢地,孩子也会通过一点一滴的成功,建立起自己面对问题、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而要建立起成长型思维,就需要采用成长型养育。

而最简单的思维转换,其实只需要来自[语言]的改变!

04

1988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德韦克·卡罗尔教授曾进行过一个震撼了心理学界的实验。

她将128名10~11岁的孩子分为两组,给这两组孩子都进行了智力测试(IQ test),主要是一些智力游戏等。接下来,她一对一给予这些孩子反馈:

夸奖A组孩子:

你做得太棒了!

你真的很聪明!

夸奖B组孩子:

你做得太棒了!

看得出来你很努力!

接下来,她问这两组孩子是否想要再做一些智力测试,结果发现,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拒绝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贴上了[聪明]的标签。他们喜欢被人夸[聪明],并且害怕接下来在测试中出错,就会失去这一标签。

然而,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却很乐意做更多的智力游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被表扬来自于[努力],所以越努力,就能获得越多的表扬。

于是,她又给了这些孩子们难度更大的挑战,结果发现,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在遇到挑战时,心态很快崩了,他们认为自己可能[并不聪明]。

而那些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则不断尝试,因为他们认为只是有的地方做得还不太对,但他们总会找到解决方法。

第二天,卡罗尔教授又给了这些孩子与第一天智力测试水平相近的题目,那些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测试分数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因为他们在遭受打击后认为自己[并不聪明],因此在测试中未必能取得和之前一样的好成绩;而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测试分数则呈现大幅提升。

此后多年,卡罗尔的研究还在继续。

她研究根据孩子在成长中被夸[聪明]更多,还是被夸[努力]更多,分成了两类具有不同心态和思维方式的人。

一类人拥有固定型思维。

这类人害怕失败,不愿意去尝试太难的挑战,因为他们不想失去自己的[聪明]标签,害怕自己的挑战失败会让周围的人失望。当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总是夸奖、从不批评他们的人。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了,而不是考虑这些建议的合理性。他们会认为这些批评者发现了自己[并不聪明]的真相,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从来都觉得自己并不聪明。当他们被夸奖擅长某类工作时,通常会拒绝尝试其他类型的工作。他们也不愿意努力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天生就聪明的人不用太努力,相反,努力则意味着不够聪明。

甚至于,当他们在一项考试中失败后,可能会选择通过作弊来获得好成绩,而不是更努力地学习;或者找到那些比自己考得更差的同学,以此获得心理安慰。

另一类人则拥有成长型思维。

这类人认为,越努力就会越聪明。因为在他们看来智力并非固定的,也并非简单的“聪明”或者“不聪明”,而是取决于自己有多努力。相较于验证自己是否足够聪明,他们更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当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和他们有所不同人。正因为彼此各有所长,所以能在这段关系中获得成长。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将其视作[可藉此成长的机会],而非恶意的攻击。

2011年,卡罗尔教授检测了这两类不同思维模式的人遇到错误时的大脑活动图像。

结果发现,固定型思维的人,大脑几乎没有活动,这也意味着他们面对错误会选择逃避;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包括剖析错误、从中学习和试图找到解决方案。

在人生这场马拉松里,很多时候所谓的领先只是暂时的。我们也好、孩子也罢,都难免跌倒和犯错,甚至在尝试新鲜事物时,被认为是[故意捣乱]。

但我特别想跟题主分享的是,错误,其实正是让孩子成长的机会!

05

我们一起打扫了涂满油画棒的房间:撤换了床单被罩,用毛巾一点点擦干净了地板和玩具盒。

本着「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小家伙的活儿是最多的。但考虑到工作量太大,我们全家也都参与了进来。

在「抢救」玩具的过程中,顺便把我早就想扔、他们一直没舍得扔,正好在这次涂画事件中难以清理的残破玩具,给清空了一波。

卧室和玩具房,都变得更加整洁了。

看到小乖涂满的精细动作已经日臻完善,除了给5岁的他买回涂色书做控笔练习外,更是开始陪他看书和玩耍。

因为,大多数孩子之所以[捣乱],如果不是在尝试和探索,就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想要更多的陪伴。

我完全可以打他一顿,让他从此不敢乱画。但他也会害怕探索,害怕用笔,害怕和我交流。

我们能通过打骂来解决短期出现的问题,

却无法把问题变成让孩子成长的机会。

捣乱,就让他们参与残局的收拾,学会承担结果;

但藏在捣乱背后,孩子渴望陪伴和理解的信号,也需要被看到。

互动话题

你还有哪些育儿小困扰呢?

一起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END

我是萌妈Cecilia,一个学术型的二胎妈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