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老人家园30年内两度被冲毁,洞庭湖决堤,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渔夫姜太公 2024-07-10 18:02:20

阅读之前,先点一下关注,方便查找更多内容。

这一次洞庭湖的大水,冲出了多少“固执”坚守在家园的老年人们的心酸。

7月5日,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管涌险情,紧急封堵失败后堤坝决堤。

大水顺着决口汹涌而出,决堤宽度达到226米,洪水淹没面积47.64平方公里。

整个团洲乡在一天之内,几乎就成了一片汪洋。

这对于60岁的团西村村民李树文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场景。

熟悉的是,就在差不多30年前,30多岁的李树文,就是这样眼睁睁看着自己所有的一切,被洪水冲的一干二净。

过后,他去工地辛苦打工三四年,才攒钱盖起了新房,为此儿子还辍了学。

陌生的是,如今已经是60岁的他,本以为远离的灾难再度降临,可是他还有重建家园的能力吗?

而在团洲乡,像李树文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

1996年的那一场洪水,毁掉了他们的家园,2024年,悲剧再一次上演。

因为洪水,年轻人不再固守家乡,纷纷出走城里打工,只剩下那些老人与家园为伴,守着一代代传承的根脉。

3000多人的团北村,只剩下不到1000人。

当洪水再度汹涌袭来的时候,往日里天天都要去忙碌耕种的农田,如今在深达六七米的水下不见了踪影。

一家人容身的楼房,现在也只看到红蓝瓦的房顶还露在水面之上。

到处漂浮着的是椅子、柜子、脸盆、树、电线、猪和羊……

而这些,都曾是与这里的村民朝夕相伴的东西,是他们的生活,更是他们的希望。

毁灭容易,重建却很艰难。

曾经他们还能倚仗着年轻,可对于那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们来说,这一次,还能依靠什么?

看到评论区里,有网友批评这些村民太犟,为什么非要留在这样的地方生活。

也有网友理解不了,为什么每一次水灾,总有很多的老年人不愿意“配合”疏散的指示,把自己也把救援人员置于了险地。

可是,如果我们能够代入到他们的生活里,或许就会发现,这种“犟”又何尝不是一种心酸与无奈呢!

生活在农村,还有一个免费分配的宅基地,盖不起豪宅大院,哪怕是简易的土坯房,也是一个家。

有几亩庄稼地,赚大钱不可能,吃饱还是能做到的。

离开了老家,房子从哪里来,生活靠什么?

尤其是那些没有子女依靠的老年人,更是不现实的事情。

经济上的困境我们暂且不多说,对于我们的父辈祖辈们来说,远离家乡所导致精神上的空虚才是关键。

年轻人对于家乡或许没有那么深的感情,那是因为很多人从小学就在外,与家乡没有那么深的纠葛。

可是对于那些大半生都与土地、与村庄为伴,在老家注视下慢慢变老的人来说,那种精神上的依恋,是相当深厚的。

看看那些去城里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吧,再舒适的环境,也比不过家乡的老屋,那些人的眼睛里,根本就看不见光。

对于子女来说,把父母接到身边是孝顺,可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城市的生活就像是一天天的煎熬。

没有邻里能随时串门,没有庄稼地里新鲜的空气,没有鸡鸭鹅的叫声,城市的楼房、红绿灯,把他们淹没在了无助和寂寞里。

老家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条精神的根脉,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地方,这条根就断掉了。

为什么洪水里那些老人死活都不愿意撤离,或许想明白了这一些,大家也就多了一些理解。

家是什么?

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者只是一所房子,一个不动产证,或者是与老婆孩子在一起。

而对于很多农村的老年人来说,意义却大不相同。

它或许是辛苦攒钱盖起来的房子,是房子里一件件添置起来的物品,是喂养的鸡鸭牛羊,是庄稼地里的粮食。

谁又舍得把这一切都抛下呢,有时候生命固然高于一切,可是人都有侥幸心理,总有人想要赌一把。

苛责他们,真的没有必要了,他们失去了一切,难道连想要留住家园的那一丝犹豫,都要成为不可原谅的过错吗?

浩荡的洞庭湖,滋养了那一方土地,也给那里的人们留下了伤痛。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后悔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早早选择离开?

可是我想,城里人也好,如今农村的年轻一代也好,很难再去理解,“背井离乡”这个成语对于农村老年人意味着什么。

或许离开了以后,余生唯一的执念,就剩下死后能埋回到家乡的墓地里去。

因为那里也长眠着他们的父母和祖辈,也只有到了那时候,他们才回到了当初的孩子模样。

这或许就是故土难离的意义吧!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请大家理性讨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