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和东北在远古就有人类居住,北京周口店遗址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辽宁营口大石桥镇金牛山遗址距今28万年以前、本溪庙后山遗址距今14万年、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大凌河沿岸鸽子洞遗址距今7——5万年,吉林榆树县周家油坊遗址距今7——3万年、安图县明月镇遗址距今3——2万年,黑龙江哈尔滨闫家岗遗址距今2.2万年左右、饶河小南山遗址距今1.7万年——9000年,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扎赉诺尔遗址距今约1万年……这里曾经是远古人类最早活动地之一。
帝王出震之东胡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它包括许多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部落。考古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东胡先世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铜钵庙好莱遗址。东胡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战国时期疆域南界至长城中段,北达黑龙江流城,西至贝加尔湖,东至大兴安岭。张肇麟先生认为,东胡在承德以北之西辽河流域。东胡活动区域经常变化,难以精确定位,但大体方位可以确定。秦时,东胡已是一个极为强大的部族。《史记·匈奴列传》以对比的形式表述东胡的强盛:“东胡强而月氏盛”,“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强盛”。但后来匈奴崛起,于公元前206年匈奴打败东胡,东胡解体,有些部族归入匈奴,独立发展的较大部族主要有鲜卑和乌桓。
一、商朝。从历史文献看,商族祖先最早活动于东北。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载,商族祖先为契,契父为高辛氏,母为简狄。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载,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
战国荀子《荀子·成相篇》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海滨应指渤海一带;北夷即东北地区夷族;紫蒙在今朝阳老哈河一带,紫蒙川就是宁城县城及辽中京所在地的老哈河冲积形成的平原;砥石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的发源处,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腾旗的白岔山。
商族先世最早活动于今辽宁大凌河以北一带,是东胡属地的边缘,后族长率部落进入今河北,先后居于古博水横贯的今保定一带、滹沱河沿岸的今平山县、泜水河畔的元氏和临城一带、漳水一带的临漳,最后迁徙至河南商丘一带。
历来有学者认为,商汤灭夏,控制郑州、洛阳一带,然后北上,通过豫北,进入冀南、冀北。但根据《竹书纪年》,夏帝少康时,使商侯冥治河,商族在冀北已经有强大的势力;《竹书纪年》也记载,商侯冥、殷侯子亥、殷侯微与有易氏、河伯相互往来密切,商族已经据有易水、滹沱河流域的领地。因此,商族最初是从东北来到冀北的,而不是由豫南来到冀北的。
箕子原是商贵族,曾任商王朝的太师,商末,谏纣王但纣王无道,“箕子被发而狂”。武王克商后,封箕子于大凌河流域,把箕子管辖的地区称为箕国。周王封箕子于大凌河流域不是随意的,而是因为大凌河流域是商族先世的居地。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存在的时间大致是夏初至中商期间,是东北地区分布比较广泛的早期青铜器文化。其遗址在辽宁的朝阳、内蒙赤峰和河北承德北部,分布非常密集。这一文化遗存与曾经活动于辽西、赤峰的古商族先民有关。
二、鲜卑。鲜卑是东胡的一支,从公元前1800年开始,鲜卑族的先世就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其活动范围,西至额尔古纳河,北至黑龙江流域。
北部鲜卑又称拓跋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东麓,于3世纪中叶至4世纪中叶,到达内蒙古中部阴山下,与当地匈奴人融合,形成“鲜卑父胡母”的鲜卑新部拓跋,后建立北魏,统治中国北方近150年。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中原腹地洛阳,这是拓跋鲜卑南迁的终点。
东部鲜卑起源于鲜卑山(内蒙古科右中旗),2世纪中叶,建立了一个西起敦煌,东至辽东,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的强大草原部落军事大联盟。181年,联盟土崩瓦解,又重新分裂为若干部落,主要有慕容、段氏、宇文鲜卑。1、慕容是东部鲜卑的一支,汉武帝时,从鲜卑山迁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曹魏初,莫护跋率部迁至辽河以西。曾随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并立有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至莫护跋子涉归时,慕容鲜卑从辽西郡迁至辽西郡北部。
2、段氏属东部鲜卑,又称鲜卑段氏,其始祖为日陆眷,东汉中期迁至辽西郡。至段匹磾时部众增多,实力强大,形成段氏鲜卑,约3万户,活动于河北中部、辽宁西部。
3、宇文鲜卑出自南匈奴,始祖为葛乌菟。宇文部约公元1世纪从阴山迁至辽西,其首领莫娜以匈奴酋长身份统治鲜卑,与鲜卑融合,活动于今老哈河流域。
在段氏、宇文、慕容鲜卑三部中,慕容部发展最快,慕容氏鲜卑先后建立前燕、后燕、南燕、西燕政权,自认为“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
4、北周是鲜卑宇文氏建立的政权,577年,北周灭北齐,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5、室韦,主体是东胡族系鲜卑人的后代,魏晋时这支鲜卑后人走出大兴安岭丛林,分布在嫩江流域和黑龙江南北两岸。544年,室韦人向东魏政权献其方物,563年向北齐朝贡。
6、库莫奚和契丹。334年,前燕国慕容皝打败宇文部,宇文部发展为两部:一部投奔前燕,随慕容部进入中原,与汉族融合;一部来到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4世纪末,该部分裂为库莫奚和契丹,分别活动于老哈河流域和西拉木伦河流域。
三、契丹、辽国。契丹,在靺鞨西北,源于东部鲜卑宇文部,最早活动于西拉木伦河流域。从北朝开始到辽朝建立,契丹的历史分为古八部时期、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遥辇八部中,迭剌部最为强大,自涅里时起,迭剌部的酋长皆出自涅里的子孙。自涅里至辽创造人阿保机共历七代。
901年,耶律阿保机任迭剌部酋长,兼遥辇氏部落联盟对外征讨的军事统帅夷离堇,掌握联盟武装力量。他率部北击室韦,东北讨女真,西南破奚,南掠河东、河北,获得相当数量的汉人,包括汉儒谋士、能工巧匠,以及一大批奴隶和牲畜。这为他赢得了巨大声望,受到了联盟各部的拥戴。
903年,阿保机被授予“于越”,地位仅次于可汗。907年,遥替氏部落联盟首领被罢免,经过部落选举,阿保机任联盟首领,成为契丹族最高领导人。之后,由于阿保机实行改革,引起联盟发生内讧,阿保机被迫让位,自己另组建部落。
916年,阿保机统一了契丹诸部,建立契丹国,辽太宗时改称“辽”。
辽太宗时,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极盛时疆域比北宋还大。1126年,金灭辽,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分军民西迁,后在今新疆喀什噶尔、和田以西阿姆河一带建立西辽政权。
四、元朝。蒙古族的主体部分起源于东胡族系中的室韦部,即六七世纪在契丹之北、靺鞨以西、突厥之东的室韦诸部,分布于约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区。今蒙古族来源于室韦一支——蒙兀室韦,居住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一带,也就是后来成吉思汗所出的蒙古部。
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到1271年忽必烈改元之前是蒙古国时期,经过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东欧及北亚西部的钦察汗国和包括近、中东地区的伊尔汗国,但两国很快发展成独立国家。忽必烈1271年改国号元,1279年灭亡南宋,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自恃野蛮的力量,一路攻伐,横扫千军如席卷,沦陷40多个国家、降服720个部落、圈定4000万方圆土地,大约占据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开化地区,建立起了疆域空前广阔、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影响力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基本实现了世界一统、天下大同的格局。
帝王出震之肃慎肃慎先民文化遗存,可追溯到今黑龙江省密山县新开流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类似遗址在黑龙江下游、松花江流域及俄罗斯境内均有发现。
商周时期,肃慎活动地区南到不显山(今吉林省长白山),北到黑龙江口,东到大海(日本海),西到松嫩平原。早在虞舜之世的原始社会末期,肃慎就与中原密切联系。肃慎人生活遗址典型的有茑歌岭遗址(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东南岸),距今约3000年。
东汉文献称“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活动范围大致:南至长白山,与高句丽相接;北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处;东至日本海;西至张广才岭,与夫余相接。
挹娄有很多部落,分散各处,“无大君长”,没有建立部落联盟。西汉初年,隶属于夫余,后因夫余的奴役,挹娄多次反叛,三国时终于摆脱了夫余的统治。
北魏时,挹娄改称勿吉。南北朝的勿吉共分为七部:粟末部、伯咄部、拂涅部、号室部、安车骨部、黑水部、白山部。
靺鞨族,与肃慎族一脉相承,由活跃于魏晋南北朝时的勿吉人演变而来,仍沿袭七大部,各有酋长,互不相属。
靺鞨诸部中的第一大部是粟末部,骁勇善战,该部首领大祚荣创立渤海国,成为东北地区的主宰。
黑水部在唐朝初年形成由16个部落组成的联盟,与唐友好往来,并成为唐的黑水州,后被渤海国吞并,而渤海国又为契丹阿保机攻灭。
女真由唐初的黑水靺鞨发展而来。926年,契丹灭渤海国,黑水靺鞨转附于契丹,被迁往渤海故地和辽东地区。从五代始,黑水靺鞨之大部分改称女真。
女真分为熟女真、生女真和回跋女真,三部女真共分72部落,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完颜部,出自生女真。
金王朝是完颜阿骨打所建,1113年任女真族联盟长,1115年大败辽军,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后金灭辽、灭北宋。
金朝( 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历十帝,享国一百一十九年。金被蒙古人所灭。
后金政权由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后完成东北全境的统一。1644年,清定鼎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清朝(1636年-1912年2月12日),由满族爱新觉罗家族创建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代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历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及宣统十一帝,立国共2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