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战场:燕云十六州的历史风云

行者无疆1982 2024-08-25 11:03:45

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地区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主要指幽州(今北京)、檀州(今北京密云)、涿州(今河北涿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儒州(今北京延庆)等地。其中最靠北的是武州(今河北宣化),最西为朔州(今山西朔州),最南为瀛洲(今河北河间),最东为蓟州(今天津蓟县)。

从地理位置上看,燕云地区扼守燕山和太行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的长城就在此修筑,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

唐肃宗时,出现了“十六州”这个名称,并无“燕云”二字。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宋史·地理志》中:“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几复汉唐之旧,其未入职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此后有了“燕云十六州”的说法。

《宋史·地理志》在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现象,也是一个问题:燕云十六州不在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内,更确切地说,当时是在辽国治下。

这里要提及一人,石敬瑭,是沙陀族,后唐明宗李嗣源手下的得力干将,还是李嗣源的女婿。据史料记载,此人有勇有谋,为官勤勉,算得上朝廷栋梁。

石敬瑭正处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政变频繁。后唐也没有逃避的过这个命运。公元933年,李嗣源病重,他的后人开始夺帝。李嗣源死后,其三子李从厚被拥立为帝,即唐闵帝。但李从厚的帝位不久就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李从珂杀了唐闵帝后,自立为帝,史称“唐末帝”。

此时期,石敬瑭正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是河东地区防御契丹的最高将领。李从珂称帝后,为试探朝廷的态度,上表请求解除他的兵权,将他由太原调到其他藩镇。当时有人识破石敬瑭的诡计,劝皇帝不要同意。也有人认为,石敬瑭迟早要反,不如先下手为强。唐末帝深以为然,于是下诏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并催促他迅速赴任。

石敬瑭决定起兵造反,不过,他的实力比起后唐还是稍逊一筹。有个心腹给他出主意,公开投降契丹人,就一定能灭后唐,称帝中原。此言正合石敬瑭之意,他立即向当时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上表,以臣儿自称,请求契丹出兵支援,并表示事成之后,将雁门关以北诸州及幽州之地献给辽国,每年还纳贡帛30万匹。他称辽太宗为“父”时,已经45岁,而耶律德光不过34岁,所以后人戏称他为“儿皇帝”。

契丹人对燕云地区觊觎已久,此前曾不时派兵骚扰,均被李嗣源的后唐兵所败,损兵折将。石敬瑭的请求,自然让耶律德光喜出望外。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五月,唐末帝发兵,声讨石敬瑭。耶律德光如约出兵相助,在石敬瑭和耶律德光的双重攻击下,几个月的时间,后唐便土崩瓦解。

石敬瑭称帝中原,对辽人感激不尽,多次表示要报答耶律德光的恩德。进入洛阳不久,他就派大臣向契丹送上燕云十六州的图籍,并按时纳贡。据《辽史》 记载,石敬瑭称帝6年,先后派遣使者43次去契丹,朝内大事小情,都向契丹请示。

燕云十六州归入辽国范围,对中原而言,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屏障。自燕云往南,即河北、河南一片平原,契丹骑兵可以肆意往来。之后的中原王朝也看到了这一点,开始努力收复燕云地区。

第一位开始收服失去的燕云十六州的人便是周世宗柴荣。柴荣年轻有为,在他的治下,后周国力逐渐强大。公元959年,趁契丹人内乱之际,柴荣御驾亲征,水陆两路大军齐头并进,目标直指燕云地区。大军进展顺利,辽国的边关守将几乎望风而降。一个月的时间,后周的军队就直抵幽州城下。辽国的增援部队也抵达燕山之北。就在双方马上举行战略决战之际,柴荣一病不起,最终功败垂成。

而第二位则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柴荣北征时,赵匡胤是其帐下得力干将。他建立宋朝后,一直不忘收复燕云。他做了文、武两手准备:文则是用钱赎买,为此在内府库设“封桩库”,规定凡战争缴获和国家运行剩余的钱财,都归入其中,待蓄满500万缗后,拿这些钱去找契丹人谈判,如果契丹人不同意,就用作攻取燕云的军费。可惜,宋太祖于公元976年驾崩,没来得及实施他的统一大业。

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也想解决燕云问题,但他的想法却与他哥哥不同,钱留着自己花,燕云问题用军事解决。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五月,宋太宗挟平定北汉之余威,打算乘胜把幽州拿下。但当时大部分宋军将士接连在外打了几个月仗,都想回开封城休整,所以对进攻幽州不太热心,结果,对着幽州城多日的进攻毫无结果。七月初,宋太宗亲自督军,在高粱河畔与辽军决战。结果宋军惨败。

虽然吃了败仗,但宋太宗收复燕云的斗志并没有减弱。公元986年初,他接到密报,说大辽现在由萧太后执政,政局不稳,是收复燕云的大好时机。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情报显然有误,辽国此时国力并不弱,反而比以前更强。但宋太宗并未多想,派出东、中、西三路大军出兵北征。

结果,东路的曹彬贪功冒进,在岐沟关被辽军截击,死伤数万人。西路的潘美拒绝了下属杨业的正确建议,与辽军正面硬扛,也是大败而归。杨业孤军被灭,评书《杨家将》便是由此而来。只有中路军未受损失。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冬,辽国主动南犯。十二月初,双方主力在河北君子馆附近展开决战,宋军全军覆没,死者数万人。辽军乘胜追击,先后攻占邢州、深州、德州、文安等地,至次年正月撤军北还。君子馆一战,宋军河北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完全丧失了收复燕云之地的能力。

公元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兵30万南下侵宋。宋真宗在大臣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抵达澶州,与城外辽军形成对峙。辽军一路南下,军中悍将、先锋官萧挞凛被宋军射杀,士气大受影响。他们派人写信给宋真宗,表示愿意与宋重修“旧好”。

宋真宗派出殿直曹利用赴辽营谈判。次年初,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辽国主“愿兄事南朝(指北宋)”,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辽宋之间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事。双方礼尚往来,互通贸易。

“澶渊之盟”后,辽国日衰,后金崛起。宋朝想自己对付辽国没有信心,就想联金抗辽。双方约定:宋金联合灭辽;金取辽中京,宋取燕京;灭辽后,燕京一带归宋,宋每年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国。结果,宋军在辽兵面前依然不堪一击,最后还是靠完颜阿骨打灭了辽国。

随后,宋、金开始就燕云地区归属问题进行交涉。金军看透了北宋将帅的孱弱,表示宋军出兵晚,不能按原协议把十六州之地归还宋朝,只将燕京及其所辖的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宋,同时还要求宋每年给金交纳岁币40万贯,另加100万贯作为他们将燕京交给宋的“代税钱”,甚至还威胁道,如果不给就出兵攻宋。面对金的武力威胁,宋徽宗只能全部答应。金军撤走时,把燕京及其所属六州的财富及数万军户席卷而去,北宋得到的不过是几座空城。

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历时两年,开封陷,北宋亡。其后的南宋,连开封都未能收复,更别说燕云了。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在元朝末期,起义军中取得绝对优势地位的朱元璋准备北上灭元,朱元璋采取了一种稳妥的办法:先取山东,再攻河南,斩断大都的两条臂膀,然后直捣元都。

在出兵前,朱元璋发布讨元檄文,历数元王朝之罪,著名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就是在这时提出的。十月底,徐达率部进攻山东,到次年二月下旬,明军全部占领山东各地。之后,徐达马不停蹄,转而进攻河南,四月底,河南元军被赶跑。至此,明军已经完成预期的战略布署,令大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七月,徐达率水陆两路大军进攻元大都。元顺帝在得知明军进逼后,带上妃子、太子仓皇逃往元上都开平。八月初,明军自东面齐化门进入大都,元朝灭亡。占领大都后,明军接着进军山西和西北,将元朝的残余势力逐至漠北。至此,在经过400多年之后,燕云地区再次回归中原王朝。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