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首经典边塞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点墨漫诗意 2024-08-14 22:34:50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告急的烽火传到了长安,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奉命出征的将帅刚离开皇宫,精锐的骑兵就出发包围了敌人的都城。

席卷的风雪褪去了旗帜的颜色,呼啸的风声里裹挟着战斗的鼓声。

做一个冲锋陷阵的军队里的百夫长,也胜过做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书生。

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仕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整首诗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读之如身临其境。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天时登山瞭望烽火,黄昏时到交河边饮马。

风沙弥漫的夜晚,耳边传来战士巡夜敲击刁斗的声音,和着如泣如诉的琵琶声。

军营附近旷野苍茫,看不到任何村庄城镇,纷纷的雨雪将大漠和边陲连在一起。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天空中飞过,交战的胡人士兵止不住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切断了归路,战士只能追随将军拼尽全力。

年年都有战死的人埋葬在这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

此诗对唐玄宗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对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供富贵者享用的荒唐行径加以讽刺。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常常这样,看着青海湖上蒸腾的云雾慢慢遮住了连绵的雪山。人在孤城,只能久久遥望着千里之外的玉门关。

纵然日日黄沙漫漫,纵然身经百战铠甲已被磨穿,纵然再想家,不打败进犯的敌人也绝不回家乡。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这第四首诗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大漠中风沙骤起,天色混沌未明,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营门。

此时前方传来捷报,说他们在洮河北岸激战了一宿,已经俘获了敌军首领。

这是王昌龄《从军行》组诗中的第五首。本诗不是通过正面描写,而是通过细节,从侧面展开描写,表现戍边战士获悉夜战胜利的消息后的欣喜,彰显了唐代军事力量的强大,歌颂了精兵强将奋勇杀敌的逼人气势,同时又给人想象的空间,为边塞诗的力作。

出塞作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居延城外,白草茫茫,猎火熊熊,胡人正在原野上举行盛大的狩猎活动。

当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平原上猎马骁骁,风吹草低的秋天正是打猎的好时节。

护羌校尉凌晨登城守卫,防止敌人入侵;破虏将军夜渡辽河,奋力平定叛乱。

国之安宁、民之安生都来自将士的热血戍边和英勇御敌。那些镶玉的宝剑、饰角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马,才配得上赐给与霍去病一样勇猛的得胜将军。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打了胜仗,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诗中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在苍茫云海间缓缓穿行。

一阵风,吹过了几万里,又吹过了玉门关和守关将士的心。

出征匈奴的汉高祖曾被围困在这白登道,胡人一直觊觎着这青海湾之地。

这里从来都是征战之地,几乎见不到出征的战士能活着回去。

戍守的战士望着边城,默默思念家乡一脸悲戚。

遥想那高楼上眺望的家人,好像听得见他们思念远方亲人的深深叹息。

此诗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揭示了战争带给民众的深重痛苦。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已是五月,天山依然下着大雪,春花未至,春寒无边。

只在《折杨柳》的笛声中感受过杨柳春风,可惜在这里从未见过这般春天模样。

将士们白天听着金鼓奋不顾身殊死战斗,夜晚抱着马鞍衣不解带半睡半醒。

唯愿这腰间的宝剑能够平定边疆,将士们可以早日班师回朝,去春风里沉醉,去春林里逍遥。

此诗通过对戍边将士生活的描写,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全诗语言轻快,风格豪放飘逸,尤其是最后两句,气吞山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军行

【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纵然身经百战铁甲都已经碎了,纵然城池南面被重重包围。

那又如何呢?!照样悍然突进敌方大营,射杀呼延大将,以一人之力率领残兵千骑胜利而归。

此诗以疏简传神的笔墨,描述了将士被困突围的英勇事迹,歌颂了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诗从侧面也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挽弓就要挽最强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想要射一个骑马的人要先射马,想要擒贼要先擒首领。

这样就能以最小限度的杀人,保卫各国的疆域。

只要能制止侵略就好了,何必非要多杀人呢?

天宝十一载(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月夜,独自登上城楼。烽火台前,如雪白沙一望无垠;受降城外,遍地月光如霜绵延。

不知哪里突然传来了苍凉幽怨的芦笛声,戍边的将士都披衣而坐,向着故乡的方向彻夜遥望。

此诗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乡愁。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夜太黑,不见一点光。被困的单于趁着夜色逃跑,惊起雁声一片。

正要率轻骑去追,突然大雪纷纷扬扬飘下,瞬间落满了将士的弓箭和刀鞘。大雪湮没了夜色,也湮没了所有的路和方向……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卢纶所写。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奏凯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全组诗既是一个整体,而每一首又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此诗是其中一首。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弯新月,如一幅刚完成的剪纸,薄薄地挂在凉州城头的夜空。

月上中天,宛如谁在高处提灯夜巡,一寸寸看亮了整个烟火凉州。

七里方圆,十万人家,街巷里常常飘忽着琵琶声。这城里的半数胡人都喜欢以弹奏琵琶倾诉心声。

忽然传来一支忧伤得让人肝肠寸断的琵琶曲,就着凉薄的月色听,只觉得夜怎么那么漫长,风声怎么那么凄凉。

这里的河西幕府中有我许多老朋友,曾经常在一起醉酒欢歌,不过我们已经有三五年没见了。

如今重逢,花门楼前已是秋草渐黄。岁月催人,我们怎能互相眼睁睁看着彼此在贫贱中老去呢?

人生一世,我们这样的相聚、这样的欢笑,能有几回呢?今夜必须一起开怀痛饮,不醉不停……

此诗写了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做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光及民俗风情。

2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