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相续心难安,专注当下心即安

徙竹散人 2020-10-20 18:22:32

早前以为道理通透便万事大吉,也写了几篇文章一时间广受赞誉,彼时自以为已经是洞彻天机,深得《中庸》及《阳明心学》奥义,并在一“灯火阑珊处”祭出,自觉已是果位初得,准备迎接掌声、哭声、呐喊声。却被“未得时语”四个大字将一众慢心砸得稀碎,若五雷轰顶,遂以其所出之《牧牛图》自行比照,惊得我目瞪口呆——差得远着呢,不是一般的远。

我曾将心比作一池静水,认为功夫在平日里的保持水面平静上,故而遇事无论多大石头落进去自会平复。

语出时叫好声此起彼伏,自己亦曾沉醉其中,后同一友人言及“水”时竟不自觉指出其谬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只是几于道,但还不是道,“于水而离水”方得其意——不是心中有个水,而是于无心无意之中像不像水。“于水而离水”便如《维摩诘经》中的大菩萨们,花雨漫天而不沾身,戏水则会周身湿尽,大弟子们还要用神通去除,却是无法除去的。

反而是越想除,粘得越紧。卧伦禅师的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这明显是想抽身的意思,就像不会水的掉进水里挣扎着想从水里上来,越使劲就越往下沉。

而六祖慧能听闻后言道:“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并回了一偈云:“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会游泳的学的时候没有不喝水的——这便是不断百思想;会了以后反而可以轻易的从水里上来——这便是菩提作么长。

所以,落水者要先学会水才能自救,否则,越挣扎沉得越快。

也就是像上面所说《维摩诘经》讲到的:越想除,粘的越紧。佛的那些除不掉花的弟子们开始用的各种神通像不像狗刨?关键在不沾身,而不在怎么除。

抽身出局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不是令狐冲喊了一声“退出江湖”就走得了的,任我行告诉他“有人就有江湖”,而是“心远地自偏”,于无心处,处处皆是江湖之外。

南怀瑾说“人生有三个基本的错误不能犯”,这里说两个:力小而任重,智小而谋大。

挑这两个说是因为两种情况在俗务上和退出江湖一样,必然倒向同一个结果:尽不到责任。

每个人生来都是有责任的,可以把责任看作一个自己必须填满的坑,填得满自然逍遥自在,填不满自己就会成为填充物,无论如何是躲不掉的。至于是被什么力量推下去,那就各有各的抬头三尺了。

我说历史上有人不想当皇帝你信吗?明朝就有两个,正德和天启。这俩对抗责任的方式一个是疯狂地玩,一个是疯狂地做木工,就是要让自己看起来不像皇帝。把这两位推到坑里的神秘力量都是掉进水里,方式竟如此相同。

西汉的丙吉在汉武帝巫蛊之乱的时候就把后来的汉宣帝给保护下来了,而且自己还担着干系找人抚养他。汉昭帝驾崩后又是丙吉建议把宣帝迎回登基,但自己丝毫不言保护、抚养之功,最终还是宣帝乳母犯事才把始末牵扯出来。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确有点瓜熟蒂落的味道。为何乳母偏偏要捅娄子,这背后的运势当真难以琢磨,但又感觉就是这个样子,反着来自有另一套规律待君入局。

记不住自己好的人必然也记不住仇,一个做点小事就拿出来炫耀的人必然也会把一点点的不好都放在心上,能记一辈子的;

忘不了别人恩的人必然也忘不了自己的缺陷,若是不承认自己有缺陷又如何承认别人的恩情,一个别人帮助自己一点点都铭记于心的人必然也是心中有敬畏的人,有敬畏的人不会迷信自己,就不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对而反而会对别人肆无忌惮,道理是正反圆融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只看到一半。

背后议论别人的人是任谁都会议论的;出卖公司机密的人也是在哪都能被收买的;出轨在一起的以后碰到对眼的还会出轨……

只看到一半的会怎么想呢?我说别人不好是因为他(她)确实有问题,我又没问题,别人怎么可能背后议论我;把他挖过来对他(她)那么好,怎么可能会出卖我们公司的利益;我们是真爱,他(她)的眼里只有我……都别忘了,你是怎么得到他(她)的。信不信算计别人的人也会算计自己,怎么坑别人就等于教别人怎么反过来坑你,只不过绕了个圈子。

那“算计”自己呢,也就是所谓吃亏是福,这个问题该怎么看?

讲一个看到的事,某天晚上闲酒的时候隔壁桌上两个人:

甲:没想到今天你能出来找我喝酒,这最近一天到晚的该是一点时间都没有啊。

乙:我早晨、中午、下午都干啥了跟甲讲了一遍,最后说“这一天下来累的很,真累。但就是因为我都做到了一家老小上下说不出来个啥,所以我能出来”。

这简单平实的话让我恍然大悟,若是拿各种理由搪塞推卸不做,定是一天无尽撕扯。事上满,心上空,心中大石落地哪里还需要退出江湖。

老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那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走,心思放在脚下的每一步哪里还有时间心不安呢?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