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中山国蟠虺纹铜剑

文字绘者青青 2024-09-20 03:20:58

根据目前出土文物来看,在中国剑最早出现在北方草原地区,始于商代早期。不过那一时期的草原剑,都是匕首式的短剑,通常为20~30厘米。因而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匕,而非剑。

比北方匕首式短剑稍晚一些的,是出土于成都平原的商代中晚期柳叶剑,长度也在20~30厘米之间。考古显示,到了西周早中期,关中等地也出现了柳叶剑。

进入东周,随着工艺的提高,长剑开始流行,普遍都在40~60厘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顺便插一句: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地区还一直在使用柳叶剑。)

左:草原匕首式短剑 右上:柳叶短剑 右下:长剑

中山国,被称为战国时期仅弱于七强的“千乘之国”,武力值也是很高的。

这一柄蟠虺纹铜剑,可以为中山国武力值作一个注脚。

图片来自网络

剑长31.7厘米、宽4厘米,在长剑中属于比较短窄的。剑柄与剑身一体铸成,两者之间有窄格相界。

剑身细长,中线起脊,两从微斜而凹,双刃在前端收狭成锋。

剑柄略呈椭方形,内部中空,两侧边缘略有凹凸。八个略凸处都有小圆孔,加上前面还有两个,共十个圆孔,都嵌有绿松石,但已掉落了不少。

剑柄侧面有均匀的方形孔和圆形孔,仿佛开的一扇扇小窗户。

图片来自网络

正反两面铸成镂空的龙蛇缠绕之状,十分精彩。

柄部连格处为一大兽面,椭圆大眼、上卷口唇。另有几道曲线从内眼角绕眼而行,抵外眼角而上翘,似眉又似角。

大兽首之后有六条小龙蛇弯曲交叠,流畅灵动,极富吸引力。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中四条的头为正面,两条的头为侧面;五条向着大兽首的方向游动,最后一条却向着相反的方向,似乎正要游出剑柄。

这条试图“外逃”的小龙蛇的身体,绕成了剑柄末端的椭圆形。

博物馆将这幅龙蛇缠绕的图案称为“蟠虺huǐ纹”。

蟠,意为互相缠绕交叠。虺,一种看法认为是小龙。虺经过一千年修炼就成龙;另有看法认为,虺就是蛇。蟠虺纹,应该就是缠绕交叠的小龙或蛇纹。

这个定义看着是挺清楚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还有一种纹样叫作“蟠螭chī 纹”。“蟠虺纹”与“蟠螭纹”的区别,并没有清晰明确的标准。

螭,指无角的龙。但当虺也蟠,螭也蟠的时候,安能辨它是何种?有的说,蟠虺纹比蟠螭纹更逼真,蟠螭纹比蟠虺纹更抽象;有的更简单粗暴:大的是蟠螭纹,小的是蟠虺纹。

这件文物时间是战国早期,出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访驾庄墓,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摄于南越王墓博物院。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