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有谈过自己“弃医从文”的理由,那便是在日本留学时,看了一场日本人屠戮同胞的幻灯片。
所以鲁迅会说: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为了唤醒国人的精神,鲁迅毅然选择了用文艺作品撕开黑暗,以笔为刀,刺破国人麻木的头脑、虚伪的面具。
在救民的这条路上,鲁迅选择了文学的力量;而和他形成对比的,则是选择了医学救命的左英。
她是开国中将刘培善的妻子,更是早期投身革命的巾帼英雄,挽救了不少革命战士的宝贵生命。
1968年8月,毛主席在中南海专门接见了6大军区团级以上的干部,而在众多军区领导人之中,他最先接见的却是左英。
之所以优先面见左英,其实就是因为她的丈夫刘培善,当时刘培善因遭受迫害,早已于5月8日去世。
尽管不久后被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但左英确是实打实的失去了爱人,成为了一名烈士遗孀。
毛主席深知这让她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及精神压力,所以才会第一个和她交谈,为的就是安慰和支持她,希望她能早日走出阴影。
那么左英身上有着哪些革命经历呢?她和刘培善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深厚感情呢?
投身革命
1919年,左英出生在上海,这个时期的上海可是新文化爆发的中心,各种新思想、新运动层出不穷,革命活动也是先后迸发。
左英家境还算不错,因此她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沾了地理优势的光,导致她接触到了更多的进步思想。
1934年,15岁的左英考入上海仁济私立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当时全国各地正在不断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随着革命思潮的涌动,左英也和许多同学受到了思想上的感召,尤其是中共地下党的影响。
在这种救亡思潮的带动下,左英和她的同学全都加入了当地职业界救亡协会,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诸如医院、伤兵营,又或者是工人夜校,都能看见左英的身影,前者是她和那些护士姐妹抢救伤员,后者则是她为抗日救亡运动发起的对外宣传。
为了号召更多的同胞参与抗日,左英和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宣传,不仅秘密募集抗战物资,还自发印刷宣传刊物,用以鼓舞抗战士气。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正式打响,随着淞沪会战的失利,上海沦陷,身处险境的左英却临危不乱,呼吁仁济医院的护士们秘密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然后再秘密运往根据地,为抗战做贡献。
1938年,左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因为成绩优异,她从护校毕业后就直接留在了仁济医院工作。
那时正是全面抗战初期,每天都有大量的伤员被送到医院,面对这些为国负伤的战士,左英感同身受。她一面积极救治受伤战士,一面更加坚定了抗日救亡的信念,并坚定的认为: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巧合的是,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不久,正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得知这一消息的左英,当即决定报名参加。
毕竟在她看来,抗日将士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也是值得她用自己的所学所能去帮助的。
于是在1939年3月,左英前往皖南泾县加入了新四军,由此开始了她的战地医疗生活,她本人也从一名护士变成了革命战士。
来到新四军后,左英一头就扎进了军部医院的建设中,和她同行的还有8个小姐妹,全都是从正规护校毕业的,接受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在医疗方面都算不上新手小白。
然而皖南根据地的医院却只是个摆设,病床、医疗器械、药品乃至消毒工具,几乎什么都没有。
好在这些并没有打消左英等人的决心,她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找到了不少平替物品,甚至还亲手制造一些简单的器具,总之山不就我,我去就山,方法总比困难多,不是吗?
在左英的带领下,同志的帮扶下,老乡的支持下,一座“竹子医院”拔地而起,成了军民合作下的产物,也是新四军救死扶伤的圣地。
只不过医院虽然简陋,医患矛盾却仍然存在,医生和护士常常批评伤员不遵守遗嘱;伤员则反过来指责他们小资作风,双方之间剑拔弩张,时常弄得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
为了解决医患矛盾,领导找到了左英,左英只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对着伤员耐心讲解医嘱的作用,并详细介绍了救治方法,绝不是所谓的小资做派。而对着医护人员,左英则是将心比心地进行劝慰,顺便描述了一番前线战士作战的艰险。
有了她的润滑,医患关系登时缓解了不少,同时新四军的医院也为当地百姓治病,时间一久,群众也都念着共产党的号,对外宣传工作也推进的越发顺畅了。
1943年,左英被派往延安,并在组织的安排下,成为了延安中央医院的一名肺科医生,她的职业生涯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她还遇见了未来的灵魂伴侣——刘培善。
革命伴侣
在中央医院任职期间,左英接受的是一个全新的职业领域,为此她兢兢业业的汲取专业知识,一边努力工作,另一边又奋发图强的学习。
为了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左英不仅给战士们看病,还经常下乡给当地百姓治病,并教给他们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因此她很快就和当地的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与此同时,左英出色的工作能力也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在中共“七大”筹备期间,她被补选为华中医院代表团的医务界代表。
1945年,在陈毅手下的任职的刘培善来到延安,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时刘培善已经33岁了,却还是光棍一个。
陈毅对他十分看重,见他孤家寡人一个,便十分操心他的个人生活,于是做起了红娘,想给他介绍个对象。
一来二去的就看中了左英,她比刘培善小7岁,早年投身革命后,又相继在后方从事医疗和宣传活动,现在的她正在新四军卫生部担任保健科科长。
越想越觉得两人不错的陈毅,随即组织了他们见面,本以为还要费一番功夫才能让他们产生爱情的火花,谁知两人竟然一见如故,越聊越投契。
刘培善还主动说出了以往的经历,比如家里人曾给他定下过婚约,在他26岁时,母亲甚至从老家找来,想给他完成婚约,但遭到了他的拒绝。
因为在刘培善看来,他一心要为革命奋斗,革命尚未成功,日寇尚未驱逐,个人私情焉能凌驾于国家大义之上?
况且他奔赴在战场上,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现在娶了妻,到时候留她一个人,岂不是结亲不成反结仇?
于是他果断拒绝了这门婚事,将满腔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革命中,也就一直单身到了现在。
得知这件往事后,左英更加钦佩他的革命精神,也深刻的认为两人目标一致,三观相通,若是结为伴侣再好不过了。
于是在1945年7月,左英和刘培善在延安正式结婚,成了一对荣辱与共的革命夫妻。
婚后两人同甘共苦,相互扶持,解放战争时期,刘培善赴前线作战,左英则一路跟随部队南下救死扶伤,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门三中将
新中国成立后,左英曾先后担任福州市卫生局长,福建省卫生厅副厅长、厅长,继续在医疗事业上发光发热。
1955年,刘培善被授予中将军衔,左英也一跃成了开国中将的夫人。
1972年8月,左英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书记;7年后又调任上海市卫生局党组书记。
工作岗位一直在变动,但左英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却始终不曾改变。
做父母的如此优秀,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也是品德兼优,她和刘培善的两个儿子——刘晓榕和刘胜,更是继承了他们的优良家风。
2006年,刘晓榕担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并于2008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11年,刘晓榕又调任总后勤部副政委、纪委书记。
小儿子刘胜也是子承父业,现任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在2011年晋升为中将。
一门三中将,全家是人才,左英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革命战士。
2011年8月16日,左英因病离世,享年93岁。
按照她的遗愿,将自己生前的积蓄及孩子捐款共计200万,全都捐给了社会,其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以左英的名义,专门设立了专项护士基金,为的就是奖励对护理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员。
有的人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始终伴随着我们成长,以左英为代表的那些革命先辈们,他们的无私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