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原配黄春:12岁到叶家,29岁离婚,91岁辞世后被葬入叶家祖坟

蓝江聊历史文化 2024-10-21 22:10:40

世事沧桑,岁月如梭。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个名叫黄春的女子,以童养媳的身份步入叶家大门。她的一生,注定与叶挺这个名字紧密相连。从12岁的懵懂少女,到29岁黯然离婚,再到91岁高龄辞世,黄春的人生轨迹,仿佛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卷。

她曾是叶挺的妻子,却又不得不目送丈夫远走他乡;她经历了婚姻的结束,却始终未曾离开叶家;她默默无闻地度过漫长岁月,最终却与叶家先人长眠于同一片土地。黄春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的缩影,却又独具特色。她的一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她与叶挺之间,又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黄春的传奇人生。

童养媳的命运:黄春的早年生活

清末民初的广东惠阳,一个名叫黄春的小女孩,在她12岁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叶家。那是1905年,距离清朝覆灭还有6年,整个中国正处在巨变的前夜。

黄春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并不富裕。在那个年代,童养媳是一种常见的婚姻形式。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是减轻家庭负担的一种方式;而对于男方家庭,则可以廉价获得劳动力,并确保儿子的婚事。

当黄春被送到叶家时,她并没有哭闹。在她年幼的心灵里,或许已经明白了这就是自己的命运。叶家的主人叶锡三是个普通农民,同时也开了一家小药铺。虽然比起黄春的娘家稍好一些,但日子也并不宽裕。

刚到叶家的那天,黄春被带到了叶挺面前。她怯生生地抬头,看到的是一个比她小两岁,但个子却略高的白净男孩。叶锡三指着黄春,对叶挺说:"这就是你未来的'结发妻子'。"叶挺似乎对此并不高兴,小声嘀咕了几句。虽然黄春没听清,但从叶锡三瞪眼的表情看,那话肯定不是什么好话。

从那天起,黄春就开始了她在叶家的生活。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帮婆婆吴氏洗衣做饭,打扫院子。农忙时节,还要下地干活。虽然辛苦,但黄春从不抱怨。她知道,这就是童养媳的命运。

叶家的日子并不富裕。每年要给地主交36石稻谷的租子,这几乎是家里一半的收成。大多数时候,一家人只能吃稀粥和红薯充饥。黄春虽然年纪小,但已经学会了精打细算,尽量让家里的口粮能够维持更长时间。

让黄春感到欣慰的是,叶家人对她还算不错。特别是婆婆吴氏,常常把她当作女儿看待。吴氏虽然是个传统的农村妇女,但她对黄春很是疼爱。有时候,她会偷偷给黄春多添一些饭菜,或者在寒冷的冬夜里,给黄春的被窝里塞一个热水袋。

然而,叶挺对黄春的态度却让她感到困惑。虽然两人年纪相仿,但叶挺似乎总是刻意与她保持距离。每当黄春想跟他说话时,叶挺总是找借口走开。他们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偶尔的几句简单对话。

黄春不知道的是,叶挺从小就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他的恩师陈敬如是一位进步青年,经常给叶挺看一些革命书籍和报纸。这些新思想让叶挺对封建的童养媳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有一次,黄春无意中听到叶挺和父亲叶锡三争吵。叶挺大声说道:"你还记不记得你那可怜的二女儿怎么死的?你现在又把幼女送别人家干活,又把别人家幼女领回家做劳力,你是不是要她们都走二姐的老路?"

这番话让黄春心里一惊。原来,叶挺对她的冷淡,并不是因为她个人,而是出于对这种婚姻制度的反对。这个认知让黄春既感到欣慰,又有些莫名的失落。

尽管如此,黄春还是尽心尽力地在叶家干活。她勤快能干,很快就赢得了叶家人的好感。就连一向对她不冷不热的叶挺,有时也会偷偷帮她做些力气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春渐渐长大,从一个瘦小的女孩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的勤劳和善良,让叶家人越来越喜欢她。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悄然转动,即将把黄春和叶挺推向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整个中国都陷入了动荡。就在这一年,15岁的叶挺决定离开家乡,去惠州府立蚕业学校读书。这是黄春第一次目送叶挺远行,心里不免有些酸楚。她只能默默地安慰自己:"学成了就回来了。"

然而,黄春并不知道,这次分别,将会成为她和叶挺人生轨迹渐行渐远的开始。而她,也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经历更多的等待和考验。

婚姻的开始与动荡

1915年,叶挺从惠州府立蚕业学校毕业后,并没有如黄春所期望的那样回到家乡。相反,在陈敬如的引导下,他转入了新式学堂继续深造。这一年,黄春已经22岁,在那个年代,她早已到了适婚的年龄。

叶锡三和吴氏看着日渐长大的黄春,心里越发着急。他们担心儿子在外学习新思想,会否决这门婚事。再者,国内局势动荡,他们希望儿子能够尽快成家立业,继承家业。经过一番商议,叶锡三决定给远在广州的叶挺去信,要求他尽快回家完婚。

收到父亲的信后,叶挺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对童养媳制度深感不满;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心辜负从小在家里长大的黄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叶挺最终答应回家成亲,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婚后他要继续外出求学。

1916年除夕夜,叶挺和黄春的婚礼在家乡简单举行。当时的黄春,已经不再是那个瘦小的女孩,而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妇。婚礼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进行,邻里乡亲们都来道贺。然而,新郎叶挺的脸上却看不到多少喜悦之情。

婚后没几天,叶挺就急着要重返广州求学。临行前,他对黄春说:"我要去学习新知识,为国家做贡献。你要好好照顾家里。"黄春默默点头,目送丈夫远去的背影逐渐消失在村口。

从此,黄春开始了漫长的守候生活。每天,她依旧起早贪黑,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农忙时节,她更是不辞辛劳,下地干活。村里人都夸她勤快能干,是个好媳妇。然而,只有黄春自己知道,每个寂静的夜晚,她都在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

叶挺在外求学期间,很少回家。每次回来,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他带回来的,不是对妻子的温存,而是一些新奇的想法和激进的言论。这些言论常常引起叶锡三的不满,父子之间的争吵也越来越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也波及到了叶挺所在的学校。叶挺积极参与其中,更加坚定了他追求进步、改变社会的决心。然而,这些变化对于远在家乡的黄春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

就在这一年,黄春怀孕了。这个消息让叶家上下都欣喜若狂。叶锡三和吴氏终于看到了希望,他们相信,有了孩子,叶挺就会安心留在家里。黄春也满怀期待,盼望着丈夫能够回来,陪伴她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然而,直到临产前夕,叶挺才匆匆赶回家。看着妻子隆起的腹部,叶挺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轻声对黄春说:"辛苦你了。"这是他们婚后,叶挺第一次对妻子说这样温柔的话。

1920年初,黄春生下了一个男孩。叶家上下都乐开了花,连日来宾客不断。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孩子刚满四个月,就因病夭折了。这个打击对黄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她日夜以泪洗面,整个人都消瘦了一圈。

叶挺得知噩耗后,立即赶回家中。看着憔悴的妻子,他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最后,他只是生硬地说了句:"节哀顺变。"说完,他又匆匆离开了,留下黄春一个人在家中承受丧子之痛。

失子之痛,让黄春的生活更加艰难。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整日忙于家务,似乎只有劳作才能让她暂时忘却痛苦。叶锡三和吴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们也无能为力。

与此同时,叶挺在外的事业却蒸蒸日上。他先是考入了广东陆军小学,后来又进入了中国当时最高的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每一次升学,都让叶挺离家乡、离黄春更远一步。

1924年,叶挺从保定军校毕业,被分配到黄埔军校任教。这一年,他认识了李秀文,一个与他志同道合的女子。李秀文受过新式教育,思想进步,能与叶挺畅谈革命理想。两人很快产生了感情。

叶挺开始意识到,他与黄春之间,除了一纸婚约,似乎再无其他联系。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理想,都已经相去甚远。这种认知,让叶挺感到既痛苦又迷茫。

而此时的黄春,依旧在家乡默默等待着。她不知道,命运即将给她带来一个巨大的转折。她和叶挺的婚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革命洪流中的分离

1924年,叶挺在黄埔军校任教期间,中国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这一年,国民党改组完成,国共合作正式开始。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军官,叶挺很快就投身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

在黄埔军校,叶挺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其中,有一位名叫李秀文的年轻女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李秀文是叶挺好友李章达的邻居,今年才17岁,正在读中学。她思想进步,对革命充满热情,经常参与叶挺和他朋友们的讨论。

叶挺和李秀文的相识,让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黄春之间的巨大差距。黄春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不懂得新思想,也无法理解叶挺的革命理想。每次回到家乡,叶挺都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和疏离。

1925年,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发生。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也让叶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他开始频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几乎没有时间回家。

同年,叶挺参与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叶挺表现出色,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然而,就在叶挺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却收到了家中传来的噩耗:父亲叶锡三病重。

叶挺匆忙赶回家乡。当他推开家门时,看到的是憔悴不堪的母亲和默默流泪的黄春。父亲叶锡三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看到儿子回来,叶锡三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挺儿,你要好好照顾你娘和春儿..."话未说完,老人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父亲的离世,给叶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是否辜负了父母和妻子的期望。然而,当他看到黄春那张朴实无华的脸庞时,心中又升起一种无法言说的愧疚和烦闷。

守丧期间,叶挺不得不留在家中。这段时间里,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黄春的生活。他发现,尽管自己常年不在家,黄春却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不仅照顾好了公婆,还学会了管理家中的小药铺。这些发现,让叶挺对黄春多了几分敬佩。

然而,每当叶挺试图与黄春交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时,却总是碰壁。黄春虽然认真地听着,但显然无法理解丈夫所说的"革命"、"救国"等概念。她所关心的,只是家里的柴米油盐和邻里乡亲的闲言碎语。

这种巨大的价值观差异,让叶挺越发感到自己与黄春之间的鸿沟。他开始认真考虑,是否应该结束这段婚姻。然而,每当他看到黄春那双因操劳而粗糙的手,心中又不免升起一丝愧疚。

1926年初,叶挺结束守丧返回广州。此时的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与黄春离婚。他找到了好友李章达,倾诉了自己的烦恼。李章达听后,不以为然地说:"如今都已经是民国了,年轻人的这类封建婚姻哪里还维持得住,你既然能帮你的两个妹妹离开婆家,搬到广州来住,怎么到自己头上,反而处理不好?"

李章达的话给了叶挺很大的鼓励。他决定,等到合适的时机,就回家与黄春摊牌。然而,革命形势的发展并没有给叶挺太多考虑的时间。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作为黄埔军校的骨干,叶挺被任命为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长,随军北上。临行前,叶挺给家里去了一封信,简单交代了一些家务事,却只字未提离婚的事。

北伐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叶挺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他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报纸上,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然而,在家乡的黄春却对这一切一无所知。她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1927年初,叶挺率部解放武汉。在武汉期间,他与李秀文重逢。两人旧情复燃,很快就确立了恋爱关系。此时的叶挺,终于下定决心要彻底结束与黄春的婚姻。

同年4月,叶挺趁着休假的机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当他推开家门时,看到的是一如既往忙碌的黄春。黄春见到丈夫回来,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然而,她很快就发现,丈夫的眼神中有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坚决。

叶挺开门见山地说:"春儿,我想我们还是分开好。我从军在外,难得回家照料,不是一个能给你带来幸福的理想丈夫。你不识字,也不能跟我出去做事...我希望你能同意脱离关系,再嫁一个更合适的丈夫,能跟他相帮相助,同甘共苦。"

黄春听完这些话,脸上并没有露出太多表情。她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接受。叶挺见状,心中不禁升起一丝愧疚。他拿出准备好的300块大洋,交给了黄春,说:"这些钱你拿着。我从国外回来,还会给你寄钱。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人给我写信。"

就这样,叶挺和黄春的婚姻,在平静中走到了尽头。这一年,黄春29岁,正值青春年华。然而,她的人生却在这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离婚后的坚守与奉献

1927年,叶挺与黄春正式离婚。这个消息在惠阳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对黄春投来了同情的目光,也有人对她的未来充满了好奇。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黄春并没有如叶挺所建议的那样再嫁,而是选择留在了叶家。

黄春的这个决定,让很多人感到不解。有人说她是痴心不改,有人说她是无处可去。但黄春只是默默地继续着她的生活,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她依旧每天早起晚睡,照料着叶家的一切。

离婚后的第一年,黄春用叶挺留下的300大洋,和另外两个佛家姐妹一起,在淡水镇买了一间庵堂。从此,她的生活有了新的内容。农闲时节,她就住在庵堂里吃斋念佛;农忙时分,她又会回到叶家的田地里忙碌。

有趣的是,尽管黄春已经不再是叶挺的妻子,但村里人依旧习惯性地称呼她为"八嫂"。在乡亲们的眼中,她始终是叶家的一份子。黄春也从未主动纠正过这个称呼,似乎她自己也认同这个身份。

1928年,叶挺因参与广州起义失败,被迫流亡海外。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惠阳县。许多人都在议论纷纷,猜测叶挺的去向。而黄春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是默默地在佛堂前多烧了一炷香。

就在叶挺流亡期间,黄春曾悄悄地前往澳门,想要见他最后一面。她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一些家乡特产,在澳门的街头巷尾寻找叶挺的踪影。最终,她在一个偏僻的小巷里找到了正在躲避追捕的叶挺。

那次见面很短暂,但对黄春来说却意义非凡。她没有问叶挺为什么参与起义,也没有抱怨他为什么不回家。她只是默默地将带来的东西交给叶挺,然后转身离开。叶挺看着黄春远去的背影,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回到家乡后,黄春仿佛更加忙碌了。她不仅要照顾叶家的田地,还要管理小药铺的生意。虽然她不识字,但她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将每一味药材的功效都牢牢记在心里。渐渐地,她成了方圆几里最有名的赤脚医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叶挺从苏联回国,加入了抗日队伍。这个消息传到惠阳县时,黄春正在田里插秧。听到乡亲们的议论,她的手顿了一下,但很快又继续了工作。

不久之后,曾生同志的游击队来到了惠阳县。黄春得知后,立即带头组织乡亲们为游击队做饭送水,找稻草铺床。她还将叶挺早年带回家里、支援办农会的一些枪支送给了游击队。这些枪支,她一直小心翼翼地藏在药铺的密室里,连叶家的其他人都不知道。

黄春的这些行为,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说她是在讨好叶挺,希望能重新获得他的青睐。也有人说她是真心爱国,想为抗日出一份力。但不管别人怎么说,黄春始终保持沉默,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叶挺被国民党软禁。这个消息传到惠阳县时,黄春正在庵堂里诵经。听到这个消息,她停下了诵经,走到佛像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头。从那天起,她每天都会在佛堂前为叶挺祈祷,希望他能平安无事。

在叶挺被软禁的那些年里,黄春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她依旧在田间劳作,在药铺里忙碌,在庵堂里诵经。但熟悉她的人都发现,她的眼神里多了一份焦虑和期待。

1946年4月8日,刚刚恢复自由的叶挺在由重庆飞往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这个噩耗传来时,黄春正在给一位病重的老人熬药。她的手突然颤抖了一下,药罐里的汤药洒了一地。那一刻,她仿佛瞬间老了十岁。

消息传开后,许多人都来安慰黄春。但她只是摇摇头,说:"他是为国家做贡献,我有什么好难过的。"说完,她就继续忙碌起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然而,从那天起,黄春开始每天都去庵堂里诵经。她不再只是在农闲时去,而是每天都去。有时候,她甚至整夜不归,就睡在庵堂的地板上。村里人都说,八嫂是伤心过度,想借佛法来消愁解闷。

就这样,黄春在诵经和劳作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她始终未曾改嫁,也未曾离开叶家。在乡亲们眼中,她永远是那个勤劳能干、善良热心的"八嫂"。而对黄春自己来说,她似乎早已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她曾经的家。

生是叶家人,死是叶家鬼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消息传到惠阳县时,黄春正在田里收割稻子。听到广播里传来的欢呼声,她停下了手中的镰刀,抬头望向远方。那一刻,她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新政府成立后,黄春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革命烈士叶挺的前妻,她开始享受到了政府的优待。当地政府为她安排了一份工作,在乡卫生院做助理。虽然黄春不识字,但她对中草药的了解却让很多人佩服。

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作为曾经的地主家庭成员,叶家的其他人都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因为黄春多年来的勤劳朴实,以及她对革命事业的支持,使得叶家躲过了最严厉的冲击。

在这个过程中,黄春表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她主动将叶家的大部分土地交给了政府,只保留了一小块用于自给自足。她对工作组的同志说:"这些地本来就是大家的,现在物归原主,我们叶家没有二话。"这番话,让许多人对她刮目相看。

1953年,黄春已经59岁了。这一年,她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是叶挺的儿子叶楠写来的。信中,叶楠邀请黄春去北京生活,说是要尽孝道。黄春看完信,只是摇了摇头,然后继续忙她的活计。

对于黄春来说,惠阳才是她的家。这里有她和叶挺的回忆,有她几十年来辛勤劳作的痕迹。她不愿意离开,即使是去繁华的北京。

1960年代,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黄春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她依然保持着勤劳朴实的本色。她经常义务为村里的老人看病,还会把自己种的蔬菜分给需要的人。村里人都说,八嫂就是我们村的活雷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作为叶挺的前妻,黄春一度成为了一些人批斗的对象。有人说她是"封建余孽",有人说她是"地主婆"。面对这些指责,黄春始终保持沉默。她既不辩解,也不生气,只是默默地承受着。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正是村里的年轻人站出来保护了黄春。那些曾经受过她帮助的人,纷纷为她作证。他们说,八嫂一辈子勤劳朴实,从来没有剥削过任何人。她的善良和无私,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最终,在群众的力保下,黄春平安度过了那段动荡的岁月。这件事之后,村里人对黄春更加敬重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这一年,已经84岁高龄的黄春,收到了一个特殊的邀请。叶挺的其他家人邀请她一同前往广州,参加叶挺将军纪念馆的开馆仪式。

黄春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前往。这是她第一次离开惠阳县。当她站在叶挺的塑像前时,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只是默默地看了很久很久。

回到家乡后,黄春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她依然每天去田里劳作,去药铺帮忙,去庵堂诵经。岁月的流逝,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

1985年,91岁的黄春因病卧床。消息传开后,村里的人们纷纷前来探望。他们带来了自家种的蔬菜,自家酿的米酒,想要报答黄春多年来的照顾。

卧病在床的日子里,黄春总是喃喃自语。村里人仔细听,才发现她一直在说"你回来了"。没人知道她口中的"你"是谁,但所有人都猜到了,那个"你",或许就是叶挺。

1985年的一个秋日,黄春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她的葬礼非常简单,但来参加的人却格外多。不仅有村里的乡亲,还有从北京、广州赶来的叶家人。

按照黄春生前的遗愿,她被安葬在了叶锡三夫妇墓旁的叶家坟地里。当棺木缓缓下葬时,有人轻声说道:"八嫂终于又回到叶家了。"

是啊,从12岁到91岁,黄春的一生都与叶家紧密相连。她年轻时是叶家的儿媳,中年时是叶家的前妻,晚年时是叶家的守护者,如今,她终于又回到了叶家的怀抱。

黄春的一生,是普通的,也是伟大的。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彪炳史册的功勋,但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奉献。她的故事,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普通女性的命运,也映照出人性中最美好的光芒。

0 阅读:37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