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斗,木匠以前是手工锯木材做家具的,斗里加墨汁,线抽出来就有黑色的墨汁,2头定位好拉线一弹,就是一条直线,就可以沿着这条线锯木板等材料了。墨斗,木匠放线用的,盒里放上墨汁,把线头挂在木头的一端,用手捏住那条黑线,提起在放下,一条黑线就留在木头上了。也有其他形状的,有狮子头形状的,还有鱼的形状的。我家还有用粉笔末做的粉盒,是做棉衣服时打线用的,过去的棉衣服都是用明线缝,怕缝的线不值,所以打一趟线。
2、70-80年代年画,每一张在你心里都有一个故事淳朴,朝气,阳光,充满希望,这才是咱们华夏儿女该有的写照。尽管家里穷的很,过年还是会买几张年画的,贴起来,立马就有过年的味道了。小时候,家里年画是[杨门女将],才贴上。我淘气,把杨文广的眼睛给扣了一个双眼皮,被老爸一顿胖揍,现在还是记忆犹新。现在老爸老了,也打不动了,年年在外打工,想多陪陪他老人家都是一种奢望
仿佛时光在倒流,那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度溃乏的年代。只有精美的年画美化了家庭,为家庭营造屡屡温馨。真是我爱我家。它点缀生活,添补了我童年的记忆。
3、火镰,打火用,我记事时都是老头抽烟用的,旱烟袋,烟草口袋,火镰三合一,抽烟的绝配。六七十年代都还有,八几年我回老家时基本就没有了。我只在我大伯的窗台上看到一个烂的。
火镰是连接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种取火工具。火镰比钻木取火先进几千年,它的原理就是火柴取火基础,火镰取火不是摩擦,而是撞击。火镰应该是硬度较高的高碳钢和硬度较高的石头瞬时撞击产生的火花,点燃火绒,变成火源。火绒不是棉花,小时候看到的火绒都是灰不拉几的带纤维状的东西,据说搓火绒是个技术含量挺高的活,打火前,掏出火绒,两只手的拇指食指捏住火绒,来回揪几次,边缘揪出纤维来,用拇指压在火石上,用火镰上下方向撞击火石,产生的火花点燃火绒,按在装满烟丝的烟锅上,从烟嘴抽两口,烟就点着了,把余下的火绒扔掉。
4、“泥屐”,农村下雨后,路面泥泞黏滑,就把这个绑在脚下,走路防滑,还不湿鞋。关中地区叫“泥踢”。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前,买不起胶质“雨鞋(泥鞋)”的农村人,就“穿”这个出行,在“泥路”走,大一点的完小学生雨天也穿这个上学读书。制造时极简单,把木板锯成鞋样,上面用报废的传送带拿小钉子钉好,时间一长就坏掉了,但也很好维修。
5、50、60、70年代的记忆,评论区讨论!哪位来猜猜看,它的用处?
6、早年的电灯拉线开关,平房家用电灯拉线开关。很实用又安全,大多位置在门口,进门拉开灯照明,晚上床在那里,灯绳可拉到那是,起夜很方便。使用这种开关必须练两个绝技,一是停电时,听声音就知道是开是关;二是拉线断时,在黑暗中带电接线。这种拉线开关即安全又好用,光拉线就1米长,对小孩安全是百分之百的。
7、这些老火花图案,有的是50~70年代的图案,也有是民国时期的。 也是近年来,私人印刷厂印制的老火花图案的花纸头,供爱好者欣赏。
8、此物叫法可能不一,学名牛轭。有的地方在下边一个腿上还有一根小绳,套好牛后下边的小绳和对面的腿拴上防止滑脱。。农村用牛耕田耕地,和犁头配夽的加担、横担。
9、这个老物件,悠车子。 东北四大怪,养活孩子吊起来就是用这个!。50岁以下的也很难认识,咱小时坐过,东北话,叫悠车子,小孩躺在面,四根绳吊挂在房栋上,来回悠,悠悠就睡着了,吊在房梁或是檀子上。
还有一种说法hang(四声)车子,是放在炕上的,端面是半圆柱,小孩子捆手捆脚,放在里面,晃晃就睡了,捆住小孩子说是长得直溜。也是防止野生动物伤害到小孩的方法。这也是养个孩子吊起来的原故吧。
10、远看像头牛, 近看没有头, 黄风呼呼响, 黄金往下流。最早出现在宋代和水车一样都是大型农具。这个是用来分离粮食用的麦子.稻谷.大豆.油菜籽都要用它来分离干净。小时候经常到打粮的公场去玩,看大人将谷子或者麦子从风车的上口慢慢往下倒边上另一个大人摇着这个风车将里面的杂质吹出来。大人空下来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也喜欢去摇这个风车,觉得挺好玩的。
11、炮仗搓子,鞭筒碾子用来卷鞭筒
12、奇葩老物件,笆篓:五,六十年代去抓黄鳝,摸鱼时,用来装黄鳝,鱼,虾,泥鳅。这个竹制的篓子是六、七十年代人,是用来捡海鲜杂类货放入篓子里的,篓子口处还有竹篓盖子呢?现代极少有这类物件了。鱼笆篓,凡是农村的人都知道。是装鱼的物件,名字叫巴篓。用纯子拴着挂在腰上。到田里河里,或者是鱼塘里捉鱼,捉到就放到里面,不容易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