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人物丨因为精致所以动人: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叶英盛先生印象

友蕊义乌 2024-11-22 20:34:46

按语:今(2024年11月23日)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时节,小雪没雪,但天气越来越冷。11月23日下午3点,义乌大酒店四楼天策厅,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与人生传奇的盛宴——《浙中故事会》第15期“义乌道情的传奇人生”在这里如期举行。岁月如歌,叶英盛先生与义乌道情的传奇篇章在这里展开。

特刊发骆有云先生十年前有关叶英盛先生的一篇文章,如下。

因为精致,所以动人——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叶英盛先生印象

⊙骆有云

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是过眼烟云,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有些事则灵犀相通,在你心里生根抽芽,长成一棵蓊郁的大树,这就是人的因缘所在。我与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叶英盛先生的交往就属于后者,可谓是一见如故,且心心相印,日久而弥深。

三十多年前,我在义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为分管文教卫线的副市长从事文秘工作,由于工作性质与职责的因缘,我与先生多有交往。在一次文化下乡活动中,初次见到了慕名已久的义乌道情艺术家叶英盛先生。他个子不高,黑里透红的脸膛,一副老农民的草根模样,但他为人朴实,举止沉稳儒雅,特别是一双眼睛特别精神,传递出聪慧和真诚。

鉴于先生对道情艺术的特殊贡献和社会影响力,1995年,经义乌市委、市政府的批准,他由民间艺人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正式调入义乌市文化馆工作,负责群众文化工作,这在当时的义乌,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喜讯传来,大家欢欣鼓舞,无不为之点赞。先生感慨万分,他深情地说:“义乌道情是我的至爱,我要一直做我喜爱的事业,坚持不懈,走得更高更远。”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以更出色的业绩来报答人民的信任和期待。

当时,我已是义乌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科长,便根据领导的批示精神,按照有关的工作程序,积极联系文化部门,做好具体事务的联系、落实和服务工作。

说到叶英盛先生的从艺之路,含辛茹苦,充满了艰难和坎坷,让人为之感叹唏嘘。

他出生在佛堂镇下叶村,自幼家贫。5岁时,母亲就病逝了。祸不单行,第二年父亲也撒手而去。就这样,他成了孤儿。在村民们的资助下,他上了4年小学,然后辍学在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谋生,为了今后的发展前途,他苦苦寻觅,漫漫人生路,敢问路在何方?

10岁那年,村子里来了一位姓郑的盲艺人,演唱了一曲《玉如意》,悠扬婉转的演唱,使他心智大开,更加深深地痴迷上了道情这种曲艺形式。于是他便在心里默记情节,在表演间隙主动帮助盲艺人吃饭、喝水、上厕所等,以此换得艺人对他的一些同情和点拨。

尔后,他就地取材,用竹子做了两根简陋的简板、渔鼓,第二天便跑到离家25余里的东河村,凭借记忆,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改编,然后上门去表演。当时道情艺人多为盲人,观众看到这么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来唱道情,倒也十分喜欢。一场演出下来,得到二三元工资酬劳,这使他大喜过望,更加坚定起学艺的信心。

尝到甜头的他,便继续一边偷学其他艺人的段子,一边卖艺,由此开启了他的道情演艺之路。

转益多师,博取众长。他先后拜吴九妹、叶英美、施策强等道情老前辈学艺。由于叶英盛先生嗓子好、记忆力强、演唱时倾注真情,声情并茂,是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好苗子,师傅们十分喜爱这个小徒弟,都悉心传授了表演技艺,对他演唱细节上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指正,并鼓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砥砺前行,艺无止境,在艺术探索的崎岖小道上,不断探索前行。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对义乌道情艺术的探索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终于一枝独秀,名闻遐迩。

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神态自如、声腔高亢、吐字清晰、唱词流利、富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在唱法上是师承传统又大胆创新,听众说他的“堂功”特别好听。所谓“堂功”,就是官府审理案件的一套仪式程序,叶英盛先生凭一副情筒一张嘴,把审事官、师爷、原告、被告、两厢衙役各式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就是清官、好官、昏官、贪官也能说唱出不同的“官腔”,听他的道情,像是有一种坐在戏台看戏的感觉。而且他依情节跌宕敲击渔鼓简板,喜怒哀乐、轻重缓急处理得当。而且他还会模仿各种声腔与自然音效,演出技艺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一事精致,并能动人。先生除了在义乌境内四处演唱,还到金华、兰溪、浦江、建德、仙居、缙云等邻近的县市演出。此外,他南到福建、江西,北至北京,西到青海,东至上海,都留下了他一路传播道情艺术的足迹。20世纪70年代初,他独自闯荡福建莆城。那时不能唱传统戏,只能唱现代戏,但《烈火金刚》、《抗日风云》等脍炙人口的好故事,也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为了让福建人也能听懂义乌道情,他用的是带义乌腔的普通话。

我有幸多次欣赏叶英盛先生的道情演出,特别是他创作的义乌道情《七品知县吃癞痢》,印象十分深刻。

故事讲述了一位山东籍的七品知县,在温州任职时,因为吃过衙役腌制的萝卜,爽脆可口,味道纯正,衙役故作斯文地将其称之为“腊梨”。

知县后来调任到义乌任职,在上任之初,知县就吩咐衙役采办制作“腊梨”下酒。因为在义乌方言中“腊梨”与“癞痢”相近,再加上衙役一知半解、且自作聪明,导演出了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衙役主观武断、鬼使神差地将8个平白无故的瘌痢头唤入县衙,继而对瘌痢头施之以“用菜刀刨头皮”、“撒盐”、“浇酱油”等荒唐做法,使这些平白无故的草根百姓出尽了洋相,吃尽了苦头。

可是当知县见到血淋淋的瘌痢头时,才感到此“癞痢”非彼“腊梨”,因为义乌方言的音同义异,而造成了事实上的谬误和伤害。结果,知县大老爷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为了宁事息人,宽慰补偿这些无辜的受害者,知县只得忍痛出血:用自己的俸禄为这出“闹剧”买单——给每位瘌痢头补偿了二十两雪花银。

最后,这些受到伤害的瘌痢头却因祸得福,除了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经济补偿外,头上竟然还戏剧性地长出了浓密的青丝乌发,反而阴错阳差地治好了这些瘌痢头。先生在道情末尾唱道:

山东知县倒灶运,

“腊梨”呒没尝过新,

还出脱了一百六十两雪花银。

八个烂头(癞痢)行大运,

勿但每人都有廿两银,

烂头皮都被刨尽,

食盐、火盐、加酱油,

毒汁统统都拔尽,

八个烂头都好断根,

八个烂头重新都抽青。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丝丝入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再加上夸张、诙谐、抑扬顿挫的义乌方言俚语俗语的场景渲染,还有渔鼓、简版的伴奏,更是淋漓尽致扣人心弦,堪称是叶英盛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

《祖国名山》是先生不断创作加工、日臻完善的代表作品之一。他将义乌当地的诸多山名如数家珍一一道来,顺便还将浙江境内的山名和盘端出,还将全国各地的名山一一罗列其中,同时还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知名人物、风土人情、地理方位、景观特产等巧妙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人耳目一新,情趣盎然。

2003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来义乌考察工作,叶英盛先生应邀参加当晚的招待晚会。他登台演唱《祖国名山》,诙谐幽默,妙语珠连,在渔鼓简版的伴奏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精彩的演出,引起了韩副委员长的关注,连连鼓掌喝彩。

演出结束后,韩副委员长找到先生说:“叶老师不愧是曲艺界前辈,将道情演得入木三分,甚是精彩啊。不过,作品还有一丝疏漏啊,既然唱到这么多名山大川,怎么没听到有海南的五指山呢?”

先生一听,便被韩副委员长的细致认真所打动。事后又对作品进行了推敲修改。

随后,韩副委员长主动要求与先生合影留念,让镜头记录下这个美好的瞬间。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

1995年12月,我调任义乌西乡吴店镇政府任职,平时与叶英盛先生也多有交往。为了配合镇政府的中心工作,我多次邀请他到吴店镇辖区演出,他几乎是有求必应,多次率领他领导下的曲艺团下乡演出,深受广大村民们的喜爱。

1997年元宵节后,浓郁的年味依然余味未尽。文化局组织文化下乡,我与曲艺团长叶英盛先生商榷:吴店镇冷坞坪村地处偏僻,与浦江、兰溪接壤,离城65华里,且交通闭塞,山路崎岖,村里只有30余户,平时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能否给他们送上一份惊喜,到那里去演出呢?

“去!”先生干脆利落满口允诺。

事后,他又征求了义乌文化局、文化馆领导的意见,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冷坞坪坐落在高山之巅,山道弯弯,崎岖难行。虽说有一条机耕路通行,但为了安全,曲艺团的大多数人员在山脚下车,步行上山,一口气走了10多里山路,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当时我作为当地的乡镇干部,又是这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者,心存感激。

中午安排农家便餐时,我举杯向远道而来的艺术家们敬酒致谢。叶英盛先生笑道:“这番美意我们心领了!不过,下午还有演出任务,不敢耽误了大事,这酒就暂且寄存吧?”

冷坞坪地处偏僻,条件简陋,地势高低错落,只能选中一块高坡地当做舞台演出。记得那场演出十分成功,特别是先生的道情节目,很受大家的欢迎。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先生还加演了一个道情片段。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高兴地说:“叶师傅的道情,响当当,很有名气的。今天见了,果然是名不虚传!”

那天的演出精彩纷呈,如贾好笑(艺名“佛堂麻痢”)的小锣书、高罗的小品、周鸣歧与楼亚群合演的相声等诸多节目都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

白云深处有人家,欢歌笑语满山坡。这是小山村千载难逢的盛大节日,当时附近的村民爬山涉水,纷纷前来观赏,一睹叶英盛先生的风采,他们戏谑先生是义乌的“赵本山”,是他们心目中的艺术大师!

一场文化的盛宴,其乐亦融融。事后,我还就此次文化下乡写过一篇特写,刊登在《浙江文化报》。

演出结束后,我送叶英盛先生等曲艺团成员步行下山,路上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地作了许多交流交谈,感到十分温馨愉悦,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

还有一件事,对我印象也十分深刻。

1998年6月,当时我调任义乌市住房办公室、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任职,牵头组织义乌市政府筹建的江南小区集资房的抽签分配。不知何故,叶英盛先生却音信杳然,失去了一切联系,一丝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我很为他的安全担忧和牵挂。

几个月后,先生拖着虚弱的身子来找我。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关切地问:“叶老师,您怎么也玩起失踪来了呢?江南小区抽签分房子就是找不到您呐!”

叶英盛幽幽地说:“我已到鬼门关走了一遭,阎王老爷不肯收留,这就又不回来了么?”

说着,我俩满脸悲切,相对无语。

原来,1998年5月,叶英盛因公出差到广州考察,返程时不幸在温州泰顺境内的山沟发生车祸。当时他鲜血直流,瞳孔放大,生命垂危,在医院昏迷8天才苏醒过来。虽然命是保住了,但其中10根肋骨骨折、右眼失明,身体极度虚弱,浑身动弹不得,生命垂危。

人生是一场忧喜参半的旅行。劫后余生,我为先生感到庆幸。

后来,我联系义乌公证处,按照政策规定和相关程序,为他落实了江南小区的集资房,并为他办理了5万元住房公积金的贷款手续。

记得他来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手续时,单位的工作人员见了,欢欣雀跃,一定要缠住他唱一段义乌道情。

先生双手抱拳致意,歉疚地说:“我来得匆忙,又没有渔鼓、简版这些伴奏的道具,只能等到下次有机会再说唱啦?”但我的这些同事们至今还记得:叶老师这个人情账,还一直拖欠着呐!

后来,先生托人送来他在广东音像出版社灌制的《八仙拜年》碟片。打开一看,顿觉耳目一新:他一改过去单人演唱的模式,配以二胡、琵琶、三弦等小乐队伴奏,并根据剧情需要,辅助以舞蹈、情景表演等元素,使观众从单一的“听”改变为如今“视听”兼备的音像效果,使义乌道情在传承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后来,我又把这个碟片送回乡下老家观赏,父母很是喜欢,邻居们也不时地前来观赏,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多年来,我母亲常来县城小住,总要说起先生的其人其事,对他的道情演唱十分喜爱。

有一年夏天,母亲来县城,我照例要陪她去黄大宗祠的曲苑书场看看,那天刚好有叶英盛先生的道情演出,母亲大喜过望,就临时改变了主意,说还要再多住几天,等听完先生的连本道情《七星剑》后再回乡下。

多年来,先生每凡有新作问世,他总要送我欣赏,有时还附带送来音像小机子。对此,我一直过意不去,总想付点钱给他,但每次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坦诚地说:“喜欢我的道情,就是对我的抬举!”

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自成蹊。

叶英盛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以义乌道情艺术为抓手,在汲取、传承、改进、提升的基础上,致力于推陈出新,走出了一片广阔而灿烂的艺术新天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他创作、演出的作品多次获得省、国家级大奖。多年来,创作、整理各类道情剧目260余部(集)、计320万余字。他曾先后担任过义乌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义乌市曲艺团团长、金华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说唱文艺学会理事;还担任过义乌市文化音像发行社法人代表(总经理)、义乌市电影公司音像发行社中心总经理等职位。1993年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民间艺术家”;1999年被省文化厅、省曲艺家协会授予浙江省“德艺双馨”曲艺家;2004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全国“德艺双馨”荣誉称号,同年12月被破格晋升为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先后担任过六届义乌市政协委员、一届金华市政协委员;2007年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去年岁末,我曾拜访过先生,我从他的眼神里,读出了一种缱绻,一缕依恋,一片深情,一份责任,一番期待。他说:“有情怀,才有担当。一息尚存,从吾所好,就要负重前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莫道春早与春迟,万蕊千花总入诗。我衷心祝愿叶英盛先生健康长寿,艺术之树长青! (2015年10月)

【刊发于2016年第二期《枣林》、入选《叶英盛与金华道情的艺术成就》(文汇出版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