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在家里进行祭祀时,通常要上香。你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在香炉内上香外,也有堂屋(厅堂)内的地面上和门口上香,至少有四处以上。
香炉内上的香,一般是三炷香,而其他地方上的香则只有一炷香。同样,到宗祠或其他祭祀场所上香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一、一炷香
一炷香,一般表示对某单一对象的敬仰,是奔着单一的对象而来的,心无旁骛,情真意切,不存在没有三心二意。
比如,在家中神龛下面上一炷香,就是敬总土地爷,在灶台上上一炷香,就是敬灶王爷,在大门框上插一炷香,就是敬门神,在堂屋门口或大门口插一炷香是敬楼门土地爷。
这些都是家里的神爷,一个也得罪不起,只好一个一个地,一心一意地敬奉。
一炷香的单纯性,在祭祀祖先或者祭奠先人时,显得更为典型。
在农村,办丧事时,前来祭奠的人,按照传统的做法,在亡人的灵前,一般只上一炷香,表达对亡人单纯敬意,意思是,我单纯奔着悼念而来。久而久之,很多人认为祭奠亡灵,上三炷香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过,现在很多的人不懂这些了,认为要上三炷香才能表达对亡者的敬意。这样做的人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也没有人说什么了。毕竟人家是奔着掉念而来,民俗方面的小瘕疵,通常没有人计较。
一些卖民俗用品的商店,多数是懂这些老规矩的。有人到他们的商店购买花圈之类的祭奠用品,购买的东西多时,商店主一般为主动送一把纸和一根香(注,未点燃的香称根,点燃后称炷)。
有的人认为是店主小气,连三根香都不送。店主只好加两根,并说明,加的两根香是用来放鞭炮用。其中的潜台词就不言自明了。
实际上,在灵前,孝子上香时,也只上一炷香。专门来帮忙的香佬,也是烧一炷香,且持续不断地点着一炷香,与长明灯的道理是一样的。
家族祭祖的时候,祭祀仪式开始时,一般由主持的人上三炷香,然后给参加祭祀的人每人发一炷香,代表自己的家庭依次上香。清明家族扫墓祭祀时,也是同样的操作。还有另外的集体祭祀场合,凡是代表个体的,一般只上一炷香。
这里的一炷香,就表代单个家庭对先祖的纪念,将单个家庭的心意传递给先人,希望能够让祖先看到他的家庭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二、三炷香
三炷香象征天、地、人三才,这种说法是被普遍认可的寓意,是祭祀的仪式的一种常规礼仪。至于天、地、人三才之中,天和地是没有争议的,而对人“人”就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人认为,“人”是指烧香之人,而有的人认为“人”是指祖先,也就是说,既敬天、地,也敬祖先。我个人的观点,认可后一种说法,这“人”就是指先人、祖先。
这与我国传统的祭祖仪式中的顺序有很大关系,先敬天,后敬地,然后才敬祖先。即便是农村一些不是很正式的祭祖仪式,其顺序也大抵如此。因此,我们可以把三炷香视为是,一炷敬天,一炷敬地,一炷敬祖先。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一炷香敬天为祈福,一炷香敬地为求安,一炷香敬祖先为求消灾,因此,三炷香承载民间祈福、求安、消灾的功能。
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时期,农业既是国家的命脉,也是民众的命脉。农业靠天吃饭,靠地产粮,靠祖先开垦的土地养活后人,还要靠后人的辛勤耕耘,才能能延续下去。因此,民间所祈求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因此,三炷香之中,一炷代表天时,一炷代表地利,一炷代表人和。
三炷香还被视为家族和家庭血脉的延续,即香火延续。古人把生育儿女称之为接香火,把没有后代称为断香火。由此可见,三炷香的落脚点是人和,有了人的延续,才能让家族和家庭立于天地之间。
三炷香的点燃,不仅是一种祭祀的仪式,更是承载了我国民间对历史的情感,也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传承。
三、香的知识拓展
我国古代用于香的量词,通常有根、柱、炷三种,也就是“一根香”、“一柱香”、“一炷香”。那么这三种量词使用在什么场景上。
一根(支)香,多用于民间口语,通常指没有点燃的香,因为没有点燃,也就没有插好坚起来。比如,在买香的时候,一般会问,一把香有多少根(支)?诸如此类用语。
一柱香,古代的香并不是都有于祭祀,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两个主要用途。
一是用来计时。过去没有时钟时,就用香来计时,在古籍中,我们经常看到“一柱香的时间”、“半柱香的时间”,就是用香计时。
二是用香来除味。过去,古人为了除掉房间的异味,就靠点燃香除味。这种香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炷香,最早用来计时,一炷香的时间大约是三十分钟,“炷”和“柱”可以通用。后来,一炷香用于古代重要的仪式或场合,表示庄重或神圣,比如,祭祀、祈福、迎接贵宾、红白喜事等。
现在对“炷”和“柱”的使用,一般用“柱”,但是,在民间的一些祭祀等民俗活动中,为了表示郑重其事,仍然用“炷”。
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