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刚堂之子,昔遭拐劫,历经风霜,终至二审,判决如前,未遂其父极刑之愿。然郭刚堂心已释然,唯盼贼人余生,良心觉醒,吐露更多被掳孩童之秘。此愿,或仅为郭氏一厢情愿,贼人苟活于世,恐宁死不言,以免罪上加罪。
庭审之间,检察员之言,如针刺心。彼言及孩童被掳,次生之伤,或伴亲父母一生。此案中,五童有四,自幼育于异家,与养父母情深似海,而与亲生父母,唯血缘相连,情感几无。此情之断,非旦夕之功,乃长久离别,沟通阙如所致。被掳之童,幼离双亲,入陌境,与新家结纽带。岁月流转,新情渐浓,旧忆渐淡,及至寻回,面对亲生,或感陌生,甚或排斥。认亲之时,常见父母悲泣,不能自已,而孩童木然,冷漠以对,此景令人心寒,然孩童亦受害者矣。此情之疏,不仅伤童,更痛亲父母。子女者,生命之续,家庭之乐。一旦失之,世界崩塌,生活无依。寻子之路,漫长且艰,焦虑、恐惧、绝望交织,更兼世俗偏见。纵得子归,亦或发现,子已非昔日之娇儿,情感疏离,如陌路人。此痛此憾,非金钱所能偿。
拐童之罪,更裂亲情,毁家之基。失子之后,家陷悲痛,夫妻或生嫌隙,家庭或分崩离析。成员间指责埋怨,关系紧张。子归难融,家陷苦海。更有甚者,被掳之童,或受误导,怨亲生父母不爱、无力抚养而卖之。此误解偏见,埋下怨恨之种。及长,或拒认亲,或敌视攻击。亲情撕裂,敌对情绪,乃拐童之罪最恶之果。
故对于拐童之罪,不可仅惩其行,更须关注其背后亲情之裂,家之破碎。此诚为人间之大痛,当共思对策,以防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