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已经灭绝了6500万年,科学家是如何知道恐龙长相的?

踏歌行遍天涯 2024-11-28 07:59:59

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上地球,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人类没有亲眼见过恐龙到底长什么样。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恐龙的形象随处可见,有体型巨大的食肉霸王龙,也有状似犀牛的食草三角龙。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是怎么知道恐龙长什么样的?

事实上,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物种,要想象出它们的样貌和习性很困难,恐龙也不例外,但科学家可以通过一个渠道获得这些信息,那就是化石。那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一些有壳或者有骨骼结构的生物死后,如果被一些不易形成降解的物质覆盖,例如火山灰、沙土,时间一长,生物的肌肉组织等部分会慢慢被分解掉,剩下骨骼这种坚硬的部分,坚硬的部分经过上百年、上万年,甚至上亿年时间的沉淀,会形成石头,也就是化石。

科学家们可以根据骨骼化石来还原出生物原本的样子,还可以通过遗迹化石,也就是生物活动后留下了的足迹化石、粪便化石等来分析出他们的生活习性。

对于恐龙这种超大型生物,科学家在找到化石后还得一块一块地拼起来,才能看到完整的恐龙骨架,通过骨骼,我们可以知道恐龙是如何站立、运动的,牙齿可以告诉我们,恐龙是食肉特性还是食草特性,一般来说,尖锐的牙齿属于食肉恐龙,而食草恐龙一般都是扁平的叶状牙齿。而颅骨凹陷可以告诉我们恐龙的视野范围和听力。

如果仅靠骨骼化石对未知的生物进行复原,那我们只能是依据现有生物的特点来复原,很有可能造成一些啼笑皆非的后果。拿河马举例,河马的样子圆润可爱,但如果你看过河马的骨骼,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河马的骨骼显示它拥有巨大的下颚骨以及粗长的獠牙,依据骨骼,我们完全会走偏想象出一个凶猛的捕食者。所以说,仅仅根据骨骼来复原恐龙,存在的误差极大,我们没办法看到皮肤、脂肪以及软组织等部分的样子。

恐龙的形象复原可能存在偏差,一些学术权威上的误导也曾发生在恐龙身上。比如说,恐龙这个名字,是著名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命名的。他第一次提出了Dinosaur这个名字来指恐龙,意思是指恐怖的蜥蜴。

这个名词先是传到日本,翻译作“恐竜”,我国也用了这一翻译,定名为恐龙。“恐怖的蜥蜴”这一词让人想到了远古的大蜥蜴,这一联系给太多人留下了刻板印象。

1868年,化石考古学界发现了一种身形狭长的巨大水生恐龙,给其命名为蛇颈龙,但实际上,发现蛇颈龙的古生物学家在复原蛇颈龙的骨骼时,把蛇颈龙的头骨按在了尾巴上,这就造成了对蛇颈龙的错误描述,人人都认为蛇颈龙的脖子像蛇一样,在水中昂着头巡游捕猎的,几十年后证实,蛇颈龙的颈椎骨根本不能动弹。

到1902年,在美国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具食肉动物的骨骼,将其命名为霸王龙,霸王龙的骨骼太大太重了,骨头拼接难度非常大,最后拼成了一幅直立行走的模样,这个形象成了早期哥斯拉的灵感。

随着古生物学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霸王龙的脊椎和盆骨构造了解充分,才修正了之前的形象,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霸王龙的模样。

但现在的一个新发现又颠覆了我们从前的认知。科学界发现了一种全身覆盖羽毛的羽暴龙,这种恐龙出现得比还要霸王龙早,是霸王龙的远房祖先。

这时,人们感叹:原来大型暴龙类恐龙还能有羽毛。那霸王龙身上有没有羽毛呢?这件事目前没有充足的资料可以考证。只能等更多的研究出现来解答这一疑问。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化石来拼出恐龙的骨架,尽管没法保证一定还原了恐龙原本的形象,但在恐龙形象上,还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恐龙上面的颜色都是人类想象出来的,这也是恐龙形象复原的一大难题——恐龙身上是什么颜色?

以前,人类没有发现保存好的化石皮肤,更没有技术支持,所以恐龙的颜色无从知晓。但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出土的大多数化石皮肤中的黑色色素含量较高,通过色素细胞的含量,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出古生物生前的颜色,所以会经常把恐龙都涂成黑棕色。

可当时的科学家还不知道,古生物形成的化石上,黑色色素占比都是最大的,因为黑色色素最稳定,其他颜色的色素都在长时间的演化中消失了。

所以我们也无法判断恐龙到底是什么颜色,可能真的像现在人描述的黑棕色,也可能是五彩斑斓的,我们无法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0 阅读:7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