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
1100㎡北京私宅
-
在美术馆里安家,
或者在家里建造个美术馆,
这两种说辞听起来都有够离谱的。
但换个角度想想,
我们尚且拥有多重的身份,
家又未尝不可?
它们甚至可以是博物馆、咖啡店、书店...
这些储藏美好记忆的空间,
均与家有着共通之处。
它们可以作为忠诚的容器,
环环相扣,渐进入胜。
今天的作品就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安家美术馆艺术源自生活
第一眼望去,这个家的确有一种美术馆既视感,木质吊顶、混凝土灰地面,中间一座白墙进行承接。墙面挂置的的挂画一幅接着一幅,色彩交织,独立的画作,联结的画廊,艺术生成的惊艳一眼即见,又在心头荡起回响。美术馆接轨于艺术,在艺术与生活之间,设计师需要反复进行衡量。最终,在光与几何的牵线搭桥中,家居美学与艺术气质终得相见。
空间向自然“借取”灵感与灵气,走廊直接延伸至户外,某一处又借光造艺,光影的偶然层次与故意营造的物象艺术彼此交融,形成神奇的有机反应。这些元素,全都设计在我的审美点上。
光与自然色彩相依 新旧融合
我们一起来到外部,坐落于内外之间的连廊不仅实现了自然与室内的联结,亦另辟蹊径将老建筑的风貌与新生巧妙融合。一砖一瓦,在异形走廊的烘托下无比生动。居住者所缔造的,是专属于自我的艺术,更是真正的艺术。不为了高级感跳出寻常,又不趋于俗套,周围一草一木、生动画作,还有建筑隐约的表达,它们彼此结合,各具特色,是偶然成就之美,也是深度契合之妙。
家的特性通过家具与画作的契合而生动展现,画作本意之为赏,而家具们看起来谦卑而温雅,生动诠释着“观”的意味风趣。
我们可以发现,画作已经组合成了家的多元化动线,不同的作品早已取代了“方向感”,因此这是一座纯粹而感性的家,居住者心悦哪一幅画,哪里就是中心。而家永远有趣,家的中心始终流动、循环。
忠于自我把设计化作选择
专注于艺术与热爱的家,永远与极简最为相配。前两者是自我的延伸,而后者的潜台词是忠于自我,就这样,风格与表达一拍即合,而作品本身的内涵作为灵感,主宰了一处处空间的布局。
你我身处在某一个空间时,其实会收获一种不太“务实”的体验——
大海、石林、花海、瀑布,美好景致根植于家中,生于画,并在家中进行奇妙延伸。当清泉顺着墙面“流淌”至一片留白之中,当日光“照映”某一个角落,我似乎跨越二维与三维,静赏画作,亦在生活中成画。
餐厨区沐浴在原木美学中,L型的窗户框入景观,春意盎然,室内温和而自洽。餐厨区完全是一个苹果“掉落”而延伸出的灵感展现,一旁的画作与苹果浮雕相得益彰,这处对应之处精妙而生动,成为这里的点睛之笔。
顶层利用吊顶之间的夹角,向大自然借光。光寻隙而入,一旁的瀑布从山石之间汩汩而出,虚实交融的张力相互碰撞,交汇之间竟也生出几分平和。
娱乐区巧妙回避了光线的写意,日式风格巧妙消隐了光的入口。一座屏障完全地把空间“封闭”起来,一处幽谧的居酒屋,内在氛围静谧而暧昧。酒中藏着虚幻的梦,幸运的是,我们既能饮得美酒,又能独享这片空间、尽情追梦。
日式风格延续至温泉室内,光透过上方的百叶吊顶丝丝渗透至水中,沐浴日光的舒适感受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这种感受不再空洞,而是以物理形式切切实实地再现。
是美术馆,也是家,空间的两种称呼并不矛盾。欣赏艺术、注重体验,归根结底,从设计的起始,从画作开始被创造的时刻,发散而雀跃的美有多种可能,当然,如果你跟随家的节奏,你就会看到它们的根源——生活、自然、自我,关于家居的“老三样”从未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