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啊。”港剧里的经典台词,道出了一碗面最是平常,也最抚慰人心。
尽管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南米北面”的传统,但今天的人们,早已打破常规,正如春晚节目《别开生面》里唱的:“一捧面粉耀神州。”试问哪座城市没有几百上千家面馆,没有一碗拿得出手的面?这碗面,秉承当地物产、烹饪精髓,好吃得独一无二,没有平替,也是游子心底的乡愁。
北方人专注于面本身,作为主食,揉面、醒面、手擀、手拉,每道工序都是为了追求一口劲道与顺滑。南方人则在汤底和浇头上发力,把面做出海纳百川的气势,一口尝的出四季流转,身价甚至也不菲——毕竟填饱肚子不靠面,靠浇头,没点奇招谁理你。
这全中国最有名的一碗面,赢得毫无悬念。放眼神州大地,谁还没吃过一碗“正宗兰州拉面”,但,你吃的拉面籍贯并非兰州,那是兰州牛肉面的复刻版,由青海化隆人“拉”向全国,兰州人每年不知道要纠正外地人多少次:“兰州没有拉面,只有牛肉面。”
在兰州,你可以称牛肉面为“牛大”,或“牛大碗”,就是不能叫“拉面”——这很重要,甚至决定了你能不能在兰州交到朋友。
西北最不缺面食,兰州牛肉面得以异军突起,面粉中加入的蓬灰水贡献卓著。这是一种用野生蓬草烧成灰后调兑的水,可使面团柔软发松,口感更劲道。一团结实的面坨子,在拉面师傅手里,经过“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在案板上砸得啪啪响,再揪下一小团,搓短、抻拉、甩抖、对折,双手捏住两头向空中甩出优美的抛物线,半径越抛越长,面条越拉越细,却总也断不了。
面有宽细之分,但宽是多宽,细是多细,别处都是一个约数,只有兰州师傅精确给出了9个标准答案:毛细、细、二细、三细、二柱、荞麦棱子、韭叶、宽、大宽。二细最常规,点的人也最多。毛细直径仅1毫米,细如发丝,面条柔软易嚼,本地人多点给小孩或老人吃。大宽有2.5厘米,整根面条宽窄一致,厚薄均匀,最有嚼劲,也最体现西北人的刚猛范儿。
牛肉面正不正宗,且看它是否具备“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清”指汤色得清爽,是5大元素中的首要因素;“白”指汤里漂浮的几片薄薄的白萝卜;“红”的是辣椒油,红彤彤一大勺看着唬人,其实辣得很温和,主打一个香,只有小孩才吃不辣的牛肉面,成年人只会要求“辣子多些”;香菜、蒜苗构成了“绿”;“黄”就是面条本身了。
兰州有数千家面馆,我们不做具体推荐,但可以给你一个参考标准,地道的牛肉面馆基本下午两三点就结束营业了。那些大晚上还营业的面馆,本地人大多是不屑去的。所以,上点评网站搜索时,先看营业时间。
在窗口排队等面出锅时,记得9大细分法则,“选择障碍症”选二细最稳妥。你还可以点个“肉蛋双飞”(牛肉+卤蛋),地道程度又up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