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德两国科学家联手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核磁扫描,这一合作揭示了多个之前未曾披露的秘密。
通过核磁扫描,考古学家们首次“透视”了地宫的大致轮廓。
地宫的形态呈现为漏斗状,形似倒置的金字塔,这种设计在古代建筑中极为罕见。
地宫周围环绕着多层台阶,逐层向下通往中心区域,总共分为九层,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九五之尊”的皇权。
地宫墓室的东西长度大约为80米,南北宽度约为50米,高度接近15米,相当于四层楼房的高度,墓室的总面积超过了4000平方米。
若将地宫的宫墙也计算在内,东西长度扩展至150米,南北宽度大约为125米,整个地宫的面积接近两万平方米,相当于五个足球场的面积总和。
地宫内部布局井然有序,极有可能真的像《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内部不仅有宫殿,还有象征帝国版图的山川河流。
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反映了秦始皇对皇权象征和审美的独特追求。
核磁扫描图像还显示,在地宫之中有一个微弱的热源,这表明地宫之中可能存在着至今仍在运转的未知事物。这很可能是一种机关或者某种古代技术。
此外,图像还显示地宫中有不少流动的物质,这些物质应该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水银。大量的水银会产生大量的水银蒸汽,一旦打开地宫就会导致毒气逸散,非常危险。这些发现都表明了开墓的科技要求之高,目前的科技还达不到这一要求。
在秦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也出现了“汞异常”现象,并且检测出汞含量是其他土地的280倍。这验证了司马迁关于秦始皇陵内“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并非子虚乌有。
在封闭的地宫内,弥漫的水银毒气不仅可使入葬的尸体保持长久不腐烂,也会让诸多陪葬品保持完好。这种设计有效地防止了盗墓行为,并保护了地宫内的文物。
在主墓室附近发现了一个大型陪葬坑,这个陪葬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陪葬坑,长达130米,宽100米,总面积达到了1.3万平方米。
坑内埋藏大量石质铠甲和石质头盔,这些石铠甲和头盔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制作精美、技术精湛。
这些石铠甲和头盔的出土为考古学者深入探究秦朝军队的实战装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它们展示了秦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军事装备的高级别与复杂性。
地宫四周的宫墙厚度高达5米,且通往地宫的隧道并未发现任何被开启的迹象。
墓葬周围仍发现了许多历代盗墓贼留下的盗洞,但均未成功进入地宫内部。这表明秦始皇陵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未遭盗掘且保存状态极为完好。
综上所述1996年中德两国用核磁扫描秦始皇陵的发现揭示了地宫的宏伟结构、水银分布与保护机制、陪葬坑与军事装备以及防盗机制等多个方面的秘密。
这些发现不仅为我们了解秦始皇陵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为我们认识古代中国的科技和艺术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