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国的交通条件还相对落后,大部分地区仅以黄土路为主,给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随着国家的飞速进步,如今不仅高速公路遍布全国,城市街道也普遍铺上了沥青。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我们常会目睹道路工人在进行道路修补,而日本的道路却始终保持着干净、平整的状态,仿佛是新近铺设的一般。
为何同样采用沥青路面,却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这难道真的是技术上的差距吗?
实际上,沥青路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柏油路。在我国,沥青路已经很常见,而日本的沥青路面发展则领先我们数十年,早在1878年便开始逐步铺设。为了推广沥青路面建设,日本甚至向美国学习了专业技术,并在1911年至1914年间大规模铺设。而我国则在20世纪20年代起步。
尽管那时我国仅在少数城市如广州、上海开展建设,但我国在沥青路面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直到80年代中期,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志我国正式迈入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阶段。
据统计,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的道路总里程也相对较短。但随着经济恢复,日本国内沥青路面建设逐步推进,至2021年,日本95%以上的道路已采用沥青铺设,尤其是农村地区,普及率极高,成为全球沥青路面建设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我国沥青路面的覆盖率同样很高,2013年全国农村乡镇的公路和沥青(水泥)路面覆盖率分别达到99.97%和97.43%。目前,我国省级干线公路中沥青路面覆盖率已超过90%。
尽管中日两国都广泛铺设了沥青路面,我国的道路似乎质量较低,常见坑洞,整体状况不够整洁,维修工人也异常忙碌。相较之下,日本的道路却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无需频繁维修。
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技术差距,而是多方面因素导致。首先,两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可能导致路面损坏情况各异。此外,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道路承受巨大压力,更容易出现破损。
面对这种现象,维修自然是唯一选择。我国的沥青路面看似修补痕迹明显,但这也是无奈之举。若每次损坏都重新铺设,不仅影响出行,还会大幅增加成本。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决定了我们无法像日本那样进行小面积的高质量工程。
当然,日本国土面积较小,我国则广袤无垠,规模效应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我国在材料选择上也与日本存在差距,但这是因为我国需要不断建设高速公路,材料需求量大,成本控制更为重要。
在早期,我国因经济条件限制,选择了相对经济的材料,导致路面寿命较短。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提升,我国在材料和养护方面也逐步提高标准,延长了路面寿命。
总结而言,我国的沥青路面技术并不逊色于日本,我国新型沥青种类繁多,技术早已领先。道路翻新工程不仅提升了道路质量,更保障了民众出行安全。相信在未来,我国的公路网将更加完善,道路质量也将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