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台盘”是什么?古代权贵们的荒唐夜生活,奢靡程度令人恶心

小郭子讲历史 2024-10-31 21:42:50
前言

在中国古代,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也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部分权贵逐渐追求极致的感官享受,以彰显他们的特权与财富。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宴饮习俗,“肉台盘”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奢靡的用餐方式,更是权贵追逐享乐的极端表现。为何这些权贵选择以如此夸张的方式享受美食?“肉台盘”到底是什么,又为何引得无数人对权贵们的生活感到不齿?让我们一同探究这段尘封的荒唐历史。

一、南唐时期的权贵奢靡风气与“肉台盘”的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南唐时期不仅是文化的盛世,同时也是奢靡生活的缩影。南唐的奢靡风气最典型的体现便是“肉台盘”这一离奇宴席的诞生。“肉台盘”作为一种特别的宴饮方式,起源于南唐著名的权贵孙晟之手。据史料记载,孙晟原为南唐的重臣,因多次立下战功,仕途通达,在官场上积累了巨大的声望和财富。然而,地位和财富的增长似乎并没有让孙晟满足,他的生活习惯随之发生改变,逐渐沉溺于享乐之中,追求那种奢靡至极的宴饮方式,以显示自己地位的尊贵与权势的显赫。

孙晟一生中,权势的巅峰伴随着欲望的不断膨胀。作为一位纵情声色的权贵,他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宴饮方式,甚至对精美的山珍海味也日渐感到厌倦。于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孙晟便想出了“肉台盘”这一方式——他命令人将食物放置于侍女的身体之上,再由其亲手端给宾客享用。这种奇特的宴席形式既充满了新奇感,也让在座的宾客感受到无与伦比的享乐体验。宴席上,他时常戏谑道:“一盘可飨天下味,岂能尽显天下色?”这些话不仅表达了他对美食与美色的极致追求,更折射出他对奢侈生活的沉迷和对地位的炫耀。

事实上,在南唐这样的环境中,权贵们在追逐个人享乐的道路上竞相攀比。宴饮之上,权贵们彼此“斗富”——你用珍禽异兽,我便盛以美色,以此形成一种无形的攀比风潮。而“肉台盘”作为其中的代表,甚至在南唐的权贵圈中一度成为时尚和标志,谁能招待宾客以“肉台盘”,谁便能跻身尊贵之列。这种宴饮方式也标志着南唐权贵的极致享乐追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进一步助长了奢靡风气的蔓延。

二、历代相继效仿,权贵阶层的奢靡盛行

南唐之后,尽管政权更迭,社会风气却未因此有所收敛,反而愈加奢侈。尤其在清代,这种奢靡生活风潮甚至蔓延至地方豪强及一部分中层官僚之中。他们大多仿效南唐权贵的宴饮形式,并将这种行为视为地位的象征。在清代的某些地方,官员在宴请宾客时不但采用“肉台盘”,甚至加以改良和创新,令宴席装饰愈加华丽,内容愈加丰富。侍女们被精心装扮,佩戴华美的珠宝首饰,象征主人财富的堆积。

某一清朝官员曾在一次大宴中将宴席布置得如同宫殿一般,侍女身披锦缎珠光,头戴玉簪翠钗,站在宴桌两侧,而宾客们则可以享用她们手持的各式美食。据当时亲历者的描述,这些宴会几乎是一个“小朝廷”,无论是从气氛还是礼节都充满了对皇权的模仿。他在事后写道:“一入宴席,便如入天宫;而美食佳肴不过是肉身所衬,喧宾夺主。”这种宴饮方式不仅凸显了主人地位的显赫,更让在座的宾客感受到身处皇庭般的奢华。

历代这种宴饮方式的延续,一方面是权贵奢侈生活的写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权力与财富的高度集中。在一个极端等级化的社会中,士庶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官僚和权贵们对奢侈生活的追求,最终在“肉台盘”这种形式中达到了极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难以想象到如此夸张的宴饮形式,尤其是在民生凋敝之时,权贵们对享乐的追逐更显得触目惊心。这种享乐并非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是单纯为了体现自己无可撼动的权势地位,让周围人臣服在他们的财富和势力之下。

三、明清两代的奢靡生活与“肉台盘”现象的延续与发展

至明清时期,尽管封建礼法制度愈加严密,但这并未遏制住上层权贵阶层对享乐的追求。相反,他们更加频繁地将各种奢靡风气搬上宴会台面,“肉台盘”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变本加厉的表现。清朝的盛世奢华尤其著名,富贾巨商、地方大吏甚至许多皇室成员,都钟情于这种极尽奢靡的宴饮方式,这种追求极致享受的风气在一些文人笔记中也有所记载。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就描绘了贾府在宴饮上挥金如土的情景:在贾母寿宴上,精致的器皿、山珍海味无一不彰显着大户人家的富贵生活。尽管没有直接描写“肉台盘”,但其宴会的形式已隐约带有“肉台盘”的意味。清代的另一文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通过故事情节暗讽上层阶级对奢靡生活的沉迷。这种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无疑是社会现实的映照。在此背景下,“肉台盘”这种宴饮形式已不仅仅是一种展示财富的方式,更是贵族阶层炫耀权力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在无形之中向四周传达了一种令人压抑的权力气场,仿佛在宣告着他们在金钱与地位上的至高无上。

当时,关于“肉台盘”的记载中,甚至有侍女们“行动如画中仙,步步生香”这样的描述,似乎每一个动作都被设计得恰到好处,以满足主人的观感需求。宴席上,侍女们或持玉盘而立,或款款而行,令宾客们不由得心生仰慕。尤其是那些身份较低的小官吏,面对这种场面几乎是大气不敢出,生怕失了礼数而得罪权贵。宴席间,主宾之间的对话也充满了戏谑之意。主人笑着对客人说:“此等享受,岂能尽天下味?”而客人则附和道:“有此一席,何惧三生之贫。”在他们的言语中,充满了对享乐的自得与对财富的炫耀,仿佛在这种享乐之下,世间一切烦恼都变得渺小不值一提。

然而,这种极端奢靡的宴会方式虽然让上层阶级为之痴迷,却让一些清廉官员和儒生们深感厌恶,他们认为“肉台盘”不仅仅是一种享乐方式,更是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象征。明代的监察官员张居正就曾数次在奏折中抨击过类似的宴饮形式,称其为“祸乱朝纲、败坏伦理”。尽管这种批判的声音在当时显得微弱,但仍有一些忠义之士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反对着这种奢靡风气。然而,作为当时权贵阶层的流行风尚,“肉台盘”并未因此消失,反而在这些反对的声音中愈加蓬勃。

四、清末“肉台盘”衰落与奢靡风气的余韵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逐步衰落,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凋敝,奢靡的“肉台盘”也逐渐从权贵宴席中消失。即使如此,这种追求极致享乐的风气并未完全绝迹。一些富商巨贾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仍然模仿“肉台盘”宴饮的模式,甚至在迎宾待客时,故意安排侍女穿上华丽的服饰,效仿当年权贵们宴请宾客的场景,以此彰显自己的身份。

在天津、上海等开放口岸,随着西方消费主义的传播,这种极端奢靡的宴会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升级”,如当时上海滩的“夜上海”一度成为新兴权贵和西方富商的聚集地,各式名流出没,纸醉金迷。“肉台盘”的形式虽然有所改变,但在这种浮华的都市生活中,奢靡的精神内核却得以延续。时人笑称这些富商的宴席为“新肉台盘”,暗指他们的奢侈浮华与当年无异。

即使在清末动荡的局势下,一些富贵之家仍然通过豪华宴饮彰显自己的地位。一次宴会中,某富商甚至以进口的珍稀美酒招待宾客,酒中还特意加上珍珠与玳瑁作为点缀。宾客们在这般奢华的场景中,虽然一时感到新奇,但也不免有人私下议论:“此等奢华,有朝一日岂不成祸?”这种隐隐的不安与奢靡的宴会形成鲜明对比,仿佛预示着清末动荡的社会局势与上层奢靡生活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