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后,日军占领了旅顺口,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鸿胪井刻石,驻旅顺的日本海军司令富冈定恭组织工匠精心包裹,将石碑装上军舰运往日本国内,在原碑址另造了一块水泥石碑,碑上刻有“鸿胪井遗迹”。
日俄战争后,日本并没有占领我国东北,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实力限制、列强的干预以及对清政府态度的考量,但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一直在积蓄力量和寻找时机侵占我国东北。侵占需要借口和粉饰,鸿胪井刻石便是日本迷惑人的历史证据。
日本人将鸿胪井刻石碑运回日本国内精心保管有其深意,可以标榜日本日后侵占我国东北,是“亲仁结援”和建立“东亚共荣圈”的历史延续,有其渊源和合理性。这无疑是貂续狗尾,移花接木,胡乱勾连。
713年,唐朝派遣鸿胪卿崔忻,代表政府册封震国大祚荣为渤海郡王。714年春,崔忻完成使命后按原路返回长安时,途经都里镇(今旅顺口)。按唐朝的惯例,朝廷命官持节册封,均要留实物证验,或立碑纪事或建阁叙要。崔忻为了纪念此次册封盛事,命人在黄金山南麓和西北麓各凿井一口留念,并在西北麓井旁高处的一块褐色驼形石上刻石记事,永为记验,这就是著名的鸿胪井刻石。碑文29字:“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至日俄战争,鸿胪井刻石在黄金山下已饱经一千余年的沧桑。
这一千余年里的特定时期,渤海国与日本关系友好而密切。727年,渤海国为争取日本“亲仁结援”,第一次向日本派遣使团。使团成员24人,16人在途中被虾夷人杀害,高斋德等8人在日本出羽登陆。翌年正月,高斋德等在日本京城平城京拜会圣武天皇,被授予正六位上的官位,日皇设宴款待。渤海使者在日本活动了四个月,回返时日本派送渤海客使引田仲麻吕到渤海回访。日本天皇在国书中提出“沧波虽隔,不断往来”,从此两国开始友好往来。在渤海立国期间,渤海访日35次,日本回访13次。在两国的友好交往中,许多渤海使者和日本官员建立了深厚友谊,其中渤海裴氏父子与日本菅原代父子两代人的友谊最为人称道。
渤日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也很顺畅。渤海派日使团一般为105人,最多时达300人,以兽皮和渤海土特产品换取日本纺织品和矿产品。渤海使者还带去了当时唐朝先进文化,渤海乐成为日本宫廷音乐之一;唐朝的历法《长庆宣明历》在日本使用了822年;渤海与日本诗人关系密切,王孝廉、杨泰师等人的诗在日本留存至今;渤海僧释贞素与日本僧灵仙成为莫逆之交,促进了中日佛法交流和兴盛。
日本是个蕞尔小国、弹丸之地,但野心不小,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终至失败投降。日本与渤海国乃至大唐的友好交往渊远流长,但学习中国文化只是“沐猴而冠”,却没有汲取“和为贵”“睦邻友好”“协和万邦”的思想乳汁,始终是一个危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