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海,今年45岁,是一家私企的部门经理。因为工作性质,他常常需要参加各种应酬,喝酒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平日里,他身体素质还算过得去,年轻时练过散打,虽然现在略有发福,但精气神依然十足。不过,他也有个小问题:喝酒容易“上脸”。
每次喝酒,只要两杯白酒下肚,他的脸就会涨红一片,像煮熟的虾子一样。同事们总爱开玩笑说他“酒量小”。他自己也常拿这事打趣,从未把它当回事。
直到最近,张大海觉得不对劲了。他常常感到胃里隐隐作痛,有时候饭后还会有点反酸。最严重的一次,他在饭局上喝了几杯啤酒后,直接吐了血。虽然事后他归咎于“压力太大”或者“吃错东西”,但他的妻子刘芳却坐不住了,强行把他拉到医院。
初诊:从应酬到诊室张大海走进医院消化内科的诊室,遇到了主治医生陈然。陈医生是一个40多岁的女性,干练而温和。她刚刚从美国肿瘤研究所进修回来,擅长各种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同时也是一位科普作家,患者常常慕名而来。
“张先生,听说你最近胃不太舒服?”陈医生边翻阅病历,边抬头问道。
“是啊,最近总觉得胃里不舒服,喝点酒脸就红,还吐过一次血。”张大海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吐血可不是小事。”陈医生神情严肃,“你这种喝酒‘上脸’的情况,家里人有没有类似的症状?比如你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
张大海愣了一下:“我爸也这样。他以前喝酒也容易脸红,后来50多岁就查出胃癌,不到三年人就没了。”
听到这,陈医生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看来有必要详细查查。你这种‘上脸’很可能跟酒精代谢有关,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的现象。我们先做几个检查,看看你的胃和肝脏有没有问题。”
酒精代谢基因的真相经过一系列检查,包括胃镜、腹部CT和血液化验,结果显示:张大海的胃部黏膜有较严重的炎症,伴随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同时肝功能也有轻微异常。
陈医生看着检查报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张先生,你的情况确实不乐观。胃黏膜已经出现癌前病变,这跟你喝酒‘上脸’密切相关。你知道为什么会‘上脸’吗?”
张大海摇摇头:“不就是酒量差吗?”
陈医生微微一笑:“这背后其实是基因问题。人的身体里有两种关键酶——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2)。前者把酒精转化成乙醛,后者再把乙醛转化成无毒的乙酸。如果你喝酒上脸,说明你的ALDH2基因可能有突变,乙醛在体内堆积,造成血管扩张和脸红。”
她停顿了一下,补充道:“乙醛不仅让人脸红,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长期接触乙醛的人,患胃癌和食道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10倍以上。”
真实数据与全球视角为了让张大海更明白,陈医生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资料,上面引用了《柳叶刀》(The Lancet)的一篇研究论文。“根据这项研究,东亚人群中,超过30%的人携带ALDH2基因突变。这部分人喝酒后脸红,乙醛解毒能力差,得胃癌和老年痴呆的风险大幅提高。”
“还有,国内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因为胃癌死亡的人数超过40万,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有长期饮酒史。”陈医生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的情况很典型,必须马上控制饮酒,同时接受针对胃部病变的治疗。”
张大海听得目瞪口呆:“这、这还有基因的事?那我不喝酒是不是就没事了?”
陈医生摇了摇头:“不喝酒确实能大大降低风险,但你的胃已经有癌前病变了,还是需要积极治疗。”
治疗与心理转变接下来的几个月,张大海接受了内镜下的病灶切除术,同时严格控制饮食和生活习惯。在复诊时,他明显变得沉稳了许多。
“陈医生,这段时间我戒了酒,连应酬也推掉了。虽然事业上可能会受点影响,但我觉得健康更重要。”张大海有些感慨,“以前总觉得喝酒是社交工具,现在才明白,身体是自己的。”
陈医生点点头:“你能有这样的认识很好。其实,社会上很多人对‘喝酒上脸’的危害不了解,甚至觉得脸红是酒量好的象征。我要感谢你,让我有机会写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科普文章,希望能让更多人受益。”
喝酒‘上脸’,到底隐藏了哪些健康风险?陈医生在自己的科普专栏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喝酒‘上脸’并不是一种‘特异体质’,而是ALDH2基因突变的表现。携带这种基因突变的人,体内的乙醛解毒效率低,长期饮酒会增加胃癌、食道癌等多种疾病的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乙醛还可能对脑神经造成损伤,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因此,‘喝酒脸红’绝不是酒量好的表现,而是身体在发出警告。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类似情况,建议尽早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胃镜检查。健康饮食、戒烟戒酒、定期体检,才能远离这些看似‘遥远’的健康威胁。”
在陈医生的帮助下,张大海不仅改善了健康状况,也重塑了生活方式。他开始跑步、健身,甚至在社区里当起了“健康宣传员”,把自己的经历讲给身边的人听。
“健康才是真正的资本。”张大海常说这句话。他不仅改变了自己,还影响了更多人。喝酒“上脸”不再是他的“标志”,而是一次自我觉醒的开始。
这个故事,也提醒了我们:面对健康的隐患,不要忽视,更不要逃避,主动求医、科学防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