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清退数百名俄科学家。网友:西方虚伪双标的体现

李儒评武器 2024-09-24 10:46:38

摘要:据今日俄罗斯(RT)电视台9月20日报道,援引《自然》杂志的最新消息,位于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终止与俄罗斯的合作协议,并全面禁止与俄罗斯相关的科学家进入其科研场所。据CERN媒体关系负责人今年3月的透露,尽管该中心内与俄罗斯有关联的科学家数量已大幅减少至不足500人,但协议一旦到期,这些科学家将全部失去在CERN继续工作的权利。网友:杨振宁教授说中国现在搞粒子对撞机还不是时候,现在搞了也是给西方做嫁衣,这句在这篇文章中的事件话应验了,幸好国家有英明的领导接受了杨教授的建议。这就是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完全撕开了西方欧洲国家所谓的人权的虚伪面纱。

来看视频:

CERN终止与俄罗斯合作,数百名俄科学家面临离职困境

参考消息来源“红星新闻”——《“数百名俄专家将被迫离开”》;网址: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17329373386228243/

据今日俄罗斯(RT)电视台9月20日报道,援引《自然》杂志的最新消息,位于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终止与俄罗斯的合作协议,并全面禁止与俄罗斯相关的科学家进入其科研场所。这一决定预计将导致数百名在CERN物理实验室工作的俄罗斯科学家不得不在今年晚些时候离开瑞士,同时他们还将被剥夺目前在法国或瑞士持有的居留许可。

CERN的决定源于今年早些时候宣布的切断与俄罗斯合作关系的计划,当时表示不再延长双方即将于11月30日到期的合作协议。据CERN媒体关系负责人今年3月的透露,尽管该中心内与俄罗斯有关联的科学家数量已大幅减少至不足500人,但协议一旦到期,这些科学家将全部失去在CERN继续工作的权利。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源远流长,可追溯到1955年与苏联的合作时期,尽管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都未成为CERN的正式成员。俄罗斯曾在2012年申请成为CERN的准成员国,但在六年后撤回申请,转而保持观察员地位。然而,随着2022年3月俄乌冲突的爆发,CERN暂停了俄罗斯的观察员地位,标志着双方关系的重大转折。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不仅是CERN的重要合作伙伴,还为其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并参与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建造工作。LHC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于2010年实现了历史性的首次对撞,直接助力科学家证实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随着俄罗斯不再参与LHC的升级项目,CERN将面临高达4000万瑞士法郎(约合47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这无疑将对未来的科研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德国著名粒子物理学家、CMS实验团队成员汉内斯-荣格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将是对科学研究的重大打击。“这会留下一个难以填补的漏洞,”他强调,“我们不能简单地幻想其他科学家能够轻松地填补这一空白。”荣格的言论反映了科学界对于国际合作中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深切忧虑。

综上所述,CERN终止与俄罗斯的合作协议不仅将影响数百名俄罗斯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还可能对全球粒子物理学研究产生连锁反应,进一步凸显了国际科学合作在面临地缘政治冲突时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杨振宁教授说中国现在搞粒子对撞机还不是时候,现在搞了也是给西方做嫁衣,这句在这篇文章中的事件话应验了,幸好国家有英明的领导接受了杨教授的建议。

杨振宁教授的观点反映了他对当时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在中国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可能不是最合适的时机,担心这样做可能会让中国花费大量资源,而最终成果却主要惠及了西方国家。从上述关于CERN与俄罗斯合作中断的事件来看,杨教授的担忧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验证。

技术与资源投入: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需要巨额投资,包括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如果一个国家在技术积累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时盲目上马这样的大型项目,可能会因为技术难题难以克服而导致项目延期、成本超支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国家在其他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国际合作风险:科学研究尤其是高能物理领域往往需要国际间的密切合作。如CERN与俄罗斯合作的案例所示,当国际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合作可能会受到严重干扰,甚至完全中断。如果中国在缺乏足够自主技术能力的情况下过分依赖国际合作,那么在面临类似情况时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战略选择:杨振宁教授提出的观点也体现了对国家战略选择的思考。在他看来,中国应当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能直接促进国家长远发展、更符合当前国家需求的领域。例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民生工程,或是那些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领域。国际竞争与合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短期内中国没有参与到像CERN这样的国际大科学项目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完全失去了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相反,通过加强自身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可以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综上所述,杨振宁教授的观点确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国家领导层采纳了他的建议,避免了在不适宜的时间点上启动可能带来较大风险的大型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当然,这也体现了决策过程中听取多方意见、审慎考虑的重要性。

这就是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完全撕开了西方欧洲国家所谓的人权的虚伪面纱。

这句话“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深刻揭示了科学活动与人类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对西方欧洲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性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首先,“科学无国界”这一观点强调了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共享性。科学理论、方法和发现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不受地域、种族、国界等限制,可以跨越国界进行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全球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则揭示了科学家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归属。科学家虽然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但他们也是生活在特定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中的个体。他们的研究活动往往受到国家政策、资金支持、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国家色彩和利益诉求。

而西方欧洲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性,实际上是这些国家在处理国际科学合作和人才流动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双重标准。一方面,这些国家强调科学无国界,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科学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它们却往往设置各种障碍和限制,阻碍其他国家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的进入和发展。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精神,也损害了全球科学合作的氛围和信任。

此外,西方欧洲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性还体现在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不公正待遇上。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在科研资源、资金支持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然而,一些西方欧洲国家却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进行打压和排挤,甚至剥夺他们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科学家的人权和尊严,也违背了国际科学合作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科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批判了西方欧洲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性。在未来的科学合作与交流中,我们应该坚持平等、公正、开放的原则,尊重科学家的个人选择和国家利益,共同推动全球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网友热议:快快邀请百名科学家到中国来!美国何以二战后经济科学发展迅速?这与当时老美把战败国德日意科学家全搜往美国,有大关系!我也希望这些科学家来中国,中国的大米饭香还是甜的。欢迎俄罗斯科学家来中国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为全人类的事业革命做出更大贡献。来中国,中国人民热烈欢迎您,欢迎来中国定居工作。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