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后四,过中元”,中元节到了,啥意思?有啥不一样的

访枫评文化 2024-08-17 14:27:18

导读:中元节将至,老话说“前三后四,过中元”,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古语有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在古人们的眼中,祭祀是与战争同等重要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轻忽不得。

农历“七月半”,又被叫做“中元节”,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祭祀日。

中元节将至,老话说:“前三后四,过中元”,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又有着哪些个的说法呢?一起来看看!

“中元节”,起源于古时候的“秋尝”祭祖活动。古人认为,粮食能否丰收离不开祖先与神灵的保佑。因此,在春耕之时进行“春祈”活动,祈求祖先和神灵保佑种下的庄稼能够顺利生长获得丰收。

又在农历的七月,秋天粮食初收之时进行“秋报”祭祀,以感谢祖先与神灵的保佑恩赐,并将新收获来的果蔬、粮食先献与先人们进行“品尝”,曰“秋尝”。

《春秋繁露》中说:“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所以,农历“七月半”从最初的一开始,就是用来祭祀祖先,表达孝心的。

而最初的“七月半”也并非农历七月十五,而是农历的七月十四。

《易经》有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古人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每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因此,“七”这个数字具有“复生、重生”之意。故而,古人们在计算事物的时间周期时,多半都以“七七”来做为终局。

就像我们现在的一周七天、“做七”等习俗,皆是由此而来。因此,最初的“七月半”就是农历七月十四,这个月亮初圆,又是“二七(十四)”的这一天。

也许有人会问,即然是农历七月十四这天,那为何又被叫做“七月半”呢?那是因为,农历月份中不是有大、小月之分吗?或许第一个举行“秋尝祭祖”活动的“七月半”,说不得就正好赶上了一个农历的“小月”呢?

不过,后来随着道家“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的兴起,加上三者在时间上相近,内容又都是以祭祀为主题,就渐渐地就融合为了一体,成为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模样。

也正是因为如此,让农历七月也变得“特立独行”起来,成为了传统文化里重要的“鬼月”。更有甚者,在民间传说中,整个农历七月都仿佛充满了“鬼影幢幢”。

俗话说:“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半等不到中”。“中元”、“清明”、“寒衣(十一)”三者,虽然都是人们用来祭祀祖先的日子。但在祭祀的目的和时间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清明节祭祀,重在“墓祭”。一来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要忙活起来了,请祖先保佑能够五谷丰登,接下来一切顺利;二来春天是万物开始生长、繁育的季节,清明时全家一起去给先人扫墓祭祀,在追思先贤的同时,也是在告诉祖先家族后继有人。所以,清明祭扫要早早去。

而中元与寒衣,一个重在请祖先回来“尝新”,另一个则是“送衣御寒”。一请一送,虽然目地不同,但都属一家一户的“私祭”。

由于“中元节”属于是一个融合了俗、释、道都要参与进来的节日,且整个七月的主题都又多半是“设醮普渡”。

因此,但在对待自家先人上,还是要隆重一些的,在时间上也有一定要求的。民间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即中元祭祀先人时分为已故三年和不满三年的,已故三年的可以在中元节祭祀,不满三年的应在前三天,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十一、二开始祭祀。而中元节当天过后,就多为“普渡”、“施孤”的时间了。

小结

“七月烧纸过中元,八月买饼尝中秋”。中元节到了,你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呢?欢迎评论分享!

看到这,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知识又增加了一点儿呢?不妨,给小编点个赞,留言鼓励一下吧!由衷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留下一句“中元,事事顺”,为自己和家人一起来接平安,接健康,接好运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欢迎大家把想知道的俗语、掌故,留言给我!​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