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不见,野史晚现——盘古创世神话的文献脉络考略

冰枫评文化历史 2024-10-11 10:16:50

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广泛认同的盘古创世神话,关键性文献记载完全不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国家正史,非正史文献中最早出现也不过战国时期,而与华夏族直系先祖三皇五帝形成的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关联,更是晚到唐宋才见诸史料。即使非主流如《山海经》一类想象力丰富的远古口述史著作,也完全不见关于盘古的任何记载。如此现象,不合常理,相当怪异!

1. 磐石之宗——《六韬·大明》(战国)

从文献上看,盘古出现的时间距离距今5000多年前的满天星斗时代已经过去了近3000年,即使距离系统文字甲骨文的出现,也有近1000多年之遥。而从人类历史角度看,作为民族创世神话,盘古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存在。

“盘古”之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兵书《六韬》,相传为姜子牙所著。“《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

南宋文学家罗泌在其著作《路史》中认为《六韬·大明》的记载应是“盘古之宗”,盘古是古代帝王“浑敦氏”,“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路史》是记述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的作品。

另有一件趣事,《六韬·大明》相传为姜子牙所作,《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为阐教门人,阐教又名“昆仑教”,掌教教主为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以及记名弟子姜子牙、申公豹等。而“元始天尊”正是后世盘古的化身。徒弟给师傅做了最早的文献记录!

2. 盘古居首——《益州学馆记》(东汉)

初唐和北宋的文人,记录了曾经在东汉末年出现在益州学馆的一块石碑《益州学馆记》:

“献帝兴平元年,陈留高眹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

盘古在历代有关描述《益州学馆记》内容的文献中,排列顺序一直先于其他上古帝王及李老。文中虽未述说盘古功绩,但他所处的位置却暗示了他的功绩之大,地位之高。益州学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官学,其将盘古与圣贤画像并列。而盘古被尊崇的地方——蜀地,也正是道教形成的地方,为后世道家致力于推动盘古与道教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成都,是“汉朝五都”之一。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明确记载了除长安、洛阳外、邯郸、临淄、成都、宛为汉朝五都。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四川地区为益州,成都是益州治所,人口有七万六千户,约四十万人,汉朝政府在这里设立官办“锦官城”专门管理蜀地出产的蜀锦,成都也是盐、铁、漆器等的交易集散地或原产地,成都市场繁荣、人口众多,太守文翁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官学,也让成都的文化教育水平高居全国前列,涌现出司马相如、杨雄等文豪大儒,道家也在成都大邑鹤鸣山发芽。

盘古为什么能在蜀地享有如此高的地位,应该与第四代古蜀王金沙杜宇这位良渚后裔在蜀地的教化分不开。(详见《三条线说清古蜀文明,三星堆只是其中之一》)

3. 开天辟地——《三五历纪》(三国吴国)

盘古“开天辟地”和“化身万物”是两个故事,并非同时出现。“开天辟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太湖流域的吴国太常卿徐整写的《三五历纪》,“化身万物”则是到了唐代,才由道士补充到了“开天辟地”之后,盘古创世神话才最终形成。

徐整《三五历纪》历来被当作盘古神话出现的依据。该书已佚,相关文字见于《艺文类聚》。徐整,字文操,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是三国时东吴的太常卿。太常卿起源于西汉景帝时期,属于宗族祭祀的长官,主要职责包括掌管宗庙陵园、祭祀礼乐、天文术数、学校等事务,领导下属机构如大乐署、鼓吹署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地方政权有一个主管宗族祭祀和礼乐教育的官员,首次完整记录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三五历纪》中的盘古神话细节已经非常丰满,并没有一个刚刚成型的创世神话所特有的模棱两可,因而三国时期甚至更早以前,盘古神话在吴地就应该已经有了较为长期且广泛的流传。徐整作为一个主管天文术数的官员,很有可能在将流传于民间的神话进行整理和记录的过程中,加入了基于他自己理解的数字,使之成为更规范的记述文本。于是,盘古从此有了明确的年龄、身高和生长周期。

《三五历纪》是盘古创世神话发展历程中第一份最重要的文献。

4. 立为主神——《元始上真众仙记》又名《枕中书》(东晋)

起源于东汉末年的道教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道士开始致力于为道教众神排定座次。于是,出于六朝前期的古《上清经》之一《太上三天正法经》开始出现“原始天王”说法。此处原始天王就是《封神演义》中家喻户晓的阐教掌教、姜子牙师傅“元始天尊”的首次亮相。

在《元始上真众仙记》(又名《枕中书》)中,东晋葛洪把盘古和“元始天王”做了结合,盘古成为道教众神之首。

“昔二仪未分,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溟涬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根。天地之外,辽属无端……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生天皇十三头,天皇又生地皇十一头,地皇生人皇九头。”

从东晋葛洪开始,盘古创世神话与其他文明的创世神话有了相通之处,盘古是原始众神之始,以“通气结精”的方式孕育了天、地、人三界众神,盘古则是天地人皇之祖。道教在将盘古神话纳入自己体系的同时,也将盘古由原初的开辟神,转变为道教的最高神。

《枕中书》是盘古创世神话发展历程中第二份最重要的文献。

5. 北兴黄淮——《水经注》(北魏)

唐宋时期北方道教中心之一——泌阳县和桐柏县,也广泛流传着盘古神话。此地关于盘古的记载,始于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和文学家的郦道元及其《水经注》。

“(东荆)州治比阳县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

比水即泌水,现称泌阳河,比阳县即今泌阳县。郦道元记载为“磐石”而非盘古,磐石山改名为“盘古”,北宋时磐石山改名为盘古山,山上还出现了一座盘古庙。明代的《泌阳县志》已改称盘古山,然嘉靖本《南阳府志》仍沿用旧名“盘石山”,并辨明山名讹变原委:“本名盘石山,后讹为盘古,因立盘古庙于上。案:盘,《水经注》作‘磐’,磐、盘古通,石、古形亦近。”《泌阳县志》称名盘古山,应是本县民众对此山的一般称呼,盘石山旧名不再流行,仅在府志的考证中被提及。清代陈梦雷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泌水部汇考》中,把《水经注》的“磐石山”“磐石川”改为了“盘古山”“盘古川”。清道光版本的《泌阳县志》则载:“盘古山,县南三十里,蔡水出焉。本名盤山,后讹为盤古,因立盘古庙于上。”

府志称“磐石山”,县志称“盘古山”,应该是文人与当地人的争论,文人以历代文献为准,而当地人则更看重民间的记忆和约定俗成。

泌阳县与桐柏县流传的盘古神话,在民间久已有之,将“磐石山”改为“盘古山”,也是这种民间记忆的直接反映。今天的河南泌阳县和桐柏县的“盘古神话”,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流传至今的盘古神话,已经包括了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及惩恶扬善、恩泽子孙的神话等,内容涉及开天辟地、世界毁灭、滚磨成亲、繁衍人类、体化万物等等。在桐柏,人们对祖先盘古十分崇敬,称盘古爷和盘古奶,这也反映了桐柏山居民敬祖之意。传说正月初一是盘古的生日,这一天祖先盘古要回来过年,需要清静,所以在桐柏,正月初一到初十是不能进行闹新春的游艺活动的,直到正月初十以后才能开始,否则是犯大忌的。经过了长期的流传,盘古神话与泌阳桐柏的山川地理、自然气候、村落建筑、风俗习惯形成了深刻的联系。

6. 死化万物——《元气论》(唐)

《元气论》出自北宋张君房编纂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卷五六

盘古创世神话后半段,事后化身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世间万物,直到唐代的时候才出现。最早描述盘古化身万物的文献是一部道教经书——《元气论》,托名唐代道士吴筠所作。吴筠是唐代的一位道学大家,文辞传颂京师,玄宗曾召见之于大同殿,问其以道法与神仙修炼之事,很受玄宗器重。不久之后,吴筠预测到天下将乱,于是坚求回到其始修道之处嵩山,屡请不许,玄宗下诏为其在京城岳观内别立道院。安史之乱前夕,吴筠又向玄宗上奏请辞,终于回到了其曾经访道的茅山。

“元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元气论》中气化宇宙、阴阳中和之论道教色彩鲜明,而盘古开辟主题则被淡化,“首生盘古”之说,似乎并非盘古创世,而是元气濛鸿之中孕育出盘古,重点在于盘古“垂死化身”,生成万物。

《元气论》是盘古创世神话发展历程中第三份最重要的文献。

7. 广布民间——《述异记》(宋)

唐宋时期的道教在广泛传播过程中,与各地、各民族的神话、史诗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化信仰。自北宋《述异记》始,盘古的记载已与当时中国各地的山川形成了关联。《述异记》有两本,一本由南朝齐祖冲之撰,10卷,已失传。另一本由南朝任昉撰,2卷,最早见于《崇文总目》小说类,唐以前未见其他收编和著录,盘古的记载只见于任昉版本。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庙,今人祝祀。南海中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昉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主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

结语

从世界各原生文明共性看,创世神话通常都是该民族历史开篇与文献起点,是该族群历史记忆的源头。因此,正史不见,野史晚现的盘古创世神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来龙去脉,有待重新认识。文献考证,则是重新认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本文详细梳理总结的结果看,仅仅凭借本文列数记载盘古的7份主要文献的体量和影响力,完全不足以支撑盘古成为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崇高地位。

个中缘由,另有玄机!

(文明博大精深,笔者疏陋浅闻,欢迎批评指正)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