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我们是否该反思我们的职业化改革?

白丁瞪眼体育 2024-10-04 22:30:54
从1994年到202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30周年。30年兜兜转转,男足国家队可以输给日本7个,已经到了亚洲二到三流水准,俱乐部对上海双雄亚洲精英联赛净吞六弹、难求一胜。足球水平三十年后不但没有显著进步,似乎一夜回到解放前。30年的职业化改革,我们走对了吗?中国足球的未来之路究竟在哪? 一、改革是探索,不代表一定成功,但绝对是进步。市场经济的确立,给了我们很多思考。职业体育是否可以进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的职业体育是否能带领我们走向成功?1994年开始的职业足球市场化改革是没有错的,即使是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成绩依然没有起色。但市场化的职业体育并非只追求成绩,除了成绩我们还收获了很多,事实证明除了成绩我们其他的收获还是很多。比如体育市场,三十年前我们是不会想到体育有这么大市场,职业体育可以养活这么多人,可以创造这么多收益,衍生繁荣的体育文化。因此说,我们不能因为男足没有成绩而单纯否定市场化的职业体育道路。 二、改革没有回头路,要百折不挠,要善于反思出现的问题,寻求继续改革的方法。目前来看,职业化没有给我们带来成绩。唯一一次打进世界杯的绝大多数球员也不是职业体育培养出来的,职业化体育以来也很少出现真正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这说明职业化以来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出了问题。职业体育可以市场化,但是人才培养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化。因为人才培养和青训投入大、产出率低,完全依赖市场化会大大限制选材范围。就像现在普通人家的孩子足球天赋再不错,也很难走上职业化道路,因为家长没有能力把他送到市场化的足校,足校的学费让家长只能望洋兴叹,何况足校的成材率不高,更让家长不敢一个孩子放在这一只篮子里。人才市场化的弊端还体现在选材用材上,足球等集体项目不同于单项,个人能力的体现会放在集体中衡量,而不是个人淘汰,因此选谁不选谁青训教练的个人态度至关重要,市场化条件下滋生腐败也早已是行业中的公开秘密。 三、足球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改革永远在路上。人才培养不能单纯依赖职业化,要把职业化培养和传统的体工队模式结合起来,建立体工队培养补偿机制和体工队向足校输出机制,在市场培养和公益培养之间架起市场化的桥梁。实现选材面的最大化,从100人中选11个,逐步变为1000个、10000个中选出11个。 四、建立职业体育的良性发展机制。职业联赛要勇于清除毒瘤,扫黑、扫赌、打假、贿赂要一起打,真正正本清源,把利益源头除掉。职业联赛要勇于和国际接轨,规范俱乐部发展和管理,维护球员正当利益,真正创造良好环境。能把优秀的国外球员和方法引进来,让国外球员带动本土球员,而不是直接堵死国内球员,形成良性机制,那么我们的国家队选材面才能更宽,关键位置才能不断有优秀球员涌现。 总之,职业化30年,我们不是再讨论是否职业化,而是讨论如何进一步职业化、如何处理好职业化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打好基础、聚集人才,培养市场。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