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神话故事最早是从爷爷奶奶的讲述中了解到的,在劳作时、在睡觉前,这些故事聊以解闷、入睡。故事中的人物样貌、生活场景全部来自想象,有玄幻、有瑰丽。
长大后,陆陆续续看到一些书,对故事情节的了解越发细致,借助一些插图和博物馆中的藏品,对故事形象、场景有了一定立体印象,脑海中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可能因为小时候建立的好感,即使看过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当见到新的版本时,也还是会心动,想一探究竟。
于是,甲骨文画经典《中国神话》又来到手边。
我想知道甲骨文和神话故事怎么联系起来,想知道甲骨文讲神话故事有怎样的魅力,想从新的角度了解神话故事,想认识更多的甲骨文。
真正看了这本书后,那种期望值被达到的喜悦扑面而来。
在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深深的感觉,甲骨文和神话故事很配!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是后代用来研究历史的文献。其实文字本身在殷商时期以前就已经发明,神话故事也是殷商以前的事件,甲骨文的文字和神话故事肯定存在一定的交集。
用古文字讲古神话,文字和故事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仿佛带我们穿越到远古时期,去亲眼见证那些故事发生的场景,很是奇妙。
像仓颉造字,提到很久以前没有文字,是结绳记事,图中画的就是人把绳子打结的场景。
简单的事情用绳子打结可以看明白,复杂的逻辑缜密的事情却无法记录,皇帝就命令史官仓颉造字。
仓颉长着宽大的像龙一样的脸,有四只眼睛。这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图中用龙和目两个字表示仓颉,特征跃然纸上,还不会让人感到可怕。
仓颉通过观察星宿走势、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创造了象形文字,图中用星星、乌龟、爪痕、山水等表示造字的形象,这不就是我们看到的甲骨文的样子吗!
仓颉历经10多年造完字后,惊动上天,粟米像雨一样哗哗落下,图中就画出了云朵下面下雨的情景,很是形象。
4个画面,4段文字,清晰地交代了仓颉造字的故事。虽然简短,但是脉络清晰,整个故事说的明明白白。
和仓颉造字一样,《中国神话》的所有32个故事,都是一样的讲述手法,读起来非常轻松、有趣。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创造人类、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
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被甲骨文赋予了新的灵魂,厚重又鲜活地呈现出来。
这些故事以动人的故事情节,勾起我们儿时的回忆,加深记忆中的理解,还让我们认识了很多不曾熟悉的甲骨文,或者说引起我们对甲骨文的兴趣。
每个角色都是甲骨文扮演,在附录中列出了明确的文字信息,即使我们在看故事时不了解是什么文字,翻看附录也能一目了然。
比如:
盘古,是天和古。
女娲,是女和它。
泥娃娃,是女和土。
愚公,是老。
精卫,是鸟。
......
有的是象形、有的是指事,有的是会意,通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让这些形象充满活力。
除了关键角色外,还有很多背景也是甲骨文演变而来。
比如:
宝宝,是子。
男,是男。
女,是女。
火,是火。
五色石,是石。
马,是马。
弓,是弓。
......
每个都是那么活灵活现。
看了这些文字,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怎么就能想到用这么形象的符号代表文字呢?怎么就能流传几千年依然通行于世间?真的是经久不衰,力敌推敲。
据统计,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有4000多个,被破译共识的只有三分之一,我们在甲骨文画经典《中国神话》能认识百余个,也是相当有分量的数目了,拥有它真的是一份惊喜。
可以说,你想从甲骨文的角度重新领略中国神话的魅力,从中国神话里去感受甲骨文的活力,看看这本甲骨文画经典《中国神话》准没错。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