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期的榜样,守墓者成为感动中国人,队友却说“假的!”

泡椒雪梨 2020-09-23 19:16:37

文革时期有两种特殊的存在,一个是“文革邮票”,另一个就是“知青”。而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就是当时被誉为革命青年的榜样,能与雷锋相齐名的金训华。

文革邮票在新中国邮票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地位,这套从1967年4月开始发行,直到1970年1月结束的系列邮票,创造了无数的拍卖神话。虽然正式发行的只有19套,但能够登上这时期邮票画面的真实人物,却只有毛泽东、林彪、还有金训华。

金训华生于1949年,上海人,为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9年5月,19岁的金训华来到黑龙江,被分配到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插队落户。8月15日下午,逊比拉河突发山洪,金训华、陈健、关根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两根电线杆,纵身跳入洪水中。由于水流湍急,金训华不幸牺牲,只有陈健和关根成被村民成功救起。

随着文化大革命与上山下乡运动的相继结束,金训华和他的事迹,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就在38年后的2005年,金训华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记忆里,可这次不是因为他的英勇事迹,而是因为一位为他守了37年墓的“插队队友”,当时与金训华一同跳进洪水中的陈健。

最早的媒体报道出现于黑龙江某日报,而采访的发起人正是陈健。由于希望媒体帮助他解决工作问题,陈健主动找到媒体讲述了这个故事。可随着各路媒体报道的增多,陈健也许都没想到,2005年他会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颁奖典礼上,《感动中国》对陈健的评价是:“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这个光环也许过于耀眼,牵动了太多中国人的目光,也同样牵动了那一批一起插队的其他知青们。

面对《感动中国》的介绍词,一起插队的朱伟明却说“假的,不要看。”直呼媒体对陈健的报道“太离谱了”。

“离谱”的原因,是其他知青们认为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而这些“不符”的事情,却成为陈健感动中国的一个个砝码。是真的感动,还是“打造”的感动?

感动点一:为金训华守墓

当事人陈健:从1969年下乡到现在,我没离开过逊克县吧,不是一直陪着金训华吗?

知青黄德明:至少1979年我离开双河大队以前没见到他回来扫墓,我们知青在清明节和金训华祭日举行活动也没见他参加过。

知青朱伟明:陈健离开双河村以后,我从来没见到他回去过,更别说去扫墓了,我那个时候管食堂,他要是回去,肯定知道。

当地村民王树秀:很多人挺不理解他(陈健)的,他哪年不来啊,他有时来了当时就走,我们家掌柜的看到过。

面对质疑,陈健的解释:我怎么没去呢?我回去也住青年宿舍,100多个人呢,不可能每个人都找吧……他们的活动我确实没参加,那他们也没通知我啊。我回去没什么特定的日子,想去就去了。而且(清明节或者祭日)我肯定去过,但几十年了,已经记不清楚了。

感动点二:金训华是否在洪水中托过陈健

媒体报道:当我们小分队队长划船来救我们时,金训华把我(陈健)托了上去,自己却牺牲了。

知青朱伟明:当时水流那么急,金训华头露了3次就不见了,怎么会来得及托他?

当年洪水现场的村民姚振杰:“我没有看到金训华推了陈健一把。”

媒体记者:我采访的时候,陈健说好像(金训华)推了他一把,又好像没有推。

陈健的解释:金训华没有推我一把,我也从来没这么说过。这是记者写出来的。跳水的时候,他先下去,我后下去,他始终在我的前面,不可能说推我一把。

感动点三:为金训华留在黑龙江

知青朱伟明:他是最早离开的一批,报道说他最后一个离开。

生产队长姜延滨:陈健有个诺言,要守金训华墓一辈子,1979年上海知青大返城之后,陈健留了下来。

媒体记者:陈健也向我们表示他留在黑龙江并不全是因为金训华。

陈健的解释:我留下来就是为了陪着金训华,他下葬那天我就许下了这个愿望,一开始感觉还不是很强烈,知青离开的越来越多,我越怕金训华孤独,所以要留下来陪着他。我要想回上海,肯定能回来,当时在县城工作的,很多都回来了。

感动点四:为守墓没有回上海而离婚

知青朱伟明:陈健与第一个妻子离婚在1985年,与第二个妻子结婚是1987年。而金训华的墓是1995年迁往县城的。身在县城的陈健何来为守墓而舍弃亲情之说?所以陈健的两次婚姻与为金训华守墓无任何因果关系。

陈健:有些媒体写我前妻和我离婚就是因为我留在黑龙江,不回上海,我没这么说过,我们离婚有这个因素,但主要是因为感情不和。

对于媒体上的不实报道,陈健的一句话我觉得更有意思。他曾对质疑他的媒体表示:“我觉得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个不实,跟我没关系,不是我说的。”

无论是扫墓还是守墓、无论是返回上海还是留在黑龙江,上山下乡的岁月都已远去,也许连金训华都没想到,几十年后会围绕他而引发这么多的争议。

众多的媒体在报道中,无疑为这些事迹进行了“二次加工”,这些假话听得多了,可能连当事人都会相信这是真的。毕竟陈健在被质疑前,并没有向媒体公开澄清过。

添油加醋后的故事可能更加符合中国老百姓心中的高大形象,但这种拔高后的精神支柱,何尝不是对感动二字的一种讽刺。毕竟历史可以如戏,但历史从不容杜撰。

现如今,某百科词条中,金训华事迹的下面已经包含了对陈健事件的评价,我相信这段历史也会一直记录在金训华的词条中,只是这种“守护”多少让人有些五味杂陈。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件事的出现,还是让金训华和他的事迹再一次得到了宣传。无论如何,能为国家财产而不顾个人安危,甚至献出生命,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歌颂。只是面对同类事情时,我们普通人更愿意先去衡量它的价值和后果。不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谁又能考虑那么多呢。

相关邮票信息:

邮票名称:革命青年的榜样

邮票志号:文19

发行日期:1970年1月21日

发行量:1000万套

备注:邮票出现两种版本,因浪花颜色不同而分为“白水版”和“黑水版”。图例中左侧为白水版,右侧为黑水版。

市场参考价:黑水版210元、白水版450元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