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曾借给游击队60斤白米,09年儿子带借条讨要,民政局:奖2万

洋洋爱说史 2024-07-01 14:51:49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09年12月,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大井头村的村民梁诗伟,在自家的祖宅内发现了一张早已泛黄破败的纸条。

纸条上的日期是极具时代特色的“民国卅三年”,换算成如今熟知的纪年方法,也就是1944年,在这张65年前的借条上,赫然写着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向大井头村的鸿文三姐借了白米60斤,并且约定在革命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按每年一倍偿还。

面对这张祖辈留下的借条,梁诗伟陷入了犹豫,时过境迁,他不知道借条上的条件如今还能不能兑现。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带着借条找到了江门市政府,岂料,市政府在认真研究过这张借条后,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奖励2万元!

那么,梁诗伟与这张借条上的鸿文三姐是何关系?对当地政府奖励2万元的做法,梁诗伟又是什么态度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这句话放到广东棠下镇大井头村的村民梁诗伟身上则未免有些太过复杂,其一是因为这笔钱是六十多年前借出去的,其二便是这笔要偿还的债务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

梁诗伟的故事还要从一个证明开始说起,2009年12月,71岁的梁诗伟为了证明自己家里有人参加过抗日战争,便找来了朋友陈先生,和他一起回到了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大井头村的祖宅。

之所以要回祖宅证明家人参加过抗战,这主要和梁诗伟童年时的一个经历有关,据梁诗伟回忆,1944年10月,梁诗伟6岁那年,一天,家里的大门突然被人被人敲响,听到响声的梁诗伟立即跑出去开了门。

等到开门之后,梁诗伟不由得愣住了,因为眼前的人正是他消失了一年多的侄女梁月娇,值得注意的是,梁月娇虽然在辈分上是梁诗伟的侄女,但年龄上却比他大了不少。

梁诗伟那时候只模模糊糊的知道,梁月娇在1943年夏便离家出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此后便一年多没有音信。

此次突然回家,可以说将6岁梁诗伟吓了一大跳,更重要的,梁月娇的身后还跟了十几个年轻人,个个都穿着草鞋,挎着枪。

从家里大人的口中,梁诗伟听了个大概,这群人是当地的游击队员,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此次前来,一是为了讨口饭吃,二则是为了借粮。

梁家当时的主事人是一个叫鸿文三姐的女人,他是梁家当家人梁鸿文的三姨太,也是梁诗伟的养母,梁鸿文去世后,梁家便是由鸿文三姐掌家。

听闻游击队员们两天没吃饭了,鸿文三姐立刻招呼他们去吃饭,吃完饭后,又将舂过的白米给了他们。

这时,队伍中突然有人说不能就这么拿走,要称一下,称过之后发现是60斤,称完后又说要写借条。

这时,一旁听着的梁诗伟立刻从自己的写字本上撕下了一张空白纸递了过去,队伍中有人接过,便在上面写了借条,写完之后,交给了鸿文三姐,叮嘱他胜利后可以拿着这张借条到当地的县政府去,会有人偿还她。

正因为有这段记忆,因此,梁诗伟便一直认定家里是有人参加过抗战的,因此,这才回到祖宅寻找证据。

果不其然,在梁诗伟翻遍了祖宅里的犄角旮旯之后,终于在祖先牌位的缝隙中找到了一张红纸,打开一看,里面包着的正是当年的那张借条。

早已泛黄变色的纸张上赫然写着:“借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六十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按每年一倍偿还”,立据人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中队李兆培,日期则是民国卅三年十月十三日,也即1944年的10月13日。

然而,当真的找到这张借条之后,梁诗伟却陷入了深深的犹豫,因为按照借条上的说法,这笔钱是应该在胜利后由当地政府偿还的,但此时,不管是距离抗战胜利,还是革命胜利,都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这张借条还有用吗?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4个月后,梁诗伟找到了所属的江门市市政府,市政府在确定了这张字条是真迹无疑之后,经过慎重的讨论,做出了三点决定:

第一,由江门市蓬江区民政局一次性奖励2万元,作为对鸿文三姐抗日行为的肯定,第二,鉴于借条上的债主鸿文三姐已经亡故,这笔钱由梁诗伟代领,而借条的原件则是交由蓬江区民政局作为历史文件保存。

第三,如有生活上的其他困难,可以从救济途径解决,但不能再以借条为由提出其他要求。

对这样的结果,应该说,梁诗伟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没有像借条上说的那样,60斤米按每年一倍偿还,但这样的结果已经让他很满意了。

因为如果真的按照借条上所说的那样,利滚利的偿还,那么60几年下来,全中国的粮食都不一定够偿还他一个人的,这也是为何民政局给出的最终结果是“奖励”,而不是“偿还”。

事情发展到了这里,原本双方都还算满意,事情也应该正式结束了,可谁知道,就在梁诗伟领到借条的第二天,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原来,梁诗伟在从民政局领到2万元奖励的第二天,便请来了泥瓦匠,想要用这笔钱将祖屋崩塌的屋顶修葺一下,谁知道,在修葺屋顶的时候,施工人员又从屋顶的隐蔽处发现了一个生了锈的铁盒,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个羊皮钱包,内有一张早已退了色的红纸。

上面写着,借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共38担70斤,此外还有大洋5000元,金条8根,等到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利息是二分钱。

立据人仍然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李兆培,但日期比上面晚了两个月,是民国三十三年,也就是1944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

两张不一样的借条,说明游击队当年曾不止一次的向鸿文三姐借过粮食,其中还包括大洋5000元,金条八支。

于是,梁诗伟便拿着这份新的借条再一次找到了蓬江区民政局,但民政府这一次却没有正式的受理这张借条。

一是短短一段时间内便接连蹦出两张借条,民政局人员不禁怀疑起了借条的真假,况且借条上的立据人李兆培如今也找不到下落,债主鸿文三姐也早已离世,这也就意味着除梁诗伟外,便再无人能证明借条的真假。

二来,这中间还涉及到一个时效性的问题,一般来说,历史债务的追诉时效是20年,而这张借条至少都是60年前的东西了,早已经过了追诉期。

第三,如果真的按照借条上所说的利滚利的还法,有网友曾经计算过,第二张借条如今至少需要偿还3万多亿,这对于当地政府来说,绝对是一个无法负担的天文数字。

因此,此张借条一出,也迅速在当时引起了争议,成为当年火爆一时的“天价欠条”事件,并由此引发了社会舆论。

但不管怎样,天价欠条事件的背后所蕴藏的问题就很值得人们深思,正如央视网在报道中所说的那样,“红色欠条”不应该成为一笔“糊涂账”,合理的偿还债务,不仅是政府公信力的体现,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看完梁诗伟向政府讨还游击队债务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央视网 2011-09-06 “红色借条”不该成为一笔糊涂账

央视网 2011-09-05 游击队67年前借老乡8根金条 民政局称无法兑现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