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中,银行、券商、保险三者是支柱行业,上市的企业最多。券商因为本身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具体可见文末关于东财和中信的分析文章),很难进入我的长期持有名单。作为典型的中介,互联网券商因为具有显著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价值会高于传统券商。保险因为经营指标的客观性太低,理论上不适合个人投资者。特别是寿险,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等非常依赖管理层的判断(财险好一些,综合成本率是个客观指标),即使是本行业的精算师也很难保证客观性。所以,相比于券商和保险,我更看好银行的投资价值。
目前,我持有的银行有两家: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其中,招商银行仓位10%,达到了我为单只股票设置的仓位上限,收益率为-7%;平安银行仓位为7%,收益率为-15%。2024年4月19日,平安银行公布一季报,营业收入387.70亿元,同比下降14.0%。实现净利润149.32亿元,同比增长2.3%。“增利不增收”,净利润靠着报表调节勉强回正。净息差、净利差大降,拨备覆盖率下滑,资本充足率因为2024 年起采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方法计量,勉强上升。
4月22日,平安银行股价跌幅最高达2.15%,收盘跌1.78%。一般来说,我不会去看季度报表,而只会简单浏览一下季度简报。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时间,一两个季度,甚至一年的时间都太短,以致于企业的经营根本不会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如果你对投资的企业比较熟悉,也比较信任,是不会太在意短期经营成果的。巴菲特说,他愿意投资的企业是这样的:如果他要去某个地方生活十年,而这个地方他无法跟踪企业信息;即使这样,他仍然有足够信心相信企业会正常运营,那这个企业就是他要投资的企业。从这一点看,那些把精力放在频繁调研和获取高频数据上的投资者,对自己投资的企业并没有太大的信心。
银行的未来
我认为,银行的根本客户其实就是个人,所以零售战略是银行业发展的未来。银行经营的是借贷业务,谁能把钱借出去并顺利收回本金和收益,谁就是好银行。而想要把钱收回来,除了抵押、质押、担保等措施,最根本的保障还是信用。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交易基础就是基于合同的信用。如果我是一个开餐馆的,因为我相信一个陌生人进来点菜吃饭是会付钱的,所以我才会做生意。如果大部分人都是白嫖甚至吃霸王餐,生意就做不成了。相信陌生人,是交易的前提。那些担保措施,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
银行更是这样,如果借款人申请了贷款,在拿到钱财之后跑了,银行生意就没法做了。虽然现在我们有企业信用登记系统,但真正的信用来源还是个人,而不是企业。企业是一个集体,而集体是没有信用概念的。一个企业赖账,企业中的员工不会有任何道德负疚感,但个人就不同了。所以,做个人的生意,尤其是有信用的个体的生意,是银行长盛不衰的本源。其实炒股与做人有很多相同之处,与好人交往,不只是生意兴旺的根本,也是人生获得幸福的根本。
招行和平银
招商银行是最早也是最坚定地走“零售战略”的银行,之后平安银行对标招行跟进零售战略。之前,我买入平安银行的逻辑是,当时的平安银行估值与国有大行一致,如果未来零售战略成功,估值会向招行看齐,因此基于估值抬升的逻辑,股价会上涨。现在看来,平安银行做得并没有说得那么好。
2023年年报,平安银行披露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战略方针,持续深化战略转型”,如下图所示。这个战略是没问题的,零售业务不但可以降低风险,而且可以提高收益;智能化和金融科技,可以提高客户粘性并降低人工成本。两者结合,整体上实现提质增效的经营成果。招行也是这个战略,但招行目前已经全面转向客户视角和服务导向,已不再区分严格区分零售、对公、同业等客户形态。客户有什么需要,银行就应该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用招行的原话说,就是提供价值。平安银行仍然还处在零售战略的初期,基础不牢,传统的对公业务和同业业务还有很大比重。
特别是同业业务的存在,本质上是经营能力不高的表现。要么自己没有能力吸储,需要借别家银行的钱;要么自己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需要通过其他银行放贷。所以,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兴业银行并没有太高的经营能力。平安银行好一些,但也有这个累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平安之前的年报,会发现平银在战略方针上每年都不太一致,似乎毅力并不坚强。
知行不一
2023年,平安银行在年报中首次公布了零售客户数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做零售业务,客户数量是基础。如果连这个数据都不披露,说明战略仍然浮于表面。2023 年末,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12,543.20 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0,311.77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2.4%,全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58.4%。相比之下,招行1.9亿的客户数量,AUM高达13万亿。平安银行的每位客户在平银的资产平均为3.3万,招行则为6.8万,差距一目了然。招行不但客户多,而且客户还更有钱。一直以来,我认为平安银行依托平安保险的支持,会极大地提高客户数量和AUM。毕竟买保险的人一般会比不买保险的人要有钱,平安银行的AUM增速大于客户数量增速,就是这一体现。只是看上去潜力似乎没有原来想象中的大,难以与招商银行比肩并立。
更让人担忧的是,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不但总额赶不上招行,效益也不行。如下图所示,2023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营收961.61亿,却只获得了68.64亿的利润,占比11.9%,相比于去年的43.6%大幅下滑,看上去零售金融业务可有可无。仔细看会发现,2023年平银总共计提减值损失600多亿,零售业务计提590亿,也就是说2023年贷款损失几乎全是零售业务。这零售业务不知道怎么是如何做得,公司的利润全亏在这块了。平安银行没有披露零售金融业务中到底是哪些业务导致损失增加,我们只好从个人贷款质量情况大致分析一下。
仔细看个人贷款分项,对比招行,平安银行多了一个经营性贷款,不清楚这块和招行的小微贷款是否相同。据有关报道和我自己的观察,经营性贷款有不少是个人用来替换房贷,违约概率较高。虽然平银的不良率只有0.83%,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另外,平安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2.77%,比招行多了一个百分点。似乎平银为了推销信用卡,吸引了不少信用质量较差的客户。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本来零售业务是降低风险的,零售业务的不良率应小于对公业务,但平银个人贷款的不良率大于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与招行正相反。但以上只是猜测,我们并不清楚实际情况。
结论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会发现,平安银行并没有坚定地搞好零售业务,反而吸引了质量较差的客户。这就偏离了零售业务的初心和根本。对于平安银行,我会继续观察,在零售业务走向正轨前不再增加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