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百花洲有座红房子,是惠州市级文保单位

声夫评旅游 2024-11-16 18:16:37
西湖百花洲有座红房子,是惠州市级文保单位

作者 昇夫 字数 1654

半下午出门的时候,天上还飘着星星雨点,湿漉漉的空气湿漉漉的心情。虽阴雨,但并无冷意,反而觉得有些许闷热。这样的天气,让我想到家乡“冬暖冬雨,冬冷冬晴”的俗语。雨落得平静,不像入了冬,像还在秋天。抬望眼,正开的簕杜鹃和红花羊蹄甲一片红艳,又疑作春日。如此征貌,大抵是惠城气候的一种写照。

桥上看百花洲

《惠城印记》这本书,把惠城区人文景观都基本介绍到了,这给了解当地人文及古建筑提供了索引方便。百花洲上的落霞榭自然也有提到。尽管我去过多次,但并没有了解它的历史。趁此机会,何妨再去看看。

之前来看,我称百花洲上有座红房子。有一年春节期间来玩,天气晴好,园内花草众多,有一棵红梅正开,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红梅花,不是大红,是粉红的那种,柔媚动人,春心勃发。还有一回春天,走在话雨亭前的小径,偶然传来阵阵蛙声,不想在这也能听到蛙叫,让我好一阵惊喜。再是花洲榭处,须得晴日,秋阳斜照之时,坐看晚霞落日,那一种悠闲,正配其联“水碧波平观鲤跃,榭闲风软听莺鸣”之意境。

像今日这样的天气,看不了晚霞也不要紧,走近落霞榭建筑,了解它的历史也不算浪费光阴。

百花洲山墙

据了解,百花洲又称花墩、花洲。此名让我想到富阳“花坞”。清梁鼎芬有“花墩花放白青红,蝴蝶双双扑晓风”诗句,后冠名百花洲。

落霞榭被小岛一片绿树所簇拥,身披霞裳相映之下,犹如是在一群人中,走出来一位古典兼现代韵味的美女,与众不同,格外吸睛。

据了解,落霞榭为混凝土仿古建筑二层楼房,坐北向南,面阔约16米,进深13米,高约12米,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砖木结构,歇山顶,辘筒瓦滴水剪边。底层呈“亚”字形,两边各有耳房一间。第二层平面为长方形,红墙绿瓦。榭前有“百花洲”牌楼,为四柱三间三层混凝土与木混合结构。

可见是近代建筑。

据文史记载,明正德年间,惠州知府甘公亮在洲中建落霞榭,于清末被毁。民国七年(1918),李崇纲等邑人捐资重建落霞榭。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军长李扬敬等捐资改建,书题“落霞榭旧址”木匾。

百花洲牌楼旁立有文保碑,显示落霞榭于2004年被公布为惠州市级文保单位。旁边有介绍:落霞榭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因清康熙年间有诗云“四面山光抹落霞”而得名。清同治年间落霞榭湮没。光绪六年(1880)疏浚西湖时,在百花洲设浚湖局,并在落霞榭旧址建镜芙轩。1935年,在镜芙轩旧址重建落霞榭。新中国以来,多次修葺,基本保持红墙碧瓦、飞檐翘角原貌。

另从网上了解,1935年,李扬敬等捐资重建落霞榭,并撰写《重建百花洲落霞榭记》,碑刻内容见于民国《惠州西湖志》:百花洲旧有落霞榭,位于西湖之东北。风景清幽,湖光潋滟。清邓承修先生浚湖,设局于此,则此洲之胜概可知矣。民国初年,有地方官绅于洲上建楼一座,惜基础未固,岁修辄圮。民国二十四年春,奉命移驻惠城,目睹此洲荒废残破,以为欲整理西湖,必从百花洲始。爰将洲上旧楼拆卸改建,颜曰'落霞旧址’,盖原始也。统计全部建筑费一万四千元有奇。除扬敬及本部同人合捐一万元外,不敷之数,由惠属官绅捐助。兹谨序涯略,并志题名于后,用垂纪念。

不知此碑刻还有无保存,现场并未发现。

据以上疏理:落霞榭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由时任惠州知府甘公亮所建。清同治年间落霞榭湮没。光绪六年(1880)疏浚西湖时,在百花洲设浚湖局,并在落霞榭旧址建镜芙轩。民国七年(1918),李崇纲等邑人捐资重建落霞榭。民国二十四年(1935),李扬敬等捐资改建。

李扬敬(1894-1988),字钦甫,莞城县后坊人,国民党将领,曾任粤军第三军军长。

上次访惠州汤泉,汤泉内有多处石刻正是这位李扬敬题写,因苏东坡加持,成为汤泉人文一景。

另,民国国民革命军东征前,陈炯明曾隐居于落霞榭。

落霞榭侧面

对于百花洲落霞榭建筑,它没有给人直观的历史沧桑感,而且,一直都是闭门谢客,令人敬而远之。

个人最喜欢的,还是花洲榭处秋天晴日看落霞,和在话雨亭前听蛙。

转转看看,时间匆忙,关园的时间到了,正好出来。在铁门及山墙处,见有好多只猫,园内也有,估计有十来只。大多是坐姿状,像一尊尊石马,有的靠墙伏卧。一旦走近,立马跑掉,陌生不是,疏离不是,感觉像幽灵,守护着此地。不知道是不是被饲养,或是自然来的野猫,这里倒成了它们的地盘。

落霞榭正面

侧门

另一侧面

后面

“百花洲”牌楼

花洲榭

园内的回廊

落叶

“盆景园”,秦咢生题(此题刻应是今年新修的,以前没有)

园中的人面子树

红梅

铁门,猫

岸上看

落霞榭文保碑(图片实拍于2024.11.15)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