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一位被忽视的权谋帝王,也是南宋唯一真正扬眉吐气的天子

游史渊 2024-12-11 11:38:28

提到宋朝的皇帝,似乎总让人有一种淡淡的窝囊感。尤其是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皇帝醉生梦死。

但有一个皇帝,曾经想过拼尽全力奋力一搏,他也是宋朝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

有人说他是明君,也有人说他是昏君,他就是宋理宗赵昀,一个死后头颅被割下,并制作成饮器的南宋皇帝。

意外登基的皇帝

赵昀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他原本叫赵与莒,后来改名为赵贵诚,再后来当上皇帝后又改成了现如今的赵昀。

他并不是皇室嫡系,只是宋宁宗赵扩的远房堂侄。到他父亲这一代,家族地位早已远离皇室中心。

说得再清楚一点,这个后来当上了皇帝的人,他的父亲一开始只是地方小官,他们一大家子就跟普通的平民百姓没什么区别,他也从未曾享有皇族应有的尊荣。

后来,在他7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家庭骤然失去支柱。

母亲全氏只得带着他和年幼的弟弟回了娘家依靠兄长全保长生活,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直到16岁。

那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皇帝,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可怜,活下去都已经很艰难了。

或许也正是因为童年时期的这种经历,才让他在后来当上皇帝后,拼了命地想要证明自己。

那时,宋宁宗赵扩膝下无子,几位幼年子嗣皆早夭,便命宰相史弥远物色合适的宗室成员继承沂王爵位。

作为权相,史弥远把持朝政多年,他心知太子人选的决定将深深影响未来的权力平衡。

彼时,沂王赵竑被宋宁宗收为养子,深得宠爱。

然而,赵竑的性格刚正不阿,对史弥远这样专权的相爷并不隐瞒自己的不满,甚至在私下场合多次表露出将来一旦继位就要惩治这位老臣的念头。

史弥远心中却暗自盘算,必须找到另一个可以替代赵竑的人,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安稳。

“若有合适之人,正好继承沂王之位。”史弥远的这句话,通过心腹余天锡传到了绍兴。

余天锡得到这个指示后,便一路打听沿途的宗室人家。途经绍兴时,恰好遭遇一场瓢泼大雨,不得不寻一户人家暂时避雨。

那天雨下得密不透风,余天锡拍了拍身上的水渍,环顾四周,正好瞧见一位衣着朴素的少年正在院中忙着生火取暖。

这位少年年纪不大,神情中却带着几分稳重和礼貌。几番交谈后,余天锡得知,这位少年竟然姓赵,而且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

余天锡一时兴奋,几乎忘了外面的大雨,当即返回京城禀报史弥远。

史弥远见到赵与莒后,仔细观察,发现他气质沉稳,神色中并无稚气,便暗自欣赏,心中也多了几分打算。

次年,史弥远将赵与莒带到临安,安排进宫学习礼仪和知识。1221年,赵昀被正式迎入皇宫,继承了沂王爵位。

然而,对于这位突如其来的“沂王”之位,赵贵诚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史相公为何如此厚待我?”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他的每一步都已成为史弥远棋盘上的一枚棋子,而他自己的命运,也已被牵动着朝某个未知的方向前进。

1224年,宁宗驾崩,史弥远与杨皇后密谋,假传宁宗遗诏,废黜了太子赵竑,将赵贵诚推上皇位。自此,他更名为赵昀,成为新一任皇帝,是为宋理宗。

傀儡皇帝

宋理宗即位后,史弥远手握大权,把持朝政,朝臣们多对新君的权威表示怀疑。然而,宋理宗并非寻常的“傀儡”。

在史弥远的指导下,宋理宗一方面接受宫廷的教导,学习朝政的规则,另一方面也在暗中观察每一位臣子的举动。

他没有急于求成,反而更沉得住气,一边装作“无为而治”,一边积累自己的声望与支持。

他继位后几乎有将近10年的时间,是对朝政完全不过问的,整日沉溺于玩乐和美色。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反倒让他安稳地在王座上待了下去。

1233年,史弥远病重,朝中高官纷纷聚集在殿外探望。

宋理宗站在窗边,看着史弥远脸上浮现的痛苦之色,低声对身旁的侍卫说道:“相公劳苦功高,不必再为朝政操心。”

话虽如此,但宋理宗内心明白,属于他亲政的时刻即将来临。

他深知史弥远掌权的强硬风格让朝中多少人心生不满,因此,在史弥远病逝后,他没有急于罢免史党势力,而是采取了一种缓和的态度,以避免朝堂的动荡。

然而,宋理宗逐渐开始将史氏旧臣一一安排到不显眼的位置,以便逐步掌握朝政。

胸有大志的皇帝

南宋中后期,蒙古势力在北方迅速崛起,继辽、西夏和金朝之后,对宋朝形成了新的威胁。面对这种急剧变化的局势,宋朝内部对该如何应对产生了激烈的分歧。

一部分官员出于对金朝的深刻仇视,主张与蒙古结盟,联合灭金以收复中原;而另一部分官员认为应该与金朝保持一定关系,以避免宋朝日后孤立无援。

然而,随着蒙古与金朝的战事愈演愈烈,金朝败局已成定势,宋理宗终于决定选择与蒙古联手灭金。

大臣们大多认为,这是一次良好的机会,既能为靖康之耻报仇雪恨,也可以利用蒙古的力量达成北伐的目标。

但此时,以赵范为首的一批官员却犀利地指出应该吸取宋徽宗时期“海上之盟”导致金灭辽的教训。

可惜当时理宗实在是太想证明自己了,他视蒙古的提议为天赐良机,于是答应了蒙古的要求。

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哀宗在绝望中自缢而死,末帝完颜承麟也被乱军所杀,金朝至此灭亡,结束了与南宋长期对峙的局面。

而这一仗也让当时宋朝的官员和百姓扬眉吐气,包括皇帝在内的大部分宋朝人都很乐意看到金朝灭亡,但也有一部分人却清醒地意识到蒙古会给南宋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一语成谶

当初赵范在内的大臣就不同意联合蒙古对抗金朝,但宋理宗不听,最后虽说是击败了金朝,扬眉吐气了,但却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我们都知道,三角形是最坚固的的建构,在政治上同样如此,当时,蒙古和南宋之间隔着一个金朝,三者相互牵制,这才维持了南宋许久的表面和平。

如今,金朝已经灭亡,蒙古的下一步目标不言而喻。

当初,宋蒙结成联盟的时候说得好好地,待金朝灭亡,蒙古会把河南一带还给南宋。但事实上,蒙古根本没给,他们违约了。

在这种情势下,理宗意图乘胜恢复中原,于五月任命赵葵为统帅,全子才为先锋,派赵范率江淮军作为策应力量,正式发布诏令,号令大军北上河南。

然而,当宋军抵达洛阳时,遭遇到蒙古军的伏击,损失惨重,战局迅速崩溃。

赵葵与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又无力维持粮饷,决定率军南撤,其他驻守河南的宋军部队也随即撤退,南宋试图恢复故土的雄心再次落空。

这次惨败给南宋带来重大损失,数万精锐战士伤亡,大量物资消耗一空,使南宋的国力再度削弱。

更为严重的是,这一战役的失败,为蒙古提供了正当理由,从此宋蒙战事全面展开。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宋理宗与大臣们不断调整防御策略,可惜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他也在不断受挫中渐渐丧失自信。

权力巅峰后的冷落晚年

晚年宋理宗逐渐失去了对政务的热情,渐渐被享乐和奢靡的生活所吸引。他曾是端平年间励精图治的君主,但到执政后期,却放任权臣们大肆操控朝政。

他在临安不惜动用大量资源,大兴土木,修建华丽的楼阁寺庙,为自己祈求长寿,甚至专设豪华的场所供自己游乐。

后来,他疾病缠身,无法亲自处理政事,于是下诏召请名医救治,但应征者寥寥。

1264年,宋理宗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昔日号令四方的天子,此时竟显得如此憔悴。

他在位四十年,内有奸臣扰政,外有蒙古逼境,他步步为营,虽收复了部分疆土,却未能如愿将南宋彻底稳固。

11月16日,赵昀病逝,享年60岁。

数年后,南宋终在元朝铁骑的南侵中覆亡,但理宗一生所追求的坚守与光复国土的精神,依旧在百姓心中传颂不止。

结语

宋理宗,作为南宋唯一能在金、蒙两大强敌夹击下稳住中原的帝王,以深厚的权谋与沉稳的统治,让南宋一度扬眉吐气。

只可惜,他最终还是没能力挽狂澜,晚年彻底摆烂,沉溺于享乐,将年轻时的志向抛向脑后。那些复国的理想全部被他忘却,最终,他在百姓的怨怼和谴责中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参考资料:

《宋理宗继位问题再探——以赵竑与史弥远之矛盾为中心》——李超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