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王伊同

笑卉评情 2024-09-10 16:37:11

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王伊同

赵统

王伊同,字斯大,肖虎行九,晚号虓翁。1914年生于江阴城内文昌巷。其父王希玉先生,江阴近代教育事业的推动者,曾担任辅延、南菁两校的校董多年,一生为江阴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王伊同最幼出,备受父母兄姐的宠爱。母亲中年去世,父未再娶,教育子女的责任,乃由王希玉先生一肩承挑。王伊同与父亲共同生活了20多年,耳濡目染,亲聆教诲,承继了父亲正直不阿的品格和实事求是、质朴无华的治学门径。

王伊同6岁人学,从辅延小学毕业后,升人南菁中学。当时,南菁初中不分科,高中则分文理两科,王伊同偏好文史,进修文科。他好学深思,勤奋努力,学习成绩总超人一等。1932年,王伊同以全校文科第一名的成绩从南菁中学毕业。

同年,王伊同进人金陵大学,觉得该校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一年后,便毅然转入燕京大学。当时的燕京大学历史系,执掌教鞭者,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如邓之诚、顾颉刚、张尔田、洪业等。王伊同在燕京大学,朝夕与众师友切磋学问,学业大进。 1937年,学成毕业(其间,曾因病辍学一年)。毕业总平均为8.76分(满分为10分),全校毕业班第一。此高分记录,以后历届也从未有人打破过。由此,被选为斐陶斐学术奖荣誉会员,又获得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因而进入本校历史研究所,专治南北朝史。

当时,燕京大学历史研究所规定,研究生第一年,必须阅读大量中西名著,学子颇感头痛。王伊同却发愤读书,乐此不疲。年终总考得高分,考卷被收档存放作为示范,让以后历届研究生传阅观赏,以资参考、学习。

六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崇尚门第之风极盛。要想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就必须搞清楚“门第”问题,它实在是研究该历史时期的关键所在。王伊同在燕京大学历史研究所,苦心收集、参考了110余种文籍、资料,殚精竭虑,花时两年,撰成《五朝门第》一书。“五朝”这个名称,肇始于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炳麟,指东晋、宋、齐、梁、陈等五个建都南京的朝代。

该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共八章,分别为,1、总论,2、民族,3、高门在政治上之优遇,4、私门政治之盛衰,5、高门在经济上之垄断,6、附属高门之奴客,7、高门之风范,8、高门之习俗。下册则为高门婚姻世系表,共75幅。这里,所谓世系,就是将高门大族之间,世世代代荫承传继的轨迹,条分缕析地记载下来。所谓婚姻,是高门大族之间互联婚姻,因而是巩固各自特权的一种政治上的需要,并借此祈求能使家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在学术研究上,所谓谱牒之学,就成为显学。这在史学著作中,反映尤为明显。《晋中兴书》以郡望为人物分类立传,而《南北史》则以祖孙相次,如同在写传主的家谱,而不再如传统的以某一朝廷兴亡为上下限断。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干脆将郡望、世系合在一起加以表述了。然而,还从未有人将婚姻与郡望、世系全都联系起来,对这一时代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王伊同则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在史学界第一次同时将士族的婚姻与仕宦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指出了权门世袭相沿,数世不替的缘由所在,这是王伊同对南北朝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五朝门第》定稿后,即交哈佛燕京学社排印。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遭日军封闭,此事被搁置下来。后来,王伊同执教于成都金陵大学,几经周折,《五朝门第》终于在1942年由该校文化研究所付印。30多年后,香港中文大学又再版了修订本。由于该书的学术价值,直至今日,它仍然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重要参考书。

1944年,王伊同受哈佛燕京学社美国总部的资助,进哈佛大学东方语文系进修。因当时中国东南沿海沦陷日寇,他只得从成都乘机先飞印度,再取海道,间关万里,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开始了他在海外的研究生涯。5年后毕业,得哲学博士学位,期间,撰成《日明交聘史》一书。

当时,哈佛大学远东系博士生毕业论文,必出翻译一途,即规定要将一部中文或日文著作,翻译成英文,用来证实该生阅读中、日文的能力。王伊同认为,这种要求实在太低,对以中、日文为其母语的研究生来说,根本无此必要。恰好当时《明实录》出版问世,王伊同对它进行了一番研究,尤其是有关明王朝与日本关系方面的内容,并参考了大量的中、日文原著,终于独辟蹊径,用英文撰成《日明交聘史(1368-1549)》一书。独立著书当然比单纯的翻译进了一步,有其独创性。王伊同是突破哈佛大学远东语文系有关博士论文必须专事翻译规定的第一人。

王伊同哈佛毕业后,先后受聘于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52年,返回母校哈佛大学,在汉英辞典处任编译。王伊同在燕京大学求学时的老师洪业先生,早在1936年就倡议编撰工程浩大的汉英大字典,并将其收集到的《说文解宇诂林》等中外辞典16种(另15种分别为《十韵汇编》、《玉篇》、《龙龛手鉴》、《集韵》、《西儒耳目资》、《佩文韵府》、《康熙字典》、《骈字类编》、《经籍纂诂》、《辞源》、《字源》、《古籀汇编》、《辞通》、《辞海》及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中日分析辞典》),用5英寸× 8英寸的大型卡片50余万张,分别粘贴,汇寄哈佛。1941-1946年,由赵元任负责编纂。赵离任后,由李方桂继任(赵、李二人均为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后因其规模实在过于浩繁,无完工的希望,于是,去泰务实,缩小范围,在16种辞典中,单选择《辞海》一种入手。王伊同负责编辑《辞海》下册。5年间,译成戌、亥两集,从“金”(八划)部到"龠"(十七划)部。共计48个部首。该辞典的编纂,显示了王伊同深厚的目录学和训诂学方面的功力。

本来,该辞典议定由东京研究社刊行,结果,主其事者,因宠袒日文,轻视汉语,竟然毁约,不予付印。这样,倾注了多少学者心血的成果,一旦付之东流,真令人扼腕叹恨。如今,王伊同手边还存有影印手稿一份。

1957年,英译《辞海》编纂工作结束后,王伊同离开哈佛大学,任教于加拿大之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在此期间,王伊同又撰成《民国儒林传》27篇。

早在1943年,由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的学者恒慕义主编,房兆楹等50多位东、西方学者合作撰成《清代名人传》,刚一出版,就立即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和好评,被誉为"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外国论述近代中国的著作"(见《费正清对华回忆录》)。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应邀为之作序,对这种“国际合作研究中国历史和传记”的形式称赞不已。

十多年后,霍华德.鲍曼,仿照其例,主持编写《民国名人传》。于1957年请著名学者袁同礼(前北京图书馆馆长)拟定传主名单,并托友人向王伊同约稿。王伊同欣然同意,利用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书籍,写成27位学术界名人的传记,分别是张尔田、章炳麟、章士钊、张元济、陈三立(陈衡恪附)、陈寅恪、陈垣、钱玄同、朱希祖、傅增湘、黄节、黄侃、柯绍态、顾颉刚、李鸿铭、春平、柳诒徵、马叙伦、缪荃孙、舒新成、丁福保、董康、王先谦、王閲运、王国维、叶德辉。其中,张尔田、顾颉刚两位先生,是王伊同就读燕京大学时的老师,而缪荃孙、柳诒徵、丁福保、王先谦,则都与南菁书院有关。

后来,整部《民国名人传》煌煌4巨册,列传600篇,经过10多年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67-1971年间陆续付印出版。它与先前的《清代名人传》如同玉璧一双,相映成辉。王伊同与有功焉。

1962年,王伊同又从加拿大返回美国,任教于宾夕发尼亚州的匹兹堡大学,受命创办该校的东亚语文系,执掌系务(系主任),兼任东亚研究所所长。在任5年,请得联邦政府资助,增聘教习,除语文外,使美术、经济、地理、历史、政治、社会诸门,各有专家掌教。于是,纽约、芝加哥间,匹兹堡大学蔚为研究中国文化之一大中心。其后,卸去行政职务,专司教学,潜心研究学术。以后,又先后担任密歇根、印第安那、明尼苏达诸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耶鲁、衣阿华两大学亦加聘,婉谢不就。

在70、80年代中期,又曾先后在台湾大学及新竹的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多年,讲授“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史学名著导读”、“世说新语导读”及"中英互译示范"等课程,深受学生爱戴。

王伊同教学有方,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而自己的学术研究亦从未中断过。1984年,英译《洛阳伽蓝记》的问世,是又一成果的展现。《洛阳伽蓝记》与《齐民要术》、《水经注》被称为北魏的三部杰作。该书所述,虽多故国山河之痛,类殷墟麦秀之思,但对后人研究那段历史,实有很大贡献。如记载宋云、惠生之西域之行,就是中西交通史上的一大文献资料,开玄奘西行之先河。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在流传过程中,又辗转传抄,因此,该书本身就存在不少问题:作者杨街之,姓杨?阳?抑姓羊?何处人氏?生平如何?均不甚可考。再加上其书作者的原注,又与正文相混合,后人难以区分细辨,给阅读带来诸多不便。

王伊同翻译该书,首先从校勘《古今逸史》、《如隐堂》和《津逮秘书》3种明刻本着手。然后,每字每句都穷尽其出处,做到无一字无来历。对全文都详细地加以注解,全书共有注1362条,另有英译官名167个。所引用各种语种的经典,如果旧译正确无误,便遵循旧译;不妥的,则弃之重译,以求其真。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共引用中、日、英、德、法等书籍300余种。如果某语种的引文,本身就十分费解,就得先将引文也详详细细译过一遍。这样,译上加译,“注”外加“疏”,自然是难上加难。王伊同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学识,终将全书译完。

早在译书之初,就已有两家大学出版社,争相邀稿,最后王伊同选中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因该出版社有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不怕赔本,而在他处,恐无力承担。英译《洛阳伽蓝记》于1984年在香港排印出版,书内还附刊汉字。它的出版,使得中国古代优秀学术文化,在逐渐走向世界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书成,各方好评纷至沓来。例如,加拿大亚尔培达大学之布鲁克云:”(杨街之)之作,但题《(洛阳)伽蓝记》,(所涉实甚广。)其时(朝野)欢娱,外若无事。实则异族侵凌,师旅叛逆,时局动荡无准。此书所载史实,(各方)反响琐事,于北朝社会、政治、文化制度,揭露倍多。原书为文学作品,广投众好。王伊同之英译,(用笔)谨严,(考订)详尽,予人之深刻印象。其学术造诣,高埒街之”(原载1985年8月美国《亚洲学报》45辑第四册第835页)。这是对王伊同学术成果的充分肯定。

王伊同在爱护乡邦文献、保存古代典籍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50年代,澳门有一藏书家姚钧石先生,经过20年的寻访搜罗,藏书45000册,共14万卷,且内有不少善本、珍本。姚氏为此将己宅称为蒲坂书楼。蒲坂者,舜都;舜亦姚姓,故名。后姚氏想将藏书全部售出,王伊同适在加拿大之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闻听此事,连忙通过中间书商,并征得校方同意,将蒲坂书楼之藏书,全数购入哥伦比亚大学,从而避免了大量珍贵古籍的流失。从采购入库,到分类编目,王伊同始终参与其事,还将其中宋、元、明刻本及旧抄善本,逐一登录在册,详加考订说明,成《书目》一篇,以广其传。

王伊同热爱故乡,有过不少善举,如为南菁母校设立王希玉(王伊同之父)奖学金等等。而在他的努力下,《崇祯江阴县志》两次重返故里之事,尤为人所称道。

《崇祯江阴县志》是燕京大学所藏之善本。1936年,王伊同因成绩优异,获汤觉顿奖学金200元,立即寄回江阴,作为其父王希玉先生70大寿的寿礼。王老先生却辞,嘱咐王伊同请燕京大学图书馆,以此费雇人精心抄写《崇祯江阴县志》。王伊同谨遵父命,照刻本原式制版,天地鱼脑(旧式线装书之版式术语),一任其旧。书成,即送江阴成立未久的县立民众图书馆典藏。不久,“七七”事变爆发,日寇侵占江阴,该县志痛遭焚毁。1948年,燕京大学所藏该志原本,移往美国,藏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而成为海内外孤本。

40年后,江阴重修地方志,辗转托人想法将《崇祯江阴县志》重返故里。然与有关方面商洽,竟无结果。王伊同得讯,即与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吴文津先生(时旧馆长裘开明先生已退休)洽商。王伊同先前在哈佛大学10年,多旧识。这次,因吴先生之助,制成《崇祯江阴县志》的复印本及微缩胶卷,并请便人带回故乡,交给了修志办公室。这样,至今尚存于世,而流散在外的8部明、清两代江阴县志,终于全部征集收齐,成一完璧。

王伊同于1985年由匹兹堡大学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然仍著作不辍,并受邀赴他处大学执掌教席。所著书,除上述《五朝门第》数种外,还有《南朝史》(英文)、《哀诔铭译注》(英文)、编《(王希玉)驾丝斋诗文烬余》,至于其他文史杂著,则汇刊于《王伊同论文集》上下二册(上册中文,下册英文)。

王伊同史学精湛,而其文学素养亦极深厚。其文,句锻字炼,运意遣辞,直追魏晋。年少便负文名,小学时代且不论,在南菁,每年校内举行作文比赛,总得最高奖赏,而比他仅高一个年级的四哥伊复,得奖常次一等,因戏曰:“老同(伊同昵称)无情,太不为老兄留余地了。”后入金陵大学,国文教员评其习作,谓"可以读《大公报》社论矣”(《大公报》时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其时,日寇已占东北,创建伪“满洲国”,国难当头,而国民党政府犹以"援外必先安内"为借口,实行不抵抗政策。王伊同激于义愤,作文抨击时弊,仿唐代杜牧,作“今罪言”,结语云:“使枇政不除,苛捐不减,兵连祸结,法渍民贫。行见其心劳日拙,国破家亡而后已。'安内'云乎哉?'攘外'云乎哉?”

转学燕京时,入学考试题为“多难可以兴邦论”,王伊同以成绩优异,尽免该校中文必修课程。

在研究院,校长陆志韦先生(著名语言学家)尝语人“吾任教南北(陆先生曾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多年)数十载,阅人多矣。才思敏辨,文辞典雅,莫王生若。”

张尔田先生阅《五朝门第》毕,欣然捋须曰:“王生文笔绮丽,斜峰曲沼,疏雨轻风,直是一幅江南春色。”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所长屈万里先生,尝致王伊同书,有云:“台湾写古文者已稀,吾兄独树大纛于海外,迎风招展,物望攸归。”

前北京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先生家宴,当面称云:“北美学者中,中文文笔典雅,唯君为第一。”时袁先生哲嗣澄、清亦在座,更举杯谓曰:“尔辈荀得王先生文采百一,吾愿日日浮觥。”袁先生编《新疆丛刊》,搜书7种,原请王伊同写序一篇,既交卷,则改为《丛刊》总序。

王伊同学贯中西,英文造诣亦深,学者誉其文体具有维多利亚韵味。

王伊同虽然早已是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待人却诚恳和蔼,作风平易近人,工作严守纪律。他在台湾清华大学(新竹)任客座教授时,每日晨去晚归,一如其在美国执教时的严谨风格。该校工友见了,说他老而不懈,堪为教师模范。两年后,任教期满,临行,工友坚持设宴欢送,以表达对这位模范教授的敬佩之情。

王伊同道德文章均为世人、学人所称道,他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天赋和勤奋之外,还得益于早年的家庭教育。

王伊同在家中排行第九,上有4兄4姐。其父王希玉先生一生对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良多,而对子女们的教育,也可谓是尽心尽力。王伊同回忆起往事时,充满感情地说,他父亲对9个子女是“教育机会均等,求学致用井重。”结果,个个都受到新式教育,学有专长。4个姐姐毕业后,分别在国内外从事教育工作,培育英才无数。4位兄长,大学毕业后,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非凡的成绩。那时,江阴城内的诗书簪李礼人家不少,然而,如此重视子女教育,并能结出丰硕成果者,恐怕很少有超出王希玉先生的了。他们的老家在文昌巷,也许名符其实吧?

王伊同妻娄安吉,燕京同学,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早亡。其女是南伊利诺斯大学心理分析学博士,其子是西北大学医学博士。真可谓薪传不替。

2016年10月27日晚,王伊同在梦中溘然长逝,享年103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