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选择的年龄因素

刘哲说法 2024-10-04 14:33:06

随着司法职业选择门槛的增加,赛道切换变得成本更高,那就意味着在选择赛道的时候应该更加审慎。

而赛道选择的时候,其实年龄的因素格外大,很多时候甚至约定性的。

比如45岁之后辞职就很少了,因为他的黄金时间不多了,而他花在前一个职业的成本却非常大,比如他干20年法官或者检察官,他就觉得不太想放弃,他就有点想等退休了。

当然退休如果也不能自由择业的话,反而会迫使他们在高龄辞职,反正都拿不到退休金的话,他们也就索性不等了,这也是一个变数。但应该不会应当大局。

年龄为什么如此重要?

这主要有几个因素:

1.可塑性

年龄越小,就越容易改变,也就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反正啥都没干过,干啥也就是啥了。

相反的,如果一个职业做久了,很多思维就容易固化,很多观念就不容易转过来。

有一个老哥退休之后干律师,打赢了一场官司,当事人给拿了一条烟。他还对人家说,这个我不能拿的。后来一想,不对啊,我都干律师了,还呵呵笑。

有些思维是潜意识,不是一天形成的,而一旦形成了又不容易改变。

而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认定一个行业,就一直积累,就可以不断积累这些潜意识。

当然一定是一些好的潜意识,不是潜规则,不是陋习,而是一个行业所特别需要的品质。

比如,律师的即席表达能力都很好,往往要强于司法人员,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们在法庭上的发言经常要被限制,不让他们念稿,法官会要求他们将书面意见听后提交法庭,当场说要点,目的当然是压缩开庭时间。但是如果需要表达复杂的内容呢,那就只能脱口说,打腹稿,甚至即兴发挥。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一开口就滔滔不绝,洋洋洒洒,而且往往还能够抓住重点,听得人津津有味,因为如果让人听不进的话,也就不让再说了。

所以是压力,让他们锤炼了表达能力。这个表达能力不仅是在法庭上管用,在开会的时候,在沟通的时候,在讲课的时候就让他们占了优势,就会显得很有水平。

同样的人来到检察机关,习惯于书面开庭,念稿开庭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有动力来锻炼自己的即席表的能力。以为法官不会打断他,给同行一个面子。

而这个面子把他害死了,让他没有了进化能力的适当压力,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书面文稿。特别讲究三纲一词,一提出庭就是三纲一词,重要的案件领导层层审定,把标点符号都给确定了,你在法庭上还怎么发挥?

但我就纳了闷了,你再厉害的领导能够未卜先知的预料到法庭上的一言一行,一旦发生变化,你这层层审定的三纲一词还有什么用?唯一的用处就成了捆绑公诉人的锁链,不仅让他们在法庭上动弹不得,而且在成长的道路上也同样收到了束缚。

不直播则已,一直播就露怯了。

其实几次影响力比较的直播下来,虽然都显得公诉人发挥不好,但是它其实有一个知耻而近乎勇的功效,也就是让他们知道了努力的方向,需要一些更加从容的、自由的发挥空间了。

但是现在的普遍做法是,干脆敏感案件就一律不直播了,不是迎难而上,不是在压力下成长,而且干脆不要压力了。而没有压力虽然一时风平浪静,但长久来说无异于慢性自杀啊。

2.风险承受力

年轻才能经得起失败嘛。

这个经得起的不是经济成本,而是时间成本。

一个行当干不好,但是只要还年轻,就有时间从新开始。

但是45岁之后就不好说了,再加上职业门槛,从一个行业能够顺利到转到另一个行业,能够上了道,都50了,而能够积累一下有所起色,那都60了。

虽然都到了退休年龄,但是在这个新的行业中不过是一个晚辈,谁会愿意在60岁的时候还做个晚辈呢?还要仰年轻人的鼻息,看40岁人的脸色。

虽然在体制内,50-60之间也基本是下行通道,也注定要看年轻人的脸色。

但是由于体制内超级稳定性,可以不用那么委屈,而且之前积累的职业经验也不会浪费,不管职务高低,毕竟也是前辈,也多少可以得到年轻人的尊重。

但是如果到了中年之后再重开职业,那么在体制内的经验就很难自动的转换为体制外的经验,虽然人生阅历是有通用性的,但是专业能力和行业思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就决定了,虽然年龄不小,但是其实没有什么经验,很多事情都要问人,都要重新学习。

而且这个时候记忆力其实是减退了,我自己都有感觉。

而且特别害怕也就痛恨考试,但是为了重新选择职业你免不了要经历一些考试面试,你那个时候就会觉得与年轻人竞争,真的很残酷,很不人道。

中老年人真的不适合考试了。

因为年龄的周期决定了你应该要输出的时候了,你怎么还在输入呢,而且还是一些基础性的输入。

这个学习效率就决定了转行之后的成长速度其实不会特别快,你原来的经验用不上,而固有的思维还是经常影响你在新行业中的判断力,让你更为艰难。

这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风险承受能力下降的原因。

你没有那么多时间重新开始,重新积累,重新考试,你不仅时间不够,而且精力也不够,而且重新调整思维方式的成本也特别高。

这就像装修一个新房要比,装修一个旧房容易得多。

装修旧房首先要做拆除工作,不仅要重新刷漆,甚至要重新安排管线,要重新挖沟,弄得面目全非,推倒重来就相当于扒了一层皮。

没有人想扒自己的一层皮。

所以越是上岁数就越是不想动了。

3.生命投资成本

痛苦不仅是除旧布新的痛苦,痛苦还来自于对之前付出的舍不得。

因为人最宝贵的职业黄金期就只有那么多,我之前说过是二十年,本科就是从23-43岁,研究生就是26-46岁,大体就是在45岁终结,能上道就上道了,上不去也就这样了。

这种积累是不可替换,不可重来,其实是一次性的,你付出了足够大的力,就期望它能够开花结果。

否则之前春耕夏耘不就白忙活了一场。

而且即便是按照长期主义的立场来看,你二十年来的不断积累,也应该是要见到亮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你舍得走么?

果树伺候了这么多年,要结果了,你舍得把它连根拔起么?

再种啥你不都要伺候几年,才能出成果嘛。

与其如此,为什么不多等一会儿,万一呢。

这个等待就很容易滑倒了50岁,这个时候你再想走,岂不是更不现实了,就这样吧,还有几年了就退休了。

这就好比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既然一条生产线能赚钱没什么要换,即使战略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了,但是前期的投入不愿意放弃啊,不愿意割肉啊,最后就被套牢,诺基亚和柯达都是前车之鉴。

所以我们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看它现在怎么样,而是要看它几十年之后怎么样,要看它的潜力。尤其是看它的进化规则对你是否适合,能否发挥你的最大作用,这个适合也不是一时的和短期的,你要从生命的终点考虑职业选择的合适性。

你要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个角度考虑你目前职业的适应性。

比如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公平正义,甚至改变司法体制面貌,那在外边是很难推动的。

而你想实现财务自由,放飞自我,让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那体制外可能就更加的适合你。

但是不断如何选择,你都需要及早的做出选择。

就像跑马拉松补充盐分一样,不是等你抽筋的时候才来补充,而且是要提前补充才能避免抽筋,因为身体有一个吸收的过程。

同样的,对新行业也有一个适应过程,能力也有一个提升过程,经验也有一个积累过程,这三个过程指的无非是时间,你是不是能够高瞻远瞩的提前预见到行业的趋势和适合自己的赛道,你就可以获得比同行更加充分的发展机会。

这就像创业公司能够抓住窗口期一样。

这个窗口期有一个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机遇期,也有一个年龄以上的机遇期。

我个人认为这个机遇期,大概就在30-35岁之间,这个时间能够抓住确定一生的赛道,那一切都还来得及,之前的投入也还不够大,精力上还是比较旺盛的,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之前的积累虽然不能完全用的上,但是可以变换一种形式对外来职业更有力,但是如果之前积累的太多,这种有力就会打折扣,而且年龄优势就会极大降低。

所谓青春是稍纵即逝的,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这种职业选择的窗口其实是稍纵即逝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