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越不讲道理,孩子反而越优秀?原因扎心了

谁的情感大放送 2024-11-16 14:22:55

教育节目《放学后》有一段特别经典的场景:

吴欢芮的妈妈每次看到女儿没考好的时候,就一直在女儿耳边疯狂输出。

“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希望你出人头地。”

“妈妈能帮你的已经尽力了,你只能靠你自己改变人生。”

“妈妈现在管你这么严,也是不希望你再走妈妈现在的路。”

……

这些对话似乎都似曾相识,而吴欢芮并没有被这些道理感化,反而变得暴怒和歇斯底里。

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其实有时父母越不讲道理,孩子反而越优秀。

一味讲道理,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过一句话: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你讲得越多,孩子越反感。”

邻居陈阿姨每天在吐槽儿子一天到晚在玩手机。

“我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在他被窝里搜到手机,有一回都十二点多了,我偷偷潜入他房间,竟然还看到被窝里透出蓝光。”

陈阿姨每次看见儿子玩手机,就不停唠叨,现在学习才是主要任务,成绩这么差,有什么理由玩手机?

开始她儿子还会敷衍几句,放下手机去写作业。

可次数多了,儿子就越来越不耐烦,不作声也不写作业,翻了个白眼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越是这样陈阿姨越要强迫儿子听她的道理,企图等待一个满意的答复。

没想到儿子竟狠狠把手机摔在地上,歇斯底里说道:“你说够了没有,你凭什么觉得你说的都是对的?”

陈阿姨看着儿子狰狞的面孔,瞬间也哑口无言,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儿子第二天直接旷课不上学。

孩子不但没听陈阿姨的教导,竟还出乎意料地变得如此叛逆。

记得曾看到知乎上一位初中生这样吐槽父母:

“他们压根不关心我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反而总是迫不及待用过来人的身份来讲道理,凭什么就认为我什么都不懂,凭什么就认为他们几十年前的那套方法放在现在就适用呢?”

评论下更有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真实故事:

“高考那年我感觉抑郁活不下去,差点就熬不住了。

我妈当时辞职在家陪考,每天不停跟我说为了我放弃升职的机会,为了我放弃了高薪,别人的孩子怎样怎样……

一定要争气,不要辜负她一片苦心……

我每天被她的道理熏得透不过气,多亏那年学校出了住宿制度,我第一个报名,考大学也特意填了离家特别远的学校。

一刻都不想回家,远离了我妈,才感到自己真正活着。”

看完这个故事突然一阵心酸,孩子被父母的“道理”压得喘不过气,父母却乐此不疲。

爱讲道理的父母只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经验强加在孩子身上,但从没思考过自己所谓的经验,真的适用孩子吗?

心理学上把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种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慢慢长大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天性,而过多的说教就会让孩子产生超限效应。

父母越不讲道理,孩子越优秀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提出“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亲身体验,让孩子犯错,造成了不良后果,并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从中汲取教训。

同事有段时间为教育儿子特别烦恼。

孩子自从初中后,她下班后几乎所有时间都在陪伴和督促孩子写作业,更不会让孩子做家务。

甚至还在班级群里,让班主任和其他成绩好的同学多帮助自己儿子。

可是这样的万般宠爱,在儿子看来却不值一提,反而对同事的行为特别反感。

同事也感到很挫败和无力,加上工作上也特别忙,就放任儿子,每晚回家,她不再包揽家务。

吃完饭开始处理公事,要求儿子去帮忙洗碗扫地。

可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儿子竟然开始特别认真做作业,并且还会和学习好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作业的难题。

每晚不但自觉做家务,做作业,按时洗澡睡觉,有一晚看着同事11点还在工作,竟然还主动热了一杯牛奶。

看到儿子的转变这么大,同事突然就醒悟,讲太多道理反而让孩子消极对待,父母只需要做好自己,给予孩子信任和陪伴,孩子自然茁壮成长。

其实,让孩子亲自去体验也比讲道理强一万倍。

之前看过一个有意思的视频:

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对爸爸说,她想从桌子上跳下去,感觉应该会很好玩。

而爸爸什么都没说,拿起一只鸡蛋放在桌子边缘,然后让鸡蛋慢慢滚下去,“啪”的一声,鸡蛋碎了,蛋液流了一地。

这时爸爸跟女孩说:“鸡蛋碎了,所以你看,从桌子上摔下来,是有危险性的。”

小女孩立马露出害怕的表情,告诉爸爸,她再不会有这个想法了。

相比于很多只会讲道理的父母,这位爸爸选择把结果直接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她目睹,亲身经历。

这样的感受比千言万语来得有效。

孩子既不会因为听太多“道理”而反感叛逆,相反,让她更清晰地知道高处跌落的后果,以后也会牢记处于高处时,必须小心。

优秀的孩子不是讲道理讲出来的,而是需要激发他的内驱力。

好的家庭教育,

不要讲道理,做好这些事就够了

父母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明白,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独立个体。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的思维停滞不前,自身也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自己也没能在说出的“道理”里过好一生,孩子凭什么听你的?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不用说道理,用父母自身的成长带领孩子,做好这些事就够了。

1、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心理学中的麦拉宾法则认为,一条信息产生的影响力,只有7%来自文字,38%来自声音,剩下的55%来自无声的肢体语言。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综艺节目《上班啦,妈妈》里,主持人涂磊的女儿,对自己的爸爸特别“狠心”。

比如涂磊下班回家晚,她会毫不留情地把他关在门外,并且用特别严厉的语气质问:“为什么这么晚?没带表吗,再给你十分钟……”

这跟小女孩稚嫩的外表一点儿也不般配。

这时妻子在一旁说道:“这不正是你平常对待女儿的方式吗?”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希望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你不能把看手机当成习惯。

你希望孩子将来孝顺,那你对待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大声吆喝。

要孩子信服,自己的行为得先服众。

2、用夸赞代替严厉的说教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表扬孩子的努力,他会感到被肯定,并且更愿意挑战更有难度的事情。

表扬毅力和勇气,他会明白即便没有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的成长也同样重要。

表扬孩子积极的态度,他会更加愿意探索世界,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当孩子能够保持天性,在每天的成长里自由展现生命力,有效的夸赞就比说教来得更有效。

3、与孩子一起体验

现在很多学校也注重亲子体验活动,在这些过程中,孩子更能亲身体验真实的生活。

例如在《小小外卖员》里,让孩子亲子当一回外卖员,父母在一旁协助,过后孩子特别明白辛勤劳动的不易。

再例如在《当个小厨师》里,带着孩子从市场买菜,再到厨房里亲自做一味简单的饭菜,父母不能插手,只能在孩子求助时才能提供帮助。

这样孩子就特别能理解,操持家务的不易。

在生活中也一样,父母要明白,自己几十年来总结的经验,有对的地方,但同样也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趁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总结出新的经验,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才是一种正向循环。

写在最后

特别喜欢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先让孩子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感受事情背后的乐趣,教育效果也会被放大。

道理说得再好听,不如实践体验,道理说得再多,不如放手让孩子试错。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