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文中有5秒广告,解锁即可阅读全文,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集齐了6颗无限宝石后,“灭霸”毫不犹疑地打响了手指,瞬间“半个宇宙”消失了。
有人说灭霸残酷,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他在经历了无穷尽战争、人口膨胀与资源枯竭后,所做出的应对之策。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就做过一项颇具雄心和壮志的超前实验,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这就是名为“生物圈二号”的实验。
01 “棒球明星+石油大亨+财团”的组合先不论,“生物圈二号”到底是个啥项目,先来讲一讲它的奇妙“来头”。
“生物圈二号”并非由政府或著名科学家牵头,而是由当时一个名叫约翰·艾伦的美式橄榄球运动员发起。
他当时对外宣称,要在美国建立一处模拟地球环境的生态圈,以便为人类以后在外太空定居做准备。
目前对于约翰·艾伦,我们所知甚少,只能推测他之所以会有如此提议,或许是受到当时美国“辉煌”的航天事业发展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横空出世,美国成为世界航天业“无二”的绝对霸主。
最辉煌时,美国曾一共发射过135次航天飞机,搭载过852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这一成就至今仍为世人所惊叹。
或许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约翰·艾伦才会发起这一极具超前性的倡议。
此类实验当然需要资金而且必须斥巨资方可,而巧合的是,约翰·艾伦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他就是美国石油大亨爱德华·P.巴斯。
对于科学,爱德华·P.巴斯怀有无比的热爱和超前的认知,他说服并联合了几个大财团。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洛克菲勒集团,他们投下1.5亿美元,选择在亚利桑那州的大沙漠中建起一座仿地球环境的生态基地,这就是“生物圈二号”。
项目之所以会被称为“生物圈二号”,是针对我们地球被称为“生物圈一号”而言。
在历经了8年之久的建设后,在人迹罕至的大沙漠中,耸立起一处建筑群,它有着巨大的穹顶,白色玻璃的外立面,这都令其在沙漠中异常醒目。
建成后的“生物圈二号”,面积达一万余公顷,全封闭状态。为了达到全模拟真实地球环境的效果。
内部建有包含雨林、草原、海洋、沼泽等各种野外生物群落,以及适宜人类居住并从事生产的人工生物群落。
可以说,美国人在大沙漠中建起了一座全仿生地球生态、可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态城市。
科学家们就如同《圣经》中的诺亚一般,在基地放置了大量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
据说有4000余种动物、3000多种植物及1000多种微生物等,单从物种上看,“生物圈二号”堪称“诺亚方舟”了。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人”了。
02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西方文化中,上帝创造人类之时,为了让亚当不孤单,还创造了夏娃与之结伴。
“生物圈二号”实验,也选择了“男女搭配”的组合,精心挑选了四男四女进驻基地。
因为信息限制,目前我们可知的是,参与实验的8个人,他们来自美国、墨西哥、尼泊尔等5个不同国家且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
有的擅长生物学,有的则是植物学方面的专家,当然还有工科类的学者等。
在即将进入“生物圈二号”之前,面对记者的采访,8个人显得跃跃欲试,仿佛是即将踏上浩瀚宇宙的宇航员一般,他们的实验也的确是开创性的。
中国诗人陶渊明描绘了“桃花源”的美景,而这种描绘或许可以用在“生物圈二号”实验的初期。
“生物圈二号”于1991年9月26日正式开始。在实验的初始阶段,几个人按照预设的工作内容,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生物圈二号”的建设,是模拟人类在外太空的环境下,建立一个地球环境的生存环境,同时实现可再生与自给自足。
因而在生活上,8个人要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也就是说,他们需要自己来种植作物、饲养家畜,才能喝上牛奶、吃上鸡蛋等。
这种生活对于这些长期生活在城市并进行着大量脑力活动的科学家们,或许是再惬意不过了。实验初期,相关实验记录也表明确实如此。
当然,除了生活层面的劳动,他们还要针对整个基地的设施、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等进行科学实验。
在几个人有序的分工合作之下,各种实验数据源源不断地向总部发回,其中很多数据都极具科研价值,实验进展得十分顺利。
然而随着实验的持续,被封闭在有限空间内的8个人,他们的心理、情绪以及身体等开始发生一定变化。
几位科学家就如同“真人秀”节目一般,一些人之间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纷争”一步步上演。
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背景、性格各异的8个人,他们每天生活、工作在一处,短期内或许还可以做到“彬彬有礼”。
但时间一久,难免就会产生各种摩擦或问题。
最开始出现的往往是情绪与心理,长期远离熟悉的环境,特别是亲人,不少人会产生孤独感,而这种情绪也导致了部分人之间的关系紧张。
作为社会人,哪怕是在大环境中,人际的摩擦也无法避免,更何况是在生物圈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呢。
看不惯、不能忍受等情绪,逐渐蔓延开来,加剧着部分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
虽然他们也是可以通过电话与外界进行联系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利要求更换成员。
因此其中一些人就如“真人秀”中的情节一般开始了“真撕”。
摩擦、争吵或许还可以忍耐,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他们竟然出现了“供氧”与“粮食不足”等问题。
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不仅需要忍受“饥饿”,还“缺氧”,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03 饥饿、缺氧……崩溃了美国影星马特·达蒙曾主演过一部科幻电影《火星救援》,片中他饰演过一位被迫“滞留”在火星的科学家。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种植土豆,幸运的是,他不仅获得丰收,还成功获救。
那么,在人类自建的“生物圈二号”中,在存有大量动植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粮食不足和缺氧等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生物圈二号”建设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个可再生式的生命保障系统,因而必须是环保且可自主循环的。
因而,居住在圈内的人类,在对待其他物种的态度上,有点像中国道家的“无为”,即不刻意干预,任其自然生长。
在这种理念下,可以“想见”,“生物圈二号”内的动物一定是快乐且大量地繁殖、植物也是“恣意”生长的。
然而,作为一个全密闭空间,这必然会带来生态失衡。
单就食物而言,当动物成倍数增长后,它们所需的食物和水分乃至呼吸所需的氧气也会成倍数增长。
而植物蛋白来源的生长,不仅需要一定周期,而且也需要水分等。
加之生物圈处于密闭状态,缺乏紫外线照射,同时还禁止使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这都导致了作物的产量不足。
因而,在人类入驻“生物圈二号”10个月之后,食物就开始出现了匮乏,有时科学家们每人每天都不能保证吃到一个鸡蛋。
而且在密闭环境中,整个循环系统中的氧气含量,也只能依靠自身循环产生,无法与外界进行交互。
当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后,氧气的含量自然也会随之下降。
人与动物都需要充足的食物、水源,当然还有氧气,而当人类都无法获取到足够食物的时候,生物圈内大量繁殖的动物它们自然是大量死亡。
在最为糟糕的时期,“生物圈二号”内的氧气含量相较初期,下降了足足20%。
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人类的健康必然会受到威胁。
所以,到1993年6月26日,最初入驻的8个人中有7人因无法忍受,选择离开,这次持续了21个月的实验不得不提前宣告终止。
此时,几位科学家的身体状况已经异常糟糕,而且生物圈内的动植物死亡殆尽,而生命力最为顽强的竟然是寄生虫。
04 完全失败的试验品?“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后,科学家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此次实验失败,主要归因于氧气与二氧化碳比例失衡、动植物生成比例失衡以及水资源失衡等因素。
他们得出结论: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地球仍然是人类最佳的居住地。
那么,“生物圈二号”真的只是那个时代,那些“幻想家”与“有钱人”的一次失败的科学设想吗?当然不是,就在第一次实验后的次年3月,科学家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这次实验时长为10个月。
其间,科学家对“生物圈二号”内的食物、水循环等系统又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
之后,“生物圈二号”就结束了其真人实验的“历程”。
但作为世界“最大的闭式人工生态系统”,“生物圈二号”并没有就此被弃用。
而成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科研教学基地,至今其仍发挥着科研价值。
哪怕到了三十余年后的今天,在现今的科技水平之下。
当我们再来回头看“生物圈二号”会发现,它的存在仍然是超前性的,而且其实验,不仅是一种科学设想,更是一种有效且具有价值的科学实践。
“生物圈二号”为现今多个领域,特别是现代航天业提供了珍贵的科学数据。让我们对未来人类的居住地有了更多更切实的设想与实践的可能。
05 地球之外,我们还能去哪儿?那么,有人要问了,三十多年过去了,以现在人类技术的发展水平,我们到底还能不能真正实现到外太空生活的梦想了。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中国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今世界航天业的“绝对顶流”已经转从美国转至中国这里。
2030年,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必将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
2030年前后,中国计划将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建成月球科研站以及在火星实施采样等。
除了大众所熟知的“探月计划”,我们还有针对包括火星在内等外太空星球的“深空探测”等计划。
中国正一步一步、按照计划有序地推进着自己的航空航天事业。
其中建成“月球科研站”,从某种意义可以说,它是“生物圈二号”实验的现实延续与实现。
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世界各地爱好航天事业的人们对于中国的“月球科研站”有着各种无限美好的设想,他们甚至模拟出自己心中的理想模型。
无论实际建造情况如何,届时,中国终将为全人类建成第一个探索外部空间的基地。月球或将成为人类探索并最终实现星际移民的前哨站。
“生物圈二号”实验虽然失败了,但它所具有的超前性和先导性,以及科学价值都将继续影响和激励着后来者前行。
而那8位科学家,他们被关在密闭场地所进行的长达近2年的“真人”版科学实验,不仅涉及科学,也包含了对人性的“探索”。
所以当我们再来看各种综艺、真人秀时,对于明星们的“撕”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毕竟理性如科学家们也躲不过。
参考文献:科普中国 1994年3月6日发布(科学家第二次进驻生物圈2号)上观新闻 2022年12月18日发布(这个科学实验,让八名男女困在温室里生活两年,供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