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仲平,用一根吸管8毫利的“蝇头小利”,打造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吸管王国。
他的创业传奇始于1979年,当时他还是个14岁的少年,跟随父亲在江西走街串巷,用鸡毛换取微薄的生计。
生活的艰辛,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后来,楼仲平转行做起了日用百货批发。
1993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个想要转行做其他生意的吸管老板。
他接手了这家老板的二手机器,投身吸管业。
随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原有的批发生意,转而投身于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吸管生产。
起初,人们对这利润微薄的小吸管不屑一顾。
但楼仲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工厂迅速发展,吸引了众多义乌商人的目光。
一时间,当地的吸管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暴增十几倍。
然而,在这场跟风潮中,楼仲平再次展现了他的独特眼光。
他发现,无论哪家工厂生产的吸管,包装上都印着相同的一男一女两个儿童头像。
这显然是大家缺乏品牌意识和长远规划的表现。
于是,楼仲平趁机出手,以2000元的低价抢先将这一图案注册为商标,为自己的吸管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8月,是双童吸管获得“身份”的日子,也是楼仲平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因为,他曾有多次创业的失败,所以他对此项事业格外用心。
楼仲平始终坚持品质至上,即使在1997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也绝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他的吸管包装上明确标明数量,而且每包吸管数量只多不少。
这种诚信经营的理念,让双童在质量上与对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金融危机过后,许多竞争对手纷纷倒闭,而双童却越发稳健。
他始终坚守质量底线,将双童打造成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
自1998年始,双童的国外订单汹涌而至,一度让外贸占比飙升至90%。
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利润并没有如愿增长。
一方面,成本降低遇到了瓶颈;另一方面,国际大客户在招标时不断压价。
双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21世纪初,双童吸管的主营业务高度依赖于大订单,尤其是来自奥地利的一家大型经销商。
这家经销商的订单规模,庞大到令人咋舌,以至于双童的所有生产线必须全天候运转三四个月才能满足需求。
尽管这种业务模式简化了管理流程,但它同时也将企业的命脉,交到了对方手中。
这让富有远见的楼仲平深感不安,他开始审视:这种过度依赖大客户的策略,是否真的可行?
楼仲平的这种深刻反思,促使他在2003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经营战略——“小客户原则”。
当时,双童的年产值已达到三四千万元,多来自大客户订单,所以,这一战略决策具有巨大的风险。
但是,为了不让单一客户“牵着鼻子走”,楼仲平果断放弃了国际大客户,转而专注于发掘国内的小客户,如咖啡馆、酒吧、连锁餐饮和高级酒店等。
这一调整,不仅使双童吸管成功地实现了客户结构的多样化,和业务风险的分散化,而且,为其后续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2005年,双童的内外贸份额达到了平衡,工厂也逐渐发展出柔性生产能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在稳定了基本盘之后,楼仲平着手推动双童向产业链的更高端攀升。
他深知,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永无出头之日。
于是,在2006至2007年间,楼仲平把自己关起来搞创新,努力思考吸管除了喝饮料还能有哪些新用途。
经过连续三个月的闭关研发,他最终开发出了风车吸管、哈哈吸管、可降解吸管等几十种创新产品。
这些产品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双童的产品线,也为其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随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双童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
2009年11月17日,双童申请的37个吸管新点子,正式通过了专利审核。这证明了,双童在吸管创新上,可真是令人佩服!
然而,楼仲平也没有预料到的是,他的持续创新,和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竟然能够在关键时刻,拯救整个行业于水火之中。
2020年年底,“史上最严”限塑令的颁布给吸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可对于早已布局可降解吸管的双童来说,这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消息传出后一个月内,双童的订单量激增,其中一款聚乳酸可降解吸管(成分玉米淀粉)的销量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吸管领军者,楼仲平凭借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和前瞻性的创新策略书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面对挑战和机遇,他始终坚守品质底线、勇于突破创新、敏锐洞察市场趋势,成功将双童打造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吸管王国。
他的故事不仅激励着无数创业者勇敢追梦,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作者:哈哈
编辑: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