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中医被打压这一说法?

深水聊养护 2024-07-14 19:14:54

历史上第一起“打压中医事件”,其实是中医界自己闹出来的一场乌龙

1912年7月,当时的北洋政府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废除旧的学堂制,将学堂一律改为基于现代教育制度下的新学校

随后次年1月份,新成立的教育部将拟定好的改革措施对外公布公布大学规程里(教育部“第25号令”),其中将大学分为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而“医”又分为了“医学”和“药学”两部分

但细心人发现,在教育部改革的内容条款中,从头至尾都没有把中医药学的任何科目

于是就在该法令公布的第二天,一名叫陈英如的女士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就将教育部“第25号令”中未涉及中医药的事情曝了出来,并大声疾呼:

“昨读教育部颁发医药学堂章程,专重西医而中医不与焉,是使吾国医药两届无形澌灭,可为痛哭”

这就是著名的“漏列中医案”

关于陈英如的信息我们了解很少,猜测其大概率应该是一名中医。但显然她并非是北洋政府内部人员,更非负责起草“第25号令”的参与者,对“为何不将中医药纳入其中”的前因后果知之甚少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了解任何实情的陈英如,在得知这条法律后“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北洋政府在打压中医

所以原本是基于教育制度改革的“第25号令”,就被莫名其妙钉上了“打压中医”的标签,成为了“阴谋灭绝中医”的“证据”

那你说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出台“第25号令”时,是否就是奔着“打压中医”去的?

显然不是

因为教育部长范源濂后来也说过,之所以“第25号令”没有涉及中医药的内容,是因为中医药没有形成标准的制式化教育大纲

所以真相并非是当时的教育部通过“漏列中医”来打压中医,而是中医药缺少规范化教育,导致新教改无法将其纳入

当时也有清醒的中医人知道这其中的问题,例如民国著名的老中医秦伯未就针对“漏列中医案”说过:

“倘谋根本稳固之计,敢谓医校教材之规定,实属首先之急务”

秦伯未

但清醒的人毕竟少数,大部分庸众都是愚蠢的

陈英如在《申报》上刊发文章的第二天,以上海名中医余伯陶为代表的沪上中医界,就发起筹备了“神州医药总会”。“总会”当天便发出两个声明,一是坚决反对北洋政府提出的“第25号令”,二是成立“医药救亡请愿团”,组团去南京“告御状”

余伯陶

因为大家已经笃定了“第25号令”的出台,就是你北洋政府想方设法的要“打压中医”。好像整个北洋政府没事干了,为了打压中医才专门成立了教育部

既然事情已经发展到了阴谋论的阶段,那么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就变的既荒唐又可笑

首先是北洋政府教育部不同意暂缓“第25号令”,但提出提出只要你中医界能“拟订中医学校课程”,就可以将其加入“第25号令”,给你中医药一个合法的“名分”

可问题是唐宋之后,中医药哪里来的“标准”?此时的中医流派众多,教材不统一、学制不统一,甚至连对经典的认知和理解都不统一

所以“神州医药总会”便召集各地名医齐聚上海,开始整合各方力量搞中医药教材的标准化大纲

结果是什么你都能想的到

多如牛毛的中医流派,让这个“教材编纂”工作变的如同喇叭辩经一样热闹。整个教材编纂工作混乱不堪,里面冲充斥着争吵、谩骂、诋毁、拆台

期间甚至有反对中医搞“标准化”的民间中医团体霸占会议现场,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医源自师承,搞标准化教育就是砸他们饭碗

结果就是“神州医药总会”这样一个草台班子搞了20多年,从1913年一直搞到1936年,结果还是没能拿出让中医各流派都服气的中医药标准教纲和教材

最后连民国政府也看不下去了,不得已在1937年2月,由时任考试院院长的焦易堂提请教育部制定《中医教学规程编入教育学制系统以便兴办学校法令案》,以官方的名义接管中医学术标准建立工作,但随之到来的抗战……

焦易堂

而在这20年里,教育部“第25号令”一直进展顺利,公立医疗教育机构里并没有中医药的影子,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进行的很好,中医药还是被“漏列”了

所以整场故事看下来,你会发现这真的很荒唐很可笑

中医似乎只要“证实”自己的衰败并非源自无能,而是外界“阴谋打压”的结果就够了

错的都是别人,至于中医衰败的真正原因……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 2024-08-15 18:51

    中医还能苟延残喘,要感谢一个人,不如然早就凉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