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那些叹为观止的政治“骚操作”!

俇攘 2024-09-26 23:23:22

自古以来,政治战场,远比军事来得更腥风血雨,这里有无数多的奇思妙想和阴谋诡谲的套路,在这个战场上,集中了华夏历史上近乎所有的高手大显神通,许多先贤用超凡脱俗的智慧,出其不意的妙招,让后世对那段历史无比歆羡和向往,也对那些政治妙招叹为观止。

华夏历史绵延数千年,从上古部落时代形成阶级和政治,到奴隶制时代各种制度开始建立,再到封建帝国时代走向集权和专制。华夏始终迸发着前进的蓬勃动力,承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运用无数的政治妙招,解决了层出不穷的难题,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夏启和伯益之争

1、大禹选伯益当继承人,却让启实际管理国家

三皇五帝末期,我国处于所谓的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的阶段,大禹为三皇五帝中最后一位帝王,在其政治生涯末年,继承人的问题再次成为困扰这位君主的难题,根据部落规制,人们推举在帝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成为大禹的继承人,但是没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后来经过商议,又一致推举伯益做他的继承人,毕竟,在治水过程中,伯益的功劳仅次于大禹,完全有资格成为部落的领袖,大禹对此也默认了。

但是随着部落的稳定,大禹内心却觉得应该由自己同样优秀的儿子继承自己的位置,于是大禹因为怕犯众怒,虽然表面上默认了功劳卓著,威望极高的伯益为继承人,但是却在晚年刻意培养自己的儿子启,让他实际管理整个部落,而启凭借大禹的扶持,迅速积累经验,完成蜕变,由于将部落治理的井井有条,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心腹群体,也赢得了很高的威望。而反观伯益,空有一个继承人的名头,反而没有任何政绩展现,于是权力的斗争就变得剧烈起来。

大禹去世后,夏启直接接管了部落的治理权,大批部落首领在站队的时候,选择了实力更强的夏启,而伯益见此情形自然怒不可遏,于是召集本部落的军队和一小部分支持者,发动了讨伐夏启的战争,而夏启一方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迅速平定了伯益之乱,稳坐部落首领的位置,开启了世袭制的奴隶制夏朝,因此夏启也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

推恩令

2、推恩令解决宗室分封

从战国后期到西汉中期,大一统和分封制两种政治制度成为了当时主要的历史发展冲突,几任帝王都未能妥善解决,秦朝以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度,同时打压宗室力量,导致了秦末天下大乱,秦朝宗族无力站出来提供帮助。而项羽大兴分封,结局是天下分崩,民心尽失。所以刘邦继位之后,在大一统郡县制的基础上,对宗室和功臣进行了一系列分封,后逐步剪除功勋,形成了非刘氏不得封王的祖制。

但是西汉初期,宗室的权力得不到限制,世袭罔替之下,随着与皇室的关系渐渐疏远,在所在封国内开始形同独立,甚至可以左右封国内的官员任免,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被削弱。汉景帝时期,为了防止藩王做大,于是开始着手削藩,却差点被七大诸侯国联合推翻,好在周亚夫顶住了压力,各个击破,平定了七国之乱。但是地方势力过于强横,一定会威胁中央的统治,甚至也会影响西汉王朝的国力。

推恩令削藩

所以解决藩王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汉初期的几位帝王,直到汉武帝时期,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颁布了推恩令,表示诸侯王的所有孩子都能继承一部分诸侯王的封地,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他子嗣降爵分封,分别形成直属于汉廷的微型王国与侯国,不需要几代,就可以轻松实现削弱天下诸侯的目的。自汉武帝之后,西汉藩王再也没有威胁到皇室的统治,这一方法简单、且备受支持,还相当有效,实属顶级阳谋,在华夏封建王朝后期被多个朝代效仿。

3、行省制大而不专

行省,作为地方最大的行政区,很容易形成割据政权,古人云: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意思就是行省很容易不受朝廷控制,于地方专横独大,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历代都采取群官负责制度,约束行省一把手的权力。

汉中地区归属

到了元朝时期,中央政府玩了一手妙招,通过更改行省疆域范围,让行省内部相互牵制和制衡,形成内耗,无法统一思想。就比如为了防止巴蜀地区叛乱或者割据,元朝将与巴蜀地区语言和风俗差不多的汉中地区划分给了陕西,一方面牵制了陕西内部,另一方面削弱了四川地理上割据优势,这也就是现在陕南三市,虽然同处于一省,各个方面都与关中和陕北格格不入的原因。

同理,后期也对其他的一些行政划分进行了针对性的改变,比如徐州划给江苏而不是山东,嘉兴和湖州划给浙江而不是江苏,还有江南省分成安徽和江苏等等。

三省六部

4、三省六部制度限制地方权力

我国自秦开始的封建帝国时代,一直保持着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大趋势,最大的阻碍其实在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博弈,毕竟国家那么大,中央想要插手地方的管理,其实并不用容易,所以自古以来各省长官都有封疆大吏的说法,那如何才能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实力不受辖制呢?

历朝历代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制,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地方的行政机构,同时受到地方政府和中央各部门的双重领导,如此可有效的限制地方势力的专权。但是在隋唐之前,由于政治高度的发展问题,以及管理思想上的不足,一直没有能够将这一方式贯彻到底。

隋朝完成大一统之后,为了提升国家机制的运转效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于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做出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基本定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及三大中枢部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和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之下,设置有朝廷六部,分管各项大小事务,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而在中央来说,三省六部制度,把相权一分为三,避免了丞相独大,威胁皇权。同时设置了六部,作为实际执行部门,同样有直接对皇帝负责的责任,既能牵制地方,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牵制尚书省的权力,同样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手段。

宋代文官集团

5、以文制武解决武将掌权问题

宋之前,总有手握重兵的武将起兵,威胁到中央的统治,甚至可以轻言废立皇帝,譬如东汉的何进、董卓、曹操,有甚者可以挟天子令诸侯;东晋的王恭手握重兵挥军就可以直捣京师,导致皇帝司马睿因此忧愤而亡;北魏的尔朱荣和尔朱兆直接掌控朝廷,东魏的侯景祸乱整个黄河以南;还有刘宋王朝的檀道济甚至可以废皇帝另立新主;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安禄山手握三镇造反连破长安和洛阳;到了晚唐时期,藩镇做大皇权根本不及地方。

五代十国时期,因为乱世,武将的权力完全得不到控制,导致了政权更迭频繁,后唐亡于武将石敬瑭叛乱,后晋也因为刘知远武将做大不受节制,导致国内内耗严重,最终被契丹所灭。而后汉则是被武将郭威所取代,同样后周也是如此,被掌握兵权的武将赵匡胤所灭,正因为此,北宋建立之后,为了防止武将掌握兵权,威胁到皇权的统治,所以开始各种限制武将的权力,放大文官的权力,以文官来压制武将,进而压制武将。

所以自宋代之后,武将就没有了造反作乱的能力,文官团体开始不断扩大,到了明清时代,武将甚至已经低了文官一等,自此之后武将再也没能威胁到皇权。

明朝科考分榜

6、科考分卷

由于我国疆域庞大,各地经济水平也不一样,自然教育质量也不同,因此在科举考试这块,如果全国拉通进行考试,自然是经济条件好,学风更加浓郁的地方的学子更加有前途。而偏远山区或者其他省份的学子,本来学习资源就不如经济好的地区,所以成绩自然会有些不如。

这样,就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中榜者大都集中在某些特殊的区域,而这些人进入官场后,因为同乡情分,自然会结成团伙,达成共同进退的协定,也就是所谓的乡党,长期以往,会对朝廷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困扰。

所以,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进行了分榜,将经济条件好的南方定为南卷,会试录取比率占55%,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北方,则定为北卷,录取人数占比为35%。而对于经济条件落后的西南地区,也给予了一定的照顾,留了10%为中卷。以此达到了平衡各地方学子入仕的比例。要不然拉通了考试,以明朝时候的经济条件和学术氛围,可能做官的基本就是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这几个省的学子了。

6 阅读:1029
评论列表
  • 2024-11-07 09:56

    别总吹推恩令多厉害,推恩令只在刚出现时打了诸侯一个措手不及,汉武帝之后再没出现就说明它是有缺陷的。诸侯要将家产平分,那诸侯也可以要求皇帝把家产平分,皇帝不答应推恩令就不会再出现。推恩令如果真的在中国实行下去,中国就会变成欧洲的小国林立,真不是什么好东西。

  • 2024-09-30 03:06

    推恩令顶级阳谋,它不是无解,而是在那个时代没法解决,嫡长子继承全部家产导致的族内积怨过深。因此得到大量拥护者,明知有毒也要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