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的“红线”思维,民营经济该管得严,还是该给出路?

我是徐显圣吖 2024-10-12 16:14:52

最近,司马南发表了一篇名为《认真读民促法草案,司马南有话要说》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些关于民营经济发展和管控的问题,引发了不少讨论。

读这个草案,很多画面都在眼前会闪现出来,很多故事很多人物啊,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风雨烟云都在眼前,牟其中在,李晓华在,马胜利在(今天的很多人只知道马云马化腾,不知道马胜利),任正非在,柳传志在,曹德旺在,董明珠在,张一鸣在,汪滔在,我们胡同里开杂货铺的胖三儿在,姚记炒肝毛毛也在……

司马南在文中列举了很多企业家,还夹带着他胡同里开杂货铺的“胖三儿”,总之,意思很明确——别高看这些民营企业家,他们跟普通做生意的差不多。

这篇文章看起来很有意思,但细想之下,却有点问题。

他把民营经济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

民营经济确实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完全归结于“国家管得太松”,未免有点以偏概全。

毕竟,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它的活力、创新力和对市场的敏锐反应,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看看司马南的说法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情感绑架与“民促法”:民营企业真的不服管教吗?

司马南在文章中,用了一种常见的手法,就是通过情感共鸣,来唤起读者的认同感。他说改革开放几十年里,出现了很多企业家,从牟其中到马胜利,再到今天的任正非、柳传志、董明珠。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这些民营企业家不过是走在历史大潮中的人,不要高看他们。

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得快,走得远,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市场上混得好,更是因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创新力。

司马南批评他们“触碰红线”,觉得国家对他们的管理不够严格,但他忽略了一点:民营经济的活力来源于市场自由,而不是被捆绑在条条框框里。

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为了利用它的灵活性,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如果一味加大管控,把企业束缚在各种规章制度中,最后只会扼杀掉它们的创造力和活力。

司马南的逻辑很简单:现在的问题是民营企业不服管教,管得松了才有这些问题。他把问题简化为制度与管控的关系,而忽略了民营企业存在的实际复杂性。

全球化时代,管得紧真的是好事吗?

我们再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司马南的这种“管得太松”的论调到底有没有道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有足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如果管理过于严格,会不会适得其反,扼杀掉民营企业的活力?

举个例子,美国的科技企业如苹果、特斯拉、微软等,正是因为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才能够不断创新、突破,成为全球科技领军者。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科技创新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要大得多。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环境中,本来就比国有企业困难,特别是在资金和政策支持上,它们远不如国有企业占有的资源多。

如果对他们的管控再严格一点,企业家们还能有足够的动力去创新吗?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哪个才是生产力的真正动力?

司马南在文章中,也提到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问题。他认为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基本原则,这无可厚非,毕竟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在一些重要领域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问题在于,公有制经济虽然在很多方面有优势,但它的弊端也不能忽视。

公有制经济由于其体制和机制的特点,往往缺乏市场竞争中的那种活力。国有企业在很多时候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这一点在全球经济中也是公认的。

看看中国的银行、石油等国有企业,它们虽然掌握着巨大的资源,但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却相对较弱。

反观民营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它们正是因为在市场中能够迅速反应、灵活应对,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因此,把一切问题归结为对民营经济的“管得太松”,其实忽视了公有制经济本身也存在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某一种经济形式,是需要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单靠国有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力这些领域的提升恐怕会非常缓慢。

司马南的“红线论”:民营企业的创新会不会被扼杀?

司马南反复提到“触碰红线”,意思是现在的民营企业总是在政策边缘游走,踩到了某些不可触碰的底线。他举的例子就是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容挑战,他认为民营企业在不断挑战这些制度。

制度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把企业捆绑在“红线”之内,是否会扼杀创新的空间?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创新本身就意味着突破和冒险。那些在科技、市场、产业链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来获得市场的认可。

看看特斯拉,马斯克的每一步创新和尝试,都是在法律框架内走在前沿,甚至有时还会触碰政策的边界,但正是这种敢于冒险的精神,让特斯拉成为了全球电动车领域的领军者。

人才才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

其实司马南的文章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真正决定生产力和创新力的,始终是人才。

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力,而不是政策的严格或宽松。

从全球历史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飞跃,背后都是人才的推动。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企业家,他们才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中国要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是单纯地靠管控企业。

司马南的简单化思维:是非公有制的管理问题,还是更深层次的经济改革问题?

司马南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非公有制企业不服管教”。但其实,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远比他描述的复杂得多。

现在的全球经济形势、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国家自身的经济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为“管理太松”,显然是避重就轻。

我们需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市场自由与政府监管的关系。政府应该在什么地方进行干预,在哪些领域放手,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判断和灵活的政策,而不是一味地收紧管

一味地收紧管控,只会让企业失去应有的活力。中国经济面临的更深层次问题,不是“管得松”或“管得严”的二元对立,而是如何找到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平衡,才能让民营企业既有发展空间,又不会出现失控的局面。

司马南在文章里,似乎把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描绘成了一种对立关系,企业家们“不服管教”,政府必须“严加管控”。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思维误区。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协作关系,而不是对立的敌我关系。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则,引导企业走向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方向;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和创新,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力。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政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民营企业的存在并不是要“挑战”国家制度,是为了在经济领域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创造经济价值。

如果我们把企业看作是对立的一方,动不动就强调“管控”和“监管”,那么长此以往,企业家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被打压,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也会因此下降。

司马南的文章中还有一个隐含的观点,就是民营企业如果管理不严,就容易“失控”。这背后其实是他对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些质疑。事实上,民营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有很多优秀的表现,比如创造就业、推动科技创新、履行环保义务等等。

任正非领导的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华为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它在全球市场上扛起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大旗,尤其是在5G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科技实力。

司马南的问题:将一切问题归结为“资本”

最后,我们来看司马南在文章中最突出的一个观点,他对资本的警惕。他认为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力量的膨胀,认为资本应该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毫无疑问,这种说法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毕竟近年来,关于资本扩张、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报道层出不穷,大家对资本的看法也越来越复杂。

但是,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资本”真的对吗?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资本固然有问题,但资本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本身。

任何制度下,只要人有问题,便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如果对资本管控过于严格。那请问,国有制内部,官商,这些问题存不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资本妖魔化,更不能简单地将社会问题归结为资本的存在。

资本是工具,如何使用它才是关键。司马南的观点似乎有些偏颇,他将资本的弊端夸大,而忽略了资本的积极作用。这种简单化的思维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我们在应对经济问题时陷入误区。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既不是资本,也不是政策,是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人才。

最后,再说一些司马南老师的手段。

发表这个内容后,他的评论区立刻出现了四种人。

第一种人,不管司马南说什么,他们都坚定不移支持,喊口号的人,至于内容,从不关注。

第二种人,抨击资本家的人,把司马南的话当成打压资本家。

第三种人,支持企业家的人,认为司马南并没有反对企业家,反而是在指出某些弊端。

第四种人,喊抓内鬼的人,只要司马南写文章,他们就喊抓内鬼,好像除了他们都是内鬼。

所以,司马南老师赢得各方面的支持,水平之高,与其他人完全不一个层次。

所以,司马南老师值得所有人学习。

0 阅读:0